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一日十得
作者:夏侯龙城    更新:2022-05-29 09:20
  关羽生生压下去了怒火。
  “请。”李孟羲再请,请关羽亲自去向乡勇们一问究竟。
  关羽看了看李孟羲,又看了看呆在一旁远远躲着的乡勇们,冷哼一声,袖子一甩,去了。
  “众军听令,列阵!”
  关羽朝乡勇们吼了一声。
  乡勇们不敢迟疑,哗啦一声跑了过来,在关羽面前两步,成方阵列队。
  目的达到了,关羽自会认识到他麾下的小兵们有多能干。
  李孟羲拿过弟弟手里的鱼掂起来看了一眼,“走,砖头,咱把鱼择(zhai)了。”
  说着,李孟羲带着弟弟绕过校场,特地到了很远的去河下游择鱼去了。
  鱼不大,是比巴掌略大的鲫鱼,俗称鲫鱼壳儿。
  李孟羲好奇的问,“砖头,这鱼在哪逮的?”
  在一边玩水的砖头立刻叫站了起来,指着更下游,边走边指,“在那儿,在那儿。”
  说着,砖头小腿倒腾着,还继续在朝下游走,他要带哥哥去看逮到鱼的地方。
  “回来回来!”李孟羲叫住了趟着水要走远的弟弟。
  一个看不着,掉河里了咋办。
  李孟羲可不会水的。
  择鱼很简单,就是把鱼开膛破肚把鱼肠子鱼内脏全清理掉,再把鱼鳃拽了就行。但需要有刀。
  到了河边李孟羲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的那把短环首刀没带在身上,只好又去拿刀。
  去车上拿到了刀,听到了关羽训斥士卒的声音,李孟羲笑了一下,带弟弟继续择鱼去了。
  鱼肚中有鱼泡,清鱼内脏的时候李孟羲捏了一下,啪的一声脆响。
  砖头乐的咯咯直笑。
  于是在择第二条的时候,李孟羲把鱼泡给了弟弟玩儿。
  啪一声,鱼泡被砖头用小手捏炸了,他开心的笑得停不下来了。
  李孟羲有些羡慕砖头,羡慕砖头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乐上很久。
  鱼鳞要清理干净,不然会极度影响口感。
  可惜只有一把砍人用的环首刀,刀又又重,工具不趁手,清理起鱼鳞速度很慢。
  终于耐心的把鱼鳞清理的干干净净,连鱼鳃边最难清理的那一点细鳞也给清理掉了,用河里的清水把鱼洗干净,李孟羲提着鱼回来了。
  昨夜的篝火早灭了,一堆堆篝火只剩烧完的灰烬在原地。
  在一个没有打火机,也没有火柴的时代,行军之时火种就很重要,专门有人负责保管火种。
  在一辆车上,李孟羲找到了陶土盆,盆里的木碳烧的通红。
  这就是火种。
  四周扫了一圈,只见到有劈好的木头。
  于是李孟羲从柴草车上抽了根木头,准备引火。
  木头放在火盆里烧了会儿,木头被引燃了,变成了火把。
  就拿着这根木头,李孟羲回去升火。
  不等他把柴堆架起来,木头上的火灭了。
  木头没有了明火,就只会缓缓燃烧。
  无奈之下,李孟羲只得把木头丢进柴堆里,然后不停吹火。
  亲自升了一次火,李孟羲才知道,原来升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他吹火,烟很大,黑烟呛的他咳嗽连连。
  砖头帮忙,一样被呛到了。
  兄弟两人废了好大劲,李孟羲吹火吹的都快缺氧了,才成功把火升起来了。
  这让李孟羲认识到,在东汉末年,他自己连火都不会升,生存能力接近于零。
  同时李孟羲还联想到如何弄出更方便的火种呢,发明火柴不用想了,不可能,化学不好。
  煤球呢?或许行。
  煤的热值很大,三颗煤球就可以烧一天。
  大军行军之时拉上一车煤球,就等于拉了十几车干木头,很节省运力。
  而且嘛,煤球不怕受潮,用煤球保存火种也方便,只用每天换一次煤球就行了。
  不像用木头,得安排个人隔一会儿就得添柴。
  可是,汉朝人有用煤炭吗?汉朝的煤矿在哪?李孟羲一无所知。
  明火有了,火焰引燃了干树叶和干草,火苗一窜老高。
  用洗好的细树枝把鱼穿起来,然后就在火苗上烤着。
  橘红色的火苗舔鱼身的油脂,发出滋滋的声音。
  很快,鱼被烤的金黄,一股鱼肉的焦香飘了出来。
  砖头眼巴巴看着烤鱼,他咬着指头,都快要流口水了。
  “二哥,俺能吃了不?”
