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3 章 一更
作者:多木木多    更新:2022-08-22 03:34
  现在开门的报社不多,能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里活下来的都有点背景。
  祝玉燕是从苏先生的文件中找到的。biQuka.Com
  现在市里还开门营业的报社一家是美国人开的,一家是日本人开的,一家是英国人开的,还有一家是奥地利商人开的。
  就是没有中国人开的。
  就连电台也是美国和日本的。
  祝玉燕目瞪口呆,震惊得无以复加。
  她在这之前从来没想过原来报纸竟然有不少都是外国人办的,连民国的新闻出版法其实都是在外国人的资本之力下才得已颁布并贯彻实行。
  所以,现在才能有那么多人想办报纸就办报纸,想登什么文章就登什么文章,杨虚鹤的寻芳录都可以登,给□□妓院打广告也可以登,言论自由到不像是皇帝还活着的封建社会。
  她以前一直以为是因为皇帝不中用了,国内西化浪潮盛行的缘故。
  结果真实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统治阶级不中用了,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国门后,西方资本涌入,开始用资本世界的玩法来统治中国。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法制”啊。先推行一个法律,然后照着它去玩,美其名曰“依法行事”。所以美国的排华法案才能公然实施。
  她以前觉得杨虚鹤公然在报纸上写小黄文竟然没人骂他很奇怪,她也曾觉得美国直接搞排华法案很奇怪,一点也不文明先进。搞了半天竟然是一回事。
  这就是资本法制下的自由。
  为了登广告,她特意把市面上的报纸都买回来看。
  美国人的报纸上有美国明星信息,有化妆品和葡萄酒的广告,有玻璃丝袜和火柴香烟的广告。充满了纸醉金迷的气息,富裕的生活,奢侈的享受,还有快速发展的社会,知识与机遇的天堂。
  翻过这些对美国的吹捧,剩下几版就是寻人启事,寻找丈夫、父亲、女儿等等,还有典物售卖,比如店铺、田产、祖传的字画一类。
  美国是天堂,这里是地狱。
  祝玉燕叹着气放下。
  日本人的报纸也很怪,它写了很多日本天皇的事,比如天皇关爱中国百姓,天皇勤政爱民,天皇与皇后夫妻情深,皇储正在美国留学,等等。
  祝玉燕从平田佳子那里得知过一个让她震撼的消息,那就是她认为中国人会爱上天皇。
  祝玉燕当即给她表演了一个地铁老人看手机·JPG。
  平田佳子认真的说“你们中国人受皇帝统治很多年”
  “你们现在皇帝很软弱,不好”
  “我们的天皇非常伟大。”
  “我相信中国人会爱上我们的天皇”
  “我们会一起为天皇效力,最终成为一家人”
  因为她很认真的说这番话,祝玉燕才知道原来她是真的这么想。可能很多日本人都是这么想!
  所以日本的报纸上常常吹捧日本天皇。在这之前,她一直以为日本报纸天天写天皇是为了给日本人洗脑,现在她才知道原来是为了吸引中国人!
  日本人的思路之清奇,脑筋转弯之怪异,令人惊叹。
  然后日本的报纸应该是找中国文人写的,这些为了日本的钱而去吹捧日本天皇的文人似乎也有了水土不服的症状,他们写日本天皇感觉一点也不日本。
  他们写日本天皇“宵衣旰食”,说天皇为了勤政而拒绝大臣提仪遴选秀女——日本居然也有八旗秀女?
  还形容天皇听说中国人吃不饱饭就难过的自己也吃不下饭,将御膳减到了十八道菜——大概以为日本皇帝吃饭也是一百零八道菜吧。
  因为他们实在写得太不日本了,所以祝玉燕以前看到这个报纸时从来没想过这是日本人办的,一直以为就是报社为了拍日本人马屁。
  现在知道是日本人自己办的报社,就觉得这些奉命写来的“官样文章”可能也另有深意?
  奥地利的报纸就是吹捧德军和德国,很直白也很热烈,德国现在的情况也确实不错,国力提升,国民自信增加,国内情形一片大好。报纸吹的很好,各种报道看起来也很真实。而且目前德国对中国的态度很不错,连祝玉燕都知道德国卖了不少军-火给中国。
  因为现在的言论确实很自由,几乎没有不敢说不敢写不敢夸不敢骂的,所以祝玉燕以前看这份报纸时也从来没想过底下的皮是什么品种,就真以为是思想开放。
  现在,她才知道世界上果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无缘无故的黑。
  这些报纸真情实感去夸的都是有任务的。
  最后她选了美国的报社登广告。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这家的报纸页数最多,价格最便宜,报童最多,登在它上面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则广告。
  广告连登三天,都是在宣传她的这个出身于大学、由学生倡导建立的慈善基金会。
  祝玉燕还特意请代教授写了一篇文章来吹捧这个基金会。
  然后她又请苏老师重新写了一篇。
  怎么说呢?
  她觉得代教授不会吹捧人。
  苏老师上班以来写过不少替上司歌功颂德的文章,写起这篇来也是得心应手。
  在写之前,他问祝玉燕想写成什么样。
  祝玉燕说她这个慈善基金会的目的的就是为了多募集捐款,为了多得捐款,所以她绝不能划地自限!
