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原来还是外交
作者:夏侯龙城    更新:2022-05-29 09:21
  刘备买到了剪刀,买到了墨块,回来之后,立刻就拿给李孟羲。
  李孟羲得了墨,很开心。
  有剪刀。
  还有针线。
  李孟羲唯一的一把剪刀,给妇人们拿去用了,妇人们需要缝补东西,不能离了剪刀。
  有了剪刀,就意味着,编了半拉的扎甲,可以继续往下编了。
  刘备把东西送来之后,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谈到了上午遇到的事。
  刘备说,让游骑前去,要是遇到村落,按李孟羲说的方法还好,游骑多立旗帜,少举刀枪,且可使两骑前去交涉,另两骑在后戒备。
  李孟羲想到的交涉方法已经很规范了。
  但是,李孟羲只想到了遇到村落的情况,而未忽略了在半路遇到乡人的情况。
  遇村再去交涉,跟半路遇到个人再上前交涉,这是两回事。
  游骑们并不都是口舌伶俐之人,也并不都是太通晓礼数之人,厮杀汉说话直来直去,往往少了点礼数。
  刘备有感于此,于是就想着跟李孟羲商量一下,看李孟羲能不能想出什么好主意,就像若是遇到村落,交涉的次序如何,约守成法,让士卒们依例遵守。
  看李孟羲能不能像前边那样,再想想路遇乡人,骑兵上前交涉的流程应该如何。
  刘备也太看的起李孟羲了,他这一问,把李孟羲都问懵逼了。
  我咋知道半路遇到了个人,该怎么交涉,李孟羲心里只嘀咕。
  这玩意儿得靠情商的好嘛。
  就算一样的交涉流程,偏偏就有些人,很有亲和力,上去三两句就能交涉成功。
  而有些人呢,哪怕他是满脸堆笑呢,你一看就觉得不喜欢,害怕他,这能交涉成功才怪了呢。
  因此,刘备问,若路遇乡人,士卒如何交涉才好。
  李孟羲语滞半天,问刘备。
  “那依玄德公看,该如何交涉?”李孟羲把问题反丢给了刘备。
  刘备在马上,沉思片刻。
  “路人半途遇我,我游骑数骑,路人见之,必有惊慌。
  故,首要之举,当安其心。
  可使一人下马,徒步迎上问询,余者,停留在后,不使乡民惊慌。
  而后,及交涉,需择一面目和善之人,温声细语,礼数周全,细细说明来意。
  再后,先把钱放于乡人之手,再问,是否可带我去方圆村落采买。
  如此,乡人得我钱财,一者,不想舍财,二者,见我只一骑下马徒步而来,礼数周全,似无恶意。
  两下相因,成算多已。”
  刘备按自己所想,娓娓道来。
  李孟羲听的直点头。
  刘备所说,大致包含三条交涉规范,一个是,半路遇了乡人,立刻把马停在道上,别吓到人家。
  二是,让一个面目和善的士卒下马步行,前去交涉。
  三是,说完来意后,直接给钱,给完钱,再说,能否带着去附近村落买点东西。
  这三步一套做完,大致能把交涉成功率提高很多。
  但凡涉及到人情世故,刘备的水平高极了,李孟羲很是佩服。
  刘备说这一通交涉的方法,李孟羲认为很好了,面面俱到的。
  就按这个就行了。
  所剩的问题,好像只有一个了,那就是懂礼数,善言谈,并且面目和善,能让人信服的人去哪里找。
  李孟羲到此时,才突然意识到。
  本以为,让游骑离队四处采买,是一件商业行为。
  没想到,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更是外交行为。
  本来,李孟羲本来搜罗些干过小商小贩的通晓物价的人才,好在交易的时候更专业一点。
  现在跟刘备这么一交流,李孟羲突然就发现,外交人才好像比单纯的商业人才,现下更有用。
  你想啊,遇到路人,总得跟人家交涉好,才能接下来的交易不是。
  若交涉不好,人家不愿带你去,无法促成交易,准备再多的小商贩也不行了。
  想及前世,难怪,好多公司,销售人员拿的钱比研发人员多多了。
  毕竟,东西做的再好,没办法打开销路,是断然不行的。
  外交一词,用于游骑商队,恰如其分。
  若是日后,军队规模大了。
  出发时,若是粮草啥的带的不够,大军跨州越境,人生地不熟的,有时会需要向当地势力买粮食啥的。
  要是没有优秀的外交人才,派一个愣头青去买粮食,人家要是不卖,或者态度恶劣了一点,愣头青跟人家起了冲突。
  买不到粮食倒也罢了,万一,脑子一热,跟人家起了冲突。
  然后,几个士兵的殴斗,本地势力气不过,带兵来攻打我军,如此,一战下来,我军就算能赢,也势必势必死伤众多。
  这种事端,极有可能发生,而不是危言耸听。
  特别,要是负责买粮的是张飞张三将军,张飞带着几车财货,跑了好远,天热的不行,心情也烦躁的不行,到了城下,说要买粮。
  恰逢守城的是个混人,见城下一黑厮说买粮,这黑厮打扰了弟兄几个吃酒,这混人也喝了几两酒,胆气上涌,指着城下黑厮就骂,“哪里来的饿狗!我几时要卖粮于你!”
  以张飞张三爷的暴脾气,被这么一骂,还忍得了?
  然后,哪怕仅带着几十个押运钱财的士兵,他都敢攻城。
  不管冲突为何而起,一旦战端开启,就不受控制。
  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而我军初衷只是为了买粮,粮没买到,还打了一仗,无论胜负,都得不偿失。
  让张飞去干外交,会是灾难。
  而此事,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呢?
  买粮队到了城下,向城头说,我军要买粮。
  然后,守城的混人,因为打扰了其吃酒,趁着酒劲,对城下我军将领破口大骂。
  此时,负责交涉的人,应该面色如常,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管他怎么骂,就当没听见。
  不管被怎么骂,我军头目依然礼数周全,朝城头上喊,劳烦通秉上官,帮忙问下,是否可卖给我军粮食。
  然后,后续发展可能是这样。
  城头混账依然在破口大骂,过了一会儿,有高级将领闻声过来巡视,听到有人叫骂,便过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过去一看,自己的人对人家破口大骂,人家不仅不在意,不仅没有回骂,反而礼数周到。
  高级将领一看,忙去回禀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