  “等关将军来,咱一块吃。”李孟羲一边翻着烤鱼,一边目光向营寨东侧望去。
  关羽迟迟未来。
  工具还是有限,烤鱼的木棍烤着烤着就要烧着了,这让李孟羲很不爽,他想要铁的烤签,而且烤签一段得有木护手防烫。
  他不是单纯的为了吃。义军的烹饪方式太简单了,翻来覆去,只有煮一种烹饪方法。
  若是哪天发了肉,还是煮。
  说“八百里分麾下炙”,炙,说的是烤牛肉。
  可见古代军旅之中,炙烤也是重要的烹饪方式。
  既然烧烤很普遍,那么用好用的烧烤工具,就属于后勤保障的内容。
  人均一根烧烤签而已,用不了太多资源。
  想法敲定,李孟羲决定时机成熟,弄些铁签出来,如果条件允许,一个小烧烤架也是可以的。
  烤鱼只能烤到鱼外面的一层,鱼腹中是烤不到的,只能是把外边烤好的吃完,再继续烤里边未烤到的。
  最低级的炙烤方式,总有不足。
  还是得烧烤架,火力均匀,效率高,温度也高,即不会把鱼烤糊,而且温度能把鱼腹中的肉也给烤熟了。
  李孟羲目光频频东望,关羽再不来,鱼就要烤糊了个鬼了。
  终于,没让李孟羲再久等,关羽出来了。
  远远的就看到了李孟羲哥俩在烤鱼,关羽略停了一下脚步,他神色有些复杂。
  把乡勇们聚集了起来,一一问过,从头到尾,竟然,一百余人,人人能有所言。
  今一日之收获,让关羽顿生光阴不负之感。
  舒了口气,关羽朝李孟羲哥俩走去。
  走近了,一看李孟羲脸上的花猫一样,关羽乐了。
  关羽来了,终于可以吃鱼了。
  李孟羲迫不及待的把烤好的鱼递给了关羽。
  “来,关将军,边吃边谈。”李孟羲笑着说道。
  李孟羲递给关羽的烤鱼是三条鱼中最大的那条。
  关羽看了看手中之鱼,再看李孟羲手中之鱼,他不动声色的把李孟羲的鱼拿走,而把自己的鱼换给了李孟羲。
  李孟羲愣了下,然后朝关羽笑了笑,不由分说的,李孟羲把大鱼又塞到了弟弟手里,换了弟弟的小鱼。
  在汉末三国,有孔融让梨的典故流传后世。
  今有鱼三条,李孟羲让大鱼给关羽,关羽再让大鱼于李孟羲,李孟羲又让幼弟,如是三让,情谊在不言之间。
  鱼烤的刚刚好,焦香可口。
  “将军可有所得?”李孟羲抬头问。
  “颇有所得。”关羽颔首。
  “奥?”李孟羲再问,“将军有何所得,不妨说说。”
  关羽爽朗的哈哈笑了,笑得直摇头,“孟羲啊,你是在考教于我?”
  李孟羲嘿嘿一笑,“算是吧。”
  李孟羲认为关羽和部下沟通的能力有所欠缺,故有一问。
  李孟羲竟然直说就要考教,关键是关羽认为李孟羲考教他是理所当然。
  只见关羽稍作沉思。
  “所得其一,锥阵中阵,最少三列同前。”关羽言到。
  “嗯。”李孟羲点了点头。
  “所得其二,为大椽破阵之法。”
  “嗯。”李孟羲又点头。
  “所得其三,为冲车破阵之法。”
  “嗯。”
  “所得其四,为地趟刀破阵之法。”
  “所得其五,枪阵以四列为最,薄者不足御众敌,厚者后难击前。”
  “所得其六,盾兵冲阵,刀剑初无用,左手持盾,右手握刀顶盾,双臂之力皆发于盾,如此,枪戳矛搠,盾稳而不坠。”
  “所得其七,枪阵御敌,贵在同一,一人刺,而众人不同,则刺敌者仅一人尔;众人皆刺皆收,刺敌者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