  她说:“不管是妇女,还是儿童,是穷苦大众,还是烈士军属,谁需要帮助我们就帮助谁!”
  她不是妇女慈善基金,也不是儿童慈善基金,不是为了穷人吃饭,也不是为了帮助孤儿寡母,她是全都帮!
  首先就不能在帮助的选项上有所区别。
  其次,在获得捐赠的目标上,也是什么都要。
  钱也要,粮食也要,什么都要。只要给,她就都要。
  祝玉燕:“旧衣服旧鞋子,旧家具,锅碗瓢盆,旧书旧报,等等,我们都要。”
  苏纯钧不理解:“你收一堆破烂垃圾干什么?”
  祝玉燕:“破烂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捐啊。”
  哪有那么多捐钱捐粮食的?要是只要钱和粮食,那可能这个慈善基金会就会像以前那样,只能抓住苏老师这一只羊使劲了。
  只有什么都要,才能获得最多的捐赠。
  到时选能用的用,不能用的再想办法处理都行。
  重点是给人一种印象:这个慈善基金它没有门槛。
  现在市面上的慈善基金会很多,各种名目的都有。
  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教会的募捐会了。
  就连祝玉燕这种从来不去教堂的人都从张妈那里听说过,教会按日子会开慈善募捐会,大家捐一点自己做的手工,像是衣服鞋垫一类的,捐给有需要的人。
  张妈都亲手送去过十双鞋垫,回来时心情很好。
  让张妈亲手捐钱就太难了,老太太存钱不易,每一分都是她的救命钱。但老太太也是个善良的人,在可以做到的时候,她也非常愿意将这份好心好意送给需要的人。教堂的这个募捐会因为门槛低,像张妈一样的人就很愿意去。
  而报纸上其他的慈善组织的门槛都比教会高,他们打广告开宴会公告的慈善行为都是以千计数,都是某某先生某某女士仁人善意惠捐X千,好像慈善是有钱人玩的把戏,普通人根本没资格去善良、去帮助别人。像张妈这样做十双鞋垫,除了教会,其他慈善组织都不接受这种程度的慈善。
  祝玉燕现在要认真做慈善了,当然要先决定她要做哪一种慈善。
  是只接受有钱人的捐赠,还是放低门槛跟教会学呢?
  到底一块钱的捐赠算不算捐赠?
  她想了想,决定做比教会门槛更低的捐赠。
  指望有钱人是指望不上的。她认识的有钱人也不多,而且有钱人的需求也不仅仅是捐钱,他们更多的都是要利用钱去换取别的东西。
  现在社会就要变得越来越糟了,她希望能用这一个小小的慈善基金会来唤起人们做善事的心。
  每人一点点的善意,聚沙成塔,说不定就能替这个快要变坏的社会留出一丝生机。
  苏纯钧就写了一篇文章,写这个慈善基金会是在大学之中,由一群天真无知的学生建立起来的。
  他们不要工钱,全都是免费做事。
  他们利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亲友,募捐来一笔笔的款子,全都买了粮食和衣服,施舍给了穷人。
  现在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回家嫁人了,有的离开了学校,但这个火种却留了下来。
  现在有人愿意重新点燃这个火种,想要让它重新燃烧!
  请来帮助这样的一群人。
  他们有着赤诚的心。
  你给他们一根线、一块布、一只破盆,他们都会衷心的感谢您的善良。
  或许在您眼中已经不需要的东西,在其他更穷苦的人眼中却是很重要的宝物。
  苏纯钧把祝玉燕的那句话改了一下。
  他在最后写道“一毛钱的捐赠也是善款,一毛钱的善良也会帮助到一个需要的人,许许多多的一毛钱放在一起,可能就能换回一碗活口之粮。”
  这篇文章在报纸上挂了三天,祝玉燕就换上了第二篇广告,声称他们已经收到了许多的善款了!为了感激这些善心人士,慈善基金会打算在和平饭店大门前举行记者会,并举办答谢宴会。
  赵书理听说苏太太这一番出神入化的操作,对苏纯钧说:“燕燕嫁你真是屈了大才了。”
  刚登完广告哪里来的善款?
  苏纯钧说:“你要是知道燕燕已经定制了收到八十万善款的牌子准备到时让我扶着给记者拍照是不是就更惊讶了?”
  赵书理:“八十万善款??谁捐的?”但他立刻反应过来,“假的?!你去拍照?”
  苏纯钧点点头。
  赵书理马上懂了这是什么操作。
  他说:“是不是最后还要你把这笔善款交给慈善基金会去运作?”
  苏纯钧点点头:“是的。”
  赵书理:“账上什么都没有吧?”
  苏纯钧:“当然。”
  赵书理:“那最后要是慈善基金会被人发现账上根本没有八十万善款……”
  苏纯钧:“那肯定是我背锅了。”
  赵书理:“……”
  苏纯钧:“我背锅就是政府背锅,为了大家都不背锅,你要不要跟那些有钱人吃吃饭?”
  赵书理:“……我***!”
  苏纯钧:“啊呀,我们是文明人,不好讲脏话的。”
  赵书理:“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