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有什么好处?
作者:渔眠    更新:2024-03-17 22:06
  这孩子不止启蒙早,天赋更是不一般。
  毕竟一般的孩童,一年能学完一本就难得了。
  掌柜一改态度,从柜台后出来,笑着招呼李初元:“客人想要什么书?”
  “我想看看《朱子家训》、《千家诗》。”
  一个月背完这两本,再抄写出来应该差不多了。
  要是今儿全买了,下回他爹就不让他来县城了。
  李初元给自己留了后路。
  陈小满紧跟着道:“我要一本《千字文》一本《百家姓》。”
  掌柜诧异:“你也要买书?”
  “先生要我先背这两本。”
  掌柜更是惊骇。
  小公子启蒙早也就罢了,小娘子竟也有先生教导?
  不说庄户人家,就是县城的大户也舍不得让女儿读书哇。
  书本、笔墨纸,哪样都不便宜。
  再加上先生的束脩,花销就大了。
  小公子读书能参加科举。
  再不济也能找个账房先生的活儿干。
  小娘子读书,却是一点回报都没有。
  况且这小娘子的年岁看着更小,竟然已经学完《三字经》?
  不止掌柜,就连正挑书的一位公子也颇有兴趣地看过来。
  “你们在何处启蒙?”
  陈小满看过去。
  年轻男子一身青色长衫,腰间用锦云腰带束着,腰带下悬挂一块白玉平安扣。
  眼睛狭长,一双剑眉好似要飞入鬓角。
  “我们在村里的私塾读书。”
  李初元朗声应道。
  公子语调上扬,发出“哦?”一声,便问他:“哪个村?”
  陈小满咧了嘴:“我们是青石村人。”
  青石村。
  离县城倒是不远。
  不过那村子只有九十八户人家,竟也有私塾?
  公子放下手头的书,笑着看向陈小满:“你也在私塾读书?”
  “对呀,我们都是刘先生的学生。”
  陈小满指指李初元,又指指自己。
  这位刘先生倒是妙人。
  竟连女学生也收。
  不过这两孩子倒是更奇特,小小年纪竟然独自来书店。
  公子越发来了兴致,又问了些私塾的事。
  得知私塾如今只剩下四个学生时,心里重重叹了口气。
  庄户人家交不了多少束脩,只四个学生,怕是他们那位刘先生都吃不饱饭。
  也不知这位刘先生能坚持多久。
  心中这般想,却也知道这种事再平常不过。
  “县……”
  掌柜一开口,就被公子的眼神制止,他赶忙换了口风:“若是王公子想聊聊,可去我们后堂坐坐。”
  王公子难得遇着两个有意思的孩子,当下笑着问道:“两位小友,坐着聊聊?”
  李初元连连摇头:“我爹一会儿就来接我们了,我们要赶紧买完书。”
  掌柜赶忙道:“你们还有什么要买的,都告诉我,我帮你们找。”
  李初元不乐意:“我还想看看别的书。”
  “我们都没逛过书店呢。”
  头一次来书店,陈小满也想多转转。
  坐在屋子里多没意思呀。
  掌柜急了:“这位可是王公子!你们跟他聊天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哎哟,这两孩子真是让人着急。
  县城多少人想跟王公子搭上话都没机会。
  他们竟然还不愿意!
  “有什么好处?”
  陈小满反问。
  掌柜一下噎住了。
  好处……好处当然很多。
  可跟这么两个孩子说不清楚啊。
  王公子伸手在半空压了压:“掌柜不用客气,我与两位小友边看书边聊,也是趣事。”
  掌柜不好再多说,只得跑去准备两位小客人要的东西。
  李初元和陈小满还是头回看到这么多书,两人兴奋地跑到书架跟前,仰头看。
  “这么多书,可以看好久呀!”
  陈小满感叹:“我们家书架能像这样摆满书就好了。”
  “你们还有书架?”
  王公子好奇问道。
  “很大很大的书架!”
  陈小满张开双手,画了个大大的圆。
  她家一个房间都是书架屋子里打了好多排书架呢。
  李初元拆穿她:“书架上又没书。”
  “我们努力赚钱,把书架装满就好了。”
  陈小满不以为然。
  以前他们连书架都没有呢。
  王公子听着好笑。
  多少人为了生计忙于奔波,也不过糊口而已。
  可在这小娘子口中,赚钱似乎很容易。
  到底是孩子啊。
  他哪里知道,就在来书店之前,小满才赚了十五两。
  “你们家种地能供得起你们两人读书吗?”
  “可以啊,先生收的束脩很少。”
  陈小满脆生生应道。
  一旁的李初元道:“家里愿意供我们读书,村里其他人本来也读书的,天旱后家里人就把他们喊回去帮忙种地。”
  “爹说明年会大旱,收成更少。”
  陈小满忧思起来。
  王公子错愕:“你爹能看出明年的天气?”
  “我爹是干庄稼的老把式!”
  陈小满骄傲道。
  爹说下半年没雨,到现在还没下呢。
  李初元倒是没她这么护着自家人,还道:“村里老人一块儿看出来的。”
  “那爹也看出来了。”
  反正爹很厉害。
  王公子心下一动:“你们村如何应对?”
  “爹和村里人商量,这两年收的粮食都不卖,要留着自家吃。”
  陈小满丝毫不瞒着。
  夏收时,老李头就跟村里老人商议过。biquka.com
  家家勒紧裤腰带,能少吃一口就少吃一口,把粮食攒着,若是明年年成差了,总不至于饿死。
  老李家收的就有高粱,可老李头舍不得用来酿酒。
  万一明年收成不好,粮食不够吃,高粱又被酿酒了,那全家得饿肚子。
  “若你们庄户人家都不卖粮,粮价岂不是要涨了?”
  王公子脸色凝重起来。
  李初元便道:“这该是县太爷考虑的事。”
  王公子反问:“为何?”
  “县太爷是父母官,该保一方百姓平安。”
  李初元理所当然道。
  陈小满道:“县太爷不会种地,肯定不知道收成减少。”
  “县太爷不该在县衙坐着,他要去山野田间走访,关心百姓的生活呀。”
  王公子:“这是谁教你的?”
  “圣人有云,为官当清慎勤。”
  李初元朗声道。
  王公子深深看向李初元。
  如此幼童,竟有如此思想,百年难得一见呐。
  “小友所言甚是。”
  “县太爷不知道大旱,又没去乡野田间看过,明年粮价涨得大家都吃不上饭怎么办?”
  陈小满忧心忡忡:“要不我们去县衙找县太爷,把这事告诉他吧?”
  王公子好笑。
  平常百姓恨不能绕着县衙走,她倒是大胆,还主动往上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