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噫,眼熟
作者:夏侯龙城    更新:2022-05-29 09:20
  李孟羲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守城之法。
  可是,脑海中杂乱的记忆时不时就会蹦出来产生新的想法。
  上一刻,自认可以守住城,至少可以守住黄巾军攻城之势的李孟羲,突然就明悟了,才只学会守城墙而已。
  智谋百出是他,谨慎是他,自我感觉良好是他,最后清醒的也是他。
  李孟羲真是人间清醒。
  刘备不由得笑着摇了摇头。
  这孩子,每一个一惊一乍,总出人意料。
  李孟羲说,只学会了守城墙。
  而若刘关张三人全部有事,必须把守城之事交给别人,刘备必定会把守城重任给李孟羲。
  为什么?因为李孟羲只会守城墙。
  天渐渐黑了。
  夜晚无事。
  只是弟弟睡觉前跟李孟羲说,鞋坏了。
  弟弟脚上的草鞋底跟掉了一块。
  鞋不是问题,明日随便就能找来一双。
  李孟羲和弟弟现在依然是在穿草鞋。
  不是军中没有步靴或皮靴,布靴皮靴都好找,只是找不到和李孟羲合脚的小靴子。
  为什么大靴子有,而小靴子没有,这可能是何经济内在规律有关。
  生产力有限,很一般的家庭,或许有能力给家里的年轻人买的起一双靴子,然后逢年过节或是出远门穿。
  而小孩子断无这种待遇。
  小孩子脚长的也快,做靴子太浪费时间。
  所以,能给小孩子做靴子的人家,非富即贵。
  而今义军中有非富即贵的人吗?
  没有。
  所以大人穿的鞋子靴子不少,就是没有小孩子穿的。
  “不怕,明天我去给你找双新鞋。”李孟羲安慰了弟弟一句,钻进被子里睡了。
  “二哥你能再给讲个故事吗?”弟弟小心翼翼的问。
  困的要命的李孟羲把脑袋从被子里钻了出来。
  白天忙的要死,没时间陪弟弟玩儿,那就讲吧。
  李孟羲在脑海中想了一会儿,他有无数的故事,而最适合小孩子听的,就是童话了。
  再除去不适合给汉朝的小孩子讲的那些,李孟羲挑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
  一则小故事讲完,弟弟开心极了,这里问问那里问问,问完还让再讲一个。
  再讲,想讲小红帽,这个太吓人了,不讲。
  小马过河。
  猴子捞月。
  小猫钓鱼。
  三个小猪。
  等等等等。
  李孟羲都把自己给讲兴奋了。
  他对着年幼的弟弟大说了一通,说你看,三个小猪,最勤劳的把房子盖的很结实,大灰狼没办法,偷懒的就被大灰狼吃掉了。
  得当个勤劳的人,这是故事的第一层意思。
  有超前的眼光,能预料到未来的危机,并早做防备,料敌先机,这是第二层意思。
  兵法也是如此。
  问弟弟听明白没有。
  砖头没声了。
  过了一会儿,“再讲一个故事吗?”砖头还想让哥哥讲故事。
  行,反正明天也不用练兵了,讲到睡着算了。
  还有什么故事可以讲呢,李孟羲看着天上的星斗沉思。
  对,夸父逐日,十日焚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公共怒触不周山,女娃炼五色石补天。
  神农尝百草,白龟献河图洛书,伏羲演八卦,轩辕战蚩尤,这都是汉朝的小朋友能听懂的故事。
  于是,李孟羲便从盘古开天讲起。
  李孟羲越讲越瞌睡,终于把自己讲睡着了。
  李孟羲好久一会儿没声,弟弟小声的喊了哥哥一句,没听到哥哥回应,他知道哥哥睡着了。
  懂事的把被子掖好,砖头也睡了。
  ——
  清晨,天蒙蒙刚亮,秋露未干,关羽驭马缓行,他后面跟着神情疲惫,灰头土脸的三百乡勇。
  被关羽选中练奔袭战法的人,可是倒了八辈子霉了。
  这两天时间,关羽领着人把文安县城方圆十五里赚了一圈,每日奔袭的里程少说有六十里。
  领着人一边练兵,关羽同时带人巡视文安县左近的,看有无敌军踪迹,这两日,关羽遇见不少破败的村庄。
  兵灾至,荒村破败,了无人烟,直让感慨民生多艰。
  约定好练兵两日时间,所以第二天半夜,关羽连夜领兵赶回。
  文安县城近了。
  关羽赶回的早,刘备和李孟羲都还未起的时候,关羽解散了部署,亲兵把马牵去喂养,关羽徒步来到城下。
  在晨曦之中,吊桥左右的护城壕沟之中,歪着两辆庞然大物。
  关羽看着屋子一样巨大的攻城椎,微有错愕。
  只见了这大变模样的攻城椎,关羽就知道,孟羲和大哥练了两天兵,成果必然斐然。
  当日头稍升,关羽去叫刘备,见到中军营中,一个个路过的士兵脑袋肿得跟猪头一样,关羽再次错愕。
  这是……军中内讧了吗?
