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何不学以自强
作者:夏侯龙城    更新:2022-05-29 09:20
  关羽虽这么说,李孟羲还是把拱手礼做完。
  李孟羲不是做什么虚礼,他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关羽。
  关羽身上灰尘扑扑的,李孟羲知道关羽这两天带着几百人在训练奔袭之法,势必劳累异常。
  劳累了一天,关羽肯带着自己跑几里远教自己观看地势,这就是人情。
  关羽趁着机会,手指着南北河岸、东西河床,把勘察地势的要点结合地形,一一跟李孟羲讲解,李孟羲认真听着。
  当天色将暗了,关羽才带李孟羲准备回去。
  回到马匹那里之前,关羽边走边问,他问李孟羲,方才所说可曾记住。
  “嗯!”李孟羲认真点了点头,“扎营之前,遣斥候四方查勘地势,斥候东西南北各去,最少三里。”李孟羲认真作答。
  “其实看地势高低,或可不用斥候,另有一法。”关羽停下说道。
  “何法?”李孟羲忙问。
  “观河水走向。”关羽缓缓说道,“水流走向,上游地势必高,下游必低。”
  “奥!”李孟羲奥了一声,他瞪大了眼睛一拍脑袋,对啊,水流就是趋向于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的。
  若是河里有水,直接去看河水好了,这是最简便的方法,哪里用的着死板的必须派斥候去观察呢。
  李孟羲忙说受教。
  有关羽一番教导,今日便没有虚度。
  走近了战马,临上马,关羽俯视着个子矮矮的李孟羲,犹豫道,“大哥要我教你兵法,孟羲,你当真未读过兵书?”
  “未曾。”李孟羲摇头。
  “当真未曾?”关羽又问了一遍。
  “当真!”李孟羲抬头看着关羽,语气很肯定。
  关羽一回想,李孟羲不知《孙子兵法》地势篇中,【春不临泽,秋不登高】这一句话,看来李孟羲真的未读过兵书。
  “那好,我但凡有空,便开始教你兵书。”
  李孟羲大喜,口中连连道谢。
  又是一下一个,把李孟羲和他弟弟放在了马上。
  “驾。”关羽轻踢马腹,踏着太阳的最后一片余灰,回营去了。
  ——
  对于李孟羲,关羽很纠结,一方面,李孟羲一双利目,军中但有疏漏,难逃过他的眼睛,让关羽佩服不已。
  还有,李孟羲于阵法、军略,见识不凡。
  可纵然如此,李孟羲没读过兵书。
  关羽好奇,也不知是什么奇人,能教导处李孟羲这等怪才。
  多奇谋,而兵法有缺。李孟羲目前,大约等于一个小小小小号的马谡而已。
  真让李孟羲独自领兵,很容易就翻车了。
  而李孟羲比马谡强的是,他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迟迟不愿领兵。
  不然,关羽和刘备早有让李孟羲领兵的打算,但凡李孟羲点头,他最少也是个百夫长。
  刚回营,天便黑了。
  见到了刘备,三人又齐聚,加上砖头,四人一起匆匆吃了晚饭。
  黍子煮的粥,也就是小米粥,今天多了几根煮的透熟的不知名野菜,四人一人一根,刚好分完。
  李孟羲拿着野菜,瞅了半天,不认识。李孟羲又意识到了自己一项知识的空白。
  刘关张三人就算兵败了仅以身存,他们三个在荒郊野外,能以勇武猎杀野兽充饥,也能挖野菜吃。
  而李孟羲呢,把他丢荒郊野外,要么被野兽吃,要么挖了不认识的野菜,吃了被毒死。
  虽说,刘备不太可能兵败了。但得抽空学学认野菜。
  李孟羲心里想着。
  饭吃了一半,关羽把他怀里包着矿盐拿了出来,关羽捏起几块碎的晶体状的矿盐,捏碎成粉末撒进了李孟羲碗里。
  砖头也被分了一点盐巴。
  李孟羲谢过关羽,要是在前世,李孟羲打死也不认同盐算的上是美味。
  但是如今,盐真的美味。
  粥里加了一点盐,味道好多了。
  不一会儿,饭吃完了。
  刘备拿出水囊,把水囊里的水,倒给大家让大家洗碗。
  “对了玄德公,水袋有多的没?有多的能分我一个不?”
