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平面与锥尖(二)
作者:夏侯龙城    更新:2022-05-29 09:20
  如之前在考虑旗帜该如何同时兼顾远近一样,当时李孟羲想到了能同时兼顾远近的方法。
  现在,李孟羲同样考虑到了如何让同一根木杆上同时集合尖底和平底两种优势。
  前边旗帜相关也好,现在的火把架也好,都不是太难的问题。
  李孟羲能在这些一般人不会去关注的地方得出有所建树,根本原因只是关注到了,而且钻研了一番而已。
  前边思考旗帜相关的问题,算是和军略直接有关,现在思考的火把架平稳与否的问题,是否和军略有直接关系,谁知道呢。
  李孟羲现在还担心的问题只有一个了,他担心木刺钉在泥土中,木刺的强度能不能支撑的住。
  等鲁犁把木架子放倒,李孟羲拿着火把凑近去看,见到木杆的底部,中间一根指甲长的那么一根短的锥形木刺,还好,木刺尖折了一小点,木刺大体完整,还能撑几天不会坏。
  还能撑几天不会坏的意思是,木刺会是一次性的消耗品,木刺凿出来之后不长时间,就会被磨损掉。
  看来还是得用钉子,就像登山鞋一样,底部嵌上钉子,能牢牢地抓住地面。
  金属钉的强度和耐磨性,是任何木头都比不了的。
  木刺容易折断和磨损,总不能木刺磨损一次,就把木杆锯一段从新凿木刺的吧,那岂不是木杆越锯越短了?
  实在不行,就像鞋套那样,做一些可替换的带刺的小底座好了,而木杆是平的,这样,底座磨损一个就换一个。
  按李孟羲所想,给木杆做底座并不是太麻烦吧,木匠能做碗,用木头凿出一个圆盘应该能行。
  可是,虽然能行,这么做没必要。
  有做底座时间,还不如让木匠们多做一些木碗呢,尽早让民夫们全都用上像碗的碗。
  什么叫像碗的碗呢,不管是陶碗还是木碗,甚至石头碗,只要完整都行。
  而缺了角,更有甚者缺了大半的碗,还有裂了竹筒什么的,这都不像是碗,盛一勺饭,能撒出去半勺的。
  尽管,木刺的耐用性是个问题,但问题放那,没办法解决了。
  除非日后,有了地盘,有了充足的人力物力之后,但是用铸铁做火把架子……不行,铸铁的高架下雨天会被雷劈的。
  反正日后人力物力充足之后,记着把旗杆的底座做的又平又尖就行。
  没有其他问题了,小小的一个木架前后改进了好几次,改进的地方有十几处那么多。
  木架子是破木头做的,改进了十几次之后,破木头还依然是破木头。但是木匠们对破木头做了如此多的工作,等于是把破做出了诸葛连弩一样的价值了。
  “走鲁犁,我们去找刘玄德。”李孟羲抬头看了一眼火把架,他打了个哈欠说到。
  于是,鲁犁便和另一个木匠,两个大人一起举着架子朝民夫营去了。
  而作为一个小孩子,李孟羲小大人一样的走在前面。
  李孟羲走在前边,步调欢快,他手里拿着一个火把照路,其实李孟羲不拿火把也行,身后木架高高的火把架上,火把的光把路照的亮堂堂的。
  夜里去找刘玄德栖身的大帐,很不好找,每次扎营因此制宜,每次扎营,刘备的大帐的位置都不一样,夜里又黑,又没有明显的火光标识物,李孟羲瞪着眼睛认真瞅了一圈,然后看到篝火较集中的地方,那里应该就是刘备麾下的战兵们的营地,而刘备的大帐,应就在那其中或附近。
  李孟羲向营帐走去,远远的,在篝火旁守夜的战兵们就注意到了火光显眼的火把架,有什长迎了上来。
  “玄德公大帐在哪?”李孟羲问。
  什长抬头看了一眼高高的架子,然后给李孟羲带路。
  到了刘备的帐外,李孟羲站在帐外等候,什长进去叫人。
  片刻之后,刘备边穿衣服,边走出帐外,一出帐,刘备刚醒睡眼朦胧的,指不定看没看清呢,立刻就表现出一副兴奋的模样,快步向李孟羲三人走来,“呀!某以为要明日才能做好,不想今晚就做好了,竟如此神速!”
  刘备表现的是如此惊讶,现在可以确定,鲁犁跟李孟羲说东西做好了,那会儿李孟羲故意表现出一副迫不及待的模样,这种下意识的习惯,看出是从哪学会的了吧。
  潜移默化,是被刘备影响了,是从刘备这儿学会的。
  “玄德公,这便是我木匠营做的火旗。
  “且看,此架高两丈,上可插四把火把,映照东南西北四向。
  架顶木板厚半寸,长宽逾一尺半,兼有防雨之用和其他之用。
  架下木杆为硬木所制,粗可一掌可握。
  此架一人可扶稳,两个可共举飞走,若倒伏,一人抱尾,一人抱中,两人可扶之而起。
  如此,立能稳,举可走,倒可速起,用作旗帜之用,足矣。”
  李孟羲像推销军火一样,把普普通通的一个破木头做的架子,说的有多了不得一样。
  还别说,李孟羲这么一番专业的讲解,普普通通的一个架子,再看就变得高大上一点了。
  说完,“鲁犁。”李孟羲跟鲁犁招手,“给玄德公看看,咱这架子,好不好用。”
  鲁犁此时难得的机灵心领神会,然后,就按之前在木匠营测试那样,鲁犁先是把木架子顿在地上,接着,双手抱着架子先是左右轻晃,最后抱着狠晃。
  木架子上的火把的火焰被晃的乱摇,但火把纹丝不动,火把还是好好的。
  此时的鲁犁,那么大一个人,活像一个淘气的晃枣树的小孩子一般滑稽。
  刘备和李孟羲两人相视一眼,皆忍俊不禁。
  第一步,立可稳,鲁犁已经演示完了。
  架子顿在地上,一阵乱晃,火把固定的好好的,都不带动的,更别说掉了。
  然后,鲁犁认认真真的招呼另一个木匠,两人一左一右,一同举起木架,开始绕着刘备中军大帐前的一小块空地跑了起来。
  鲁犁人傻呼呼的……
  李孟羲这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