  刘备刚穿好衣服,在披外衣,看到关羽,“云长,回来了。”刘备笑着打了声招呼。
  “嗯。”关羽应到。
  “大哥,我见城前攻城椎大如屋顶,为何如此巨大?”
  关羽一问,刘备就哈哈笑了,“我就知你会问。”
  “这两日我和孟羲昼夜练兵,真是不负光阴。我俩所得战法极多,等日间有空,我与你细细讲来。”
  按关羽对自家大哥的了解,练兵阵略之事,实非大哥所长。
  估计,所得诸多攻守战法,多是李孟羲所想。
  关羽倒是小看刘备了,不说攻城椎是在刘备的监督下改进至完善的,攻守战法刘备也多有建言,战法是他和李孟羲两人一起完成的。
  ——
  晨间匆匆造饭之后,各营包括俘虏们也吃过饭后,中军大营中,一小股人被张飞领着往城里去赶。
  李孟羲带着弟弟去找刘备,正好撞见了这群人。
  “三将军,领这群人干嘛的?”李孟羲跟张飞打起了招呼。
  张飞不喜欢李孟羲,但又不好失了礼数,“这是被贼人裹挟的文安县城百姓,这两日甄别之后,送留县城。”张飞简要说了两句,带人向城池的方向去了。
  难怪,李孟羲一直疑惑一件事,那就是城里虽然很多建筑被破坏了,但还有一些建筑是好的可以住人,不知刘备为何宁可全军驻扎城外,城里白白空着,一个人也不住。
  现在多少明白了,刘备是不愿动百姓的房子。
  虽说黄巾占了城,屋里的东西肯定早被扫荡过了。可哪怕是空屋子,刘备也不愿讨扰。
  后有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愿抢粮,刘备义军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但却宁可驻扎城外,不肯扰民一分。
  刘备真仁义也。
  黄巾会裹挟流民,攻破了文安县城,县城里守城的兵丁大概全死了,普通百姓,应该多有存活。
  李孟羲就看着长长的队伍,看着抱着铺盖,衣衫褴褛的百姓们从面前经过。
  噫?
  李孟羲突然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儿,眼熟。
  当李孟羲看到女孩儿之时,队伍里女孩儿眼睛也看了过来,然后像是怕李孟羲认出一样,赶忙往里躲了躲。
  本来李孟羲还以为认错了呢,女孩儿如此反应,反而让李孟羲认出来了她。
  这个李孟羲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孩子。
  是多日前,带着弟弟在大兴山一战抓到的俘虏之中去找娘时,把所有俘虏全找了一遍。
  这女孩儿就是当时李孟羲问过一句的,女孩儿的父亲是黄巾军,被刘备义军用枪扎死了。
  女孩儿也成了孤儿。
  李孟羲看女孩儿年龄也不大,也成了孤儿,有些感同身受,所以当时多留意了一点儿。
  人群走过去了。
  队尾从李孟羲面前经过。
  李孟羲眉头微皱,转身看着走远的人群。
  这不对啊,那个小女孩儿他爹不是死了吗?大兴山的俘虏,怎么可能是文安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