  李孟羲看到了水袋,就想起两日前宿营地缺水,然后被把碗舔干净的事,他于是想问刘备要个水袋。
  “给,接着!”刘备大方极了,顺手把水袋丢给了李孟羲。
  李孟羲赶忙接住水袋,“不可!这怎么好意思,给我了你怎么办?”
  李孟羲执意不要,跟刘备推脱起来。
  两人把一个水囊推来推去,关羽看着笑得不行。
  “行了孟羲,区区一个水囊,大哥明日再找一个便是,你拿着吧。”
  听关羽这么一说,李孟羲便接着了。
  不过说起水囊,李孟羲活泛的思维又展开了联想。
  “对了关将军,不知乡勇们,是否是人手一个水囊?
  若长途奔袭几十里,途中必然口干舌燥,需要饮水补充体力。
  若是士兵没有水囊,或是水囊不够,不利奔袭。”
  李孟羲话一说完,正用干麻布擦碗的关羽动作停下了。
  “大哥,从涿郡走时,买了多少水囊来者?”关羽转头问刘备。
  “三百只。”刘备回复。
  义军涿郡出发时,只有五百人左右,三百只水囊,相当于差不多两人一个。日常饮水够了。
  关羽又转头回复李孟羲,“水囊够。”
  这时刘备笑问,说李孟羲每日还能不能找出军中疏漏之处。
  关羽也好奇,等着李孟羲的回答。
  李孟羲想了片刻,“傍晚我看乡勇们去涂滩边割草,用的是环首刀。
  想来是军中没有镰刀,没镰刀无妨。就是不知,除兵器以外,斧子、铁锹、镐头、锯子等物,是否齐备?
  若无斧头锯子,恐难砍木以做器械,若无铁锹镐头,恐难挖筑深寨。”
  李孟羲话说完,关羽和刘备相视一眼,然后异口同声,“无有!”两人惊呼。
  从涿郡出兵仓促,诸事皆不备,被李孟羲一提,刘备和关羽后知后觉的想起,除了兵甲不缺,斧头铁锹这些工具,一点没准备。
  就像李孟羲说的那样,若是要攻城,没有斧头锯子,怎么砍树造攻城器械?
  这岂不未战先败?
  刘备和关羽大急,就要连夜去看看查查军中有没有这些工具。
  义军是没带这些工具,不过黄巾军兵器杂乱,用竹竿,用镰刀的,用斧头的,用锄头的,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
  大兴山一役后,这些缴获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装了几十车,都在辎重队里堆着。
  如果仔细找找,工具或许不缺。
  “既然有,那不急着找,明日再找也行。”李孟羲拦住了两人,“不过依我看,铁锹锄头这些,可以挑拣出来,单放一车,以备不时之需。”
  刘备关羽皆称此法甚是。
  四人围着篝火,继续谈着。
  李孟羲笑着跟刘备说,“玄德公,你我即为人镜,此事便要告知于你。
  今日你替关将军执掌后军,扎营之地,选的极为不妙。”
  李孟羲把扎营的问题给刘备提了一下,刘备大吃一惊,没想到随地扎营,还险让大军处于危境。
  “故,扎营之前,需四遣游骑,查勘地形。”李孟羲幽幽说到。
  说完,李孟羲看着刘备,有些语重心长,“玄德公志扶社稷于将倾,此任重而道远,非是志坚毅、才超群之士可能为。”
  “我观玄德公与我一般,皆拙于兵略。即如此,何不学也?”
  “且看关将军,关将军兵书读尽,也不整日研讨阵略?”
  李孟羲以【人镜】的职责,直言刘备只短,并真诚建议刘备认真开始跟关羽学兵法。
  气氛沉默了,死寂一般。
  许久,刘备叹息,“想我自黄巾事起,朝思暮想得人才以成大事。不想尽日思盼人才,却独忘了学以自强。”
  刘备摇头,自嘲的笑了笑,“若非孟羲提点,备犹在梦中。”
  ——
  ps:感觉我文戏写的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