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作者:夏侯龙城    更新:2022-05-29 09:20
  能自视其短者,世间了了。
  经此一事,刘备和关羽对李孟羲的评价更加高了。
  兔肉还多,这段插曲揭过,刘关李三人继续分肉,边吃边聊。
  李孟羲想起了白天自己新发现的几个问题,正好趁着刘备关羽两人都有空,给他们提一下。
  李孟羲啊呜咬了一口肉,问关羽,“关将军,我军可有木匠?”
  关羽抬头,看了李孟羲一眼,“你找木匠做什?”
  李孟羲摇头,“不是我要找木匠。假若明日便要攻城拔寨,且问将军,攻城器械去找谁造?”
  李孟羲一反问,关羽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么重要的事竟一直被疏忽掉了。
  关羽顿时无心再吃肉,说他坐立不安是轻的,若这会儿是白天,关羽抬脚就走去招木匠去了。
  “哎!如此大事,某竟然忘了,”关羽悔恨不已,“大哥勿忧,孟羲勿忧,等过两日到河间郡,木匠易招。”
  在李孟羲没来之前,刘关张三人分工基本上是很明确的,刘备总揽一切,张飞管后勤,关羽主管军事。
  忘了招募木匠这件事,细究起来纠扯不清到底是谁的责任,木匠可归后勤管,招木匠就是为了造器械,归给关羽也是可以的。
  关羽正和刘备商讨招木匠的细节。
  “不必到河间。”李孟羲说道。“我军中现在就有木匠。”
  关羽讶然,问到,“谁?”
  “关将军新提拔的伯长,绰号狗子那人,他什里有一人就是木匠,木匠叫鲁犁,鲁班的鲁,木犁的犁。”
  木匠小哥帮了自己小忙,李孟羲就也帮他一下,在关羽提下他,说不定就被关羽看重了呢。
  “关将军和玄德公明日不妨细问,想我军中和数千黄巾俘虏之中,木匠应该不少。”
  李孟羲建议一说出,让刘备关羽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当真?”关羽手拂长髯,盯着李孟羲复问。
  “当真!”李孟羲很肯定的点了点头。
  还能骗你的嘛,没木匠,我的时盘咋来的。
  “既然要找木匠,铁匠,医师等,都可一并找起。对,还有猎户,若有猎户,可编入弓弩营,虽我军弓弩奇缺,但可先把人聚齐,等弓弩齐备,弓营瞬间可成;若有山民,长于穿林攀高者,可另设一营,专攻山地作战。”
  后来的诸葛孔明经略蜀中时,招募的山民组成了一支专门山地作战的精兵,号为无当飞军,根据这一点灵感,李孟羲建议关羽可早作准备,早日把军队细分和职业话起来。
  招募来的乡勇,其实当啥兵都行,发个枪就是枪兵,发把破刀发面破盾,就是刀盾兵,跑到船上就是水兵,跑山上也就能客串山地兵。
  但毕竟,整天在山里爬上爬下的人过惯了的山民,能在在山里跑两个山头不嫌累的;而在平原地带招募来的乡勇们,到了山地,战斗力会锐减。
  对此李孟羲有发言权,前世和好朋友们爬山,三四百米高的一个山,爬上去半条命快没了。
  不是在山里生活,掌握不了上下山时省力的诀窍,差距有专业运动员和非专业运动员的区别那么大。
  所以,让士兵职能更细分是精兵化过程中必然要走的路。
  李孟羲的建议,是刘备和关羽两人从未想到的。
  两人认真讨论起来,半天后,刘备迟疑,“涿郡不多山,山民怕是难找。”
  “无妨。”李孟羲把手一挥,“再遇黄巾,我军必然还胜,必然还有俘虏,必然还要扩军。早晚能遇到山民。”
  “我看,每有俘虏,可着人细细挑选,木匠单为一营,铁匠单为一营,医师单为一营,但凡有用且难得之人才,皆可细细甄别安排。”
  刘备稍作沉思,“甚好。云长,我看此可为永例也。”
  关羽点头赞同。
  每打一仗,安排俘虏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从俘虏中挑选人才,确实必要。
  李孟羲又问,军中弓弩到底有多少。
  “我军本有,加上大兴山一战缴获,如今有臂张弩二十五,手(喵)弩十七,弓二百余。”关羽如数家珍,细细说到。
