第二十二章乡里乡亲的,名声不能坏了
作者:东人    更新:2024-03-19 08:36
  京城火车站。
  密集的人流中,一个身高近一米九,虎背熊腰的壮汉,背着一个蛇皮袋子,格外显眼。
  正是被徐良一个电话从老家喊来的霍刚。
  “刚子?”
  循着熟悉的声音找过去,很快看到了不远处招手的徐良。
  “良哥。”
  用力拍了拍徐良宽厚的肩膀,“怎么样,坐了这么长时间的火车累吗?”
  “这算什么,再坐几趟也不累。”
  “哈哈,走。”
  带着徐良回到他在望京小区租的房子。
  两室一厅,七十平米。
  他住主卧,把霍刚安排到了次卧。
  扔过去一把钥匙。
  “以后咱兄弟暂时住这。”
  “良哥,这地方真好。”
  霍刚眼神中带着艳羡,他第一次见这么干净整洁的房子。
  “哈哈,以后还有更好的。把东西放下,我们去吃饭,吃完饭把工作给你安排一下。”
  霍刚连忙放下自己的蛇皮袋。
  两人出门去小区外面的面馆吃了一顿午饭后,来到望京商厦。
  做画室的房间不需要多说,推开隔壁房门后,原本空阔的房间里,已经摆放上了几张办公桌。
  两个年轻的姑娘正在收拾地上的宣传册页。
  看到他进来后,连忙起身打招呼。
  “徐总。”
  招手示意两人过来后。
  “来,给你们介绍。”
  “这是我的同乡霍刚,也将入职我们新梦想。”
  “这两位是李燕、王小妮,是公司文员。”
  介绍双方认识后,徐良拿了凳子坐下,招手示意双方坐下来后。
  “李燕,招聘的事情怎么样了?”
  “按照您的要求地推已经招了十五人,业务接待四人,我让他们明天来面试。”
  “财务呢?”
  李燕看了他一眼后,小心道:“问了一些我们公司的情况后都没消息了。”
  徐良有些头疼。
  财务这个岗位很关键,他手头也没有合适的人,只能外聘。
  但那些老财务一听他们只有六七个人,整个跟皮包公司似的,很快就没了下文。
  “先招聘一个应届毕业生,暂时也够用了。”徐良无奈道。
  李燕连忙点头。
  “小妮,地推和客服的员工来了,你先负责培训一下,把我教给你的话术教给他们。”
  王小妮连忙点头。
  “对了,明天在附近给刚子找一个驾校,让他先把开车学会了。”
  没车实在是不方便,一时半会他也抽不出时间去学,只能先让霍刚学了。
  “是,徐总。”
  “行了,你们两个去忙吧。”
  打发两人离开后,带着霍刚找到隔壁教室,正在教学生画画的赵兴。
  现在相处了几天后,双方熟悉后也少了许多隔阂。
  “老赵,过一段时间,咱们画室的规模会大幅扩张,你有没有办法再从央美招人过来?”
  “可以。”
  即便是华夏最好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能成为画家的也只是极少数,剩下的多数会成为美术老师或者设计师,只要钱到位,招人不难。
  “工资待遇方面跟我一样吗?”赵兴继续问道。
  “工资一样,但没有公司股份。”
  “行,那我问问。”
  “尽快招过来,我们很快就用得上。”徐良道。
  “等学生下课了,我就去打电话。”
  把霍刚介绍给对方认识后,便离开了。
  ……
  第二天,十五人的地推团队,四人的客服团队成型,兼职秘书、文员、HR的李燕和王小妮,按照徐良的要求对他们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后,把地推团队分成三个组。
  办公室里,看着下面一张张年轻的脸。
  徐良仿佛又回到了年前卖春联的时候。
  “具体怎么跟客户沟通,刚才李燕和小妮已经跟你们说的很详细,我就不说了。我只强调一点,把所有宣传册页上你们的名字写清楚点,告诉客户只要他们拿着册页过来,我们就给她们打九五折。”
  “每一个成功办理入学的客户,都会给你们五个点的提成。”
  “我希望等到月底的时候,你们每个人的工资都能突破一百,甚至更多。争取早日买房买车,扎根京城,让你们在老家殷切期盼的父母过上好日子。”
  “出发。”
  十五人眼神火热的拎着公司配发,装满宣传页的手提包,雄赳赳气昂昂的朝门外走去。
  办公室里只剩下徐良、李燕、王小妮,以及四个新来的年轻女孩。
  “你们两个人带着她们四个负责接打电话,态度要热情。如果有人来,要立即接待。”
  李燕和王小妮连忙点头。
  霍刚已经去学车,只有他负责今天的地推。
  地推不是胡乱推,要找准目标,尤其是那些四十岁左右的人。
  他们的孩子普遍都在读初高中的阶段,是最精准的客户。
  来到人流繁华的街头,十五人从各自的手提袋拿出公司下发的马甲穿好。
  赤红色的马甲上,白色的字迹格外清晰。
  “孩子成绩不好,能上重点大学吗?”
  但凡是真的家里有高中生,且学习不好的家长都会多看两眼。
  然后等地推把手里的册页递上去的时候,多半会看看而且询问几句。
  对于父母而言,子女的未来和前途就是他们最关心的事。
  尤其高考更是重中之重。
  但凡可以考上大学,没有哪个真正关心孩子的家长会放弃。
  不过,从来没做过地推的年轻人,很难拉的下面子去发传单。
  但只要突破一开始的心里障碍,一切就变得顺利起来。
  尤其旁边有徐良这个老板监督,谁也不敢偷懒。
  “小伙子,你们这上面写的都是真的?”
  一个烫着卷发的阿姨问道。
  “阿姨您放心,这些都是我们画室调查的权威数据,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去教育部的网站上看。”
  被问的小伙努力压着心里的紧张,按照培训时的话术应付对方。
  “你们画室在哪?”
  “就在离这里不远的望京商厦二楼,册页上有我们公司的地址,找不到地址的话也可以打上面的电话询问。”
  看到他们渐入佳境,徐良也松了口气。
  原本他打算把年前给自己卖春联的村里人全弄来,他们有经验,面对客户不打怵。
  但后来想了想还是算了。
  他给这些人一天十五块钱的底薪,仅够吃饭和租房,极力压缩成本。
  但老家的人不好这么干。M.biquka.com
  乡里乡亲的,名声不能坏了。
  这叫兔子不吃窝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