  “弓竟有两百余?”李孟羲诧异。
  关羽摇头,“虽有弓两百余张,战弓仅有不到五十张,余者皆为猎弓。”
  也就是说,除了刘关张各自配的弓,和斥候骑兵们带的弓,近千义军,只能组建三二十人的弓手队。
  太寒酸了。
  李孟羲不由的咂舌。
  一细想,黄巾程远志和邓茂部万余黄巾,也就几百张弓,几百张弩,黄巾更寒酸。
  弓弩部队一时半会建不起来,刀枪好造,有铁就能找铁匠打,弓弩的技术含量更高,就算有了匠人,原材料没得找。
  “对了,还有,可把会骑术的人,一并找出来。”李孟羲皱眉,“我军缺马,骑士找到之后,单编一营,尽可能不让他们上阵厮杀,以免过早损耗。”
  李孟羲这个观点,刘备和关羽不敢苟同。
  “这……”刘备欲言又止,“军中士卒,当一视同仁,有人阵前厮杀,有人阵后窝藏,如此岂不军心不一?”
  刘备如此说,关羽也拂须称是。
  他两人都认为,会骑术的人虽难得,但不该过于优待。
  李孟羲不由摇头。
  性价比啊,没有马蹬和马鞍,从零培养一个其实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大了。
  李孟羲认为,自己就算把马蹬马鞍鼓捣出来,虽然能缩短骑兵成型的时间,但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依然会是巨大的,会骑术的人依然宝贵。
  让金贵的骑兵兵源去拿把破刀上一线厮杀,太奢侈。
  李孟羲有想建立一支成规模的骑兵的打算,因此不愿让刘备关羽浪费他的预备兵源。
  虽然义军是刘关张三人的,李孟羲认为义军也有自己的一份。
  他想的是如此理所当然,逻辑融洽。
  得说服这俩人,不能让他们把未来的骑兵拿去送了人头。
  “不行!”李孟羲态度坚决,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我军需要一支能一锤定音的骑兵部队,如今缺马,但马好缴获,更难得的是骑术娴熟的兵员。”
  “把骑兵当步卒用,如明珠暗投,不智也。”
  刘备关羽欲要再辩,看李孟羲态度异常坚决,只好听他的。
  其实刘备关羽和李孟羲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因为两方心里认为骑兵的价值不同,而造成的。
  李孟羲心里认为的骑兵,那是得空找个铁匠把双马鞍和高桥马鞍做出来之后,能夹枪冲锋的战场推土机。
  刘备关羽受限于眼光,不知道什么叫高桥马鞍和双马蹬,因此他们认为的骑兵,只是战力比步兵高,但也没有高太多的和步兵等同地位的一个兵种而已。
  骑兵凶悍,汉朝的步兵一样凶悍。
  李凌曾经率五千步兵,凭地势之力,射杀了匈奴数万人。
  因此在刘备关羽心中,骑兵虽重要,但没重要的李孟羲的认为那种程度。
  在保存十几几十骑兵,和稳定军心两个选择之间,刘备关羽不约而同的选了后者。
  在东汉末年这个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下,刘备和关羽的选择很正确。
  有着超越时代眼光的李孟羲,他过分看重骑兵,也正确。
  本会争执不下的话题,因为李孟羲之前的种种神异之处,刘备和关羽选择无条件相信李孟羲。
  对于一个知晓天下大势的人,在三五十个骑兵兵员的问题上再相信他一次,又怎样了?
  在刘备义军骑兵只有三十人不到,富裕马匹一匹也没有的时候,组建大规模骑兵的计划便已早早的提上了日程。
  先知先觉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
  来自于未来,知晓汉末三国大部分历史事件进程的李孟羲,他宛若一个人形的聚宝盆。
  他一丁点超前的布置,就能不知不觉间产生巨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