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徐母归来,十倍之利
作者:阳曲    更新:2022-05-27 23:01
  许都之内。
  不知为何,原本平静的丞相府又是一阵鸡飞狗跳。
  连路过院墙的行人,都吓得噤若寒蝉,脚步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据说当晚,丞相府杀的是滚滚人头,一车一车的往外运尸体,残缺不堪的尸体大把大把扔到乱葬岗。
  普通百姓根本都不敢出门,生怕黄历不对,撞上血光之灾。
  大批大批的兵卒入城,全城戒备。
  挨个街道,挨个房间的一遍遍反复搜索。
  直到第二天中午,方才偃旗息鼓。
  而在上朝之时,剑履上殿的曹操更是杀气腾腾。
  冷冷的绕着整个朝廷百官转了一圈。
  整个朝堂死寂一片,安静的掉根针都听得出来。
  不少官员甚至吓得忘了呼吸,一张老脸憋得涨红。
  直到下朝,不少官员躲在家里,再三确认窗外没有人偷听墙根之后。
  才敢嘀嘀咕咕的私下议论起来。
  “曹孟德到底发什么疯了,怎么突然大动干戈。”
  “你还没听说?据说相府进了内鬼。”
  “曹孟德一觉醒来,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往他手里塞了封信。”
  能塞信,就证明对方想要取他的首级也是举手之劳。
  不管这封信的内容是什么,至少这个举动简直是赤裸裸的挑衅和威胁。
  于是乎,许都众人几乎是人人自危,闭门谢客。
  生怕被莫名其妙的牵连进去,死的不明不白。
  直到一日之后,大开杀戒却始终找不出送信之人的曹操,也终于认清了事实。
  “徐风,徐鸿羽!”
  “看样子,曹孟德真是小觑了你。”
  “想不到你早在如此之前,便将钉子安插在我的身边。”
  曹孟德纵有千般缺点,有一处优点却是常人难以比拟。
  那就是足够理性。
  哪怕是在极端愤怒的情况下,他依旧能保证对于利益的判断。
  现在再愤怒也于事无补。
  现在摆明徐庶不会因为母亲的缘故而自投罗网。
  自己就算杀了徐母,也只能解一时之气,反而落下不小的骂名。
  虽然说自己的骂名已经不少,但这件事未免过于丢人,更会坏了自己爱贤爱才的名声。
  在曹操接到书信的第二天。
  他终于下定决心,将徐母送上马车,以礼相待。
  还派了一支队伍沿途护送,避免发生意外。
  直到确认徐母离开曹操军势力范围,被刘备军士兵接到。
  程昱才被蒙住眼睛,送回了自己的府邸门口。
  此时程府的老管家和马夫,也早已神秘失踪,不见踪影。
  据说,程昱被送回的时候,怀里还揣着徐风的一封亲笔书信。
  里面的内容大概是表明,许昌城中受过自己恩惠,愿意为自己效死的人不少。
  他若是真有心刺杀,只需自己一声令下,他可以在三天内得到任何人的首级。
  但他所求,乃是靖平天下,万世太平。
  就算是赢,也要赢得干干净净,光明磊落,以求人心安定。
  只要曹操不会不择手段,做出卑劣之事。
  他便绝不会行刺杀、胁迫之事。
  否则徐风根本不需要费劲,只要随便找十几个死士,带上他制作的高爆炸药。
  随便往曹操出行的队伍里一丢,或者是干脆抱着炸弹冲向对方。
  别说是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就算是千军万马的保护中,也未必能活下一条命。
  高爆炸药的诞生,简直是改写了刺杀这个行业的标准。
  到时候曹军所有高层,都要生活在全家被炸飞上天的阴影之中。
  但这种行为虽然能轻松瓦解曹操的势力,副作用却是难以消弭。
  徐风想要毁灭的并非曹操本人,而是他背后的世家势力。
  甚至是这个时代本身的落后与腐朽。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想要打破王朝周期律,就绝不是一朝一夕,急功近利所能达成的。
  在这种大前提下,杀一两个首脑只是缘木求鱼,不仅达不到真实的目标。
  反而容易引起百姓反感,毁坏人心。给后人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动辄刺杀自爆。
  而且徐风并不想轻松统一天下。
  经过曹操向世家妥协的经历,徐风也大概明白了一件事。
  没有经过血与火的淬炼,向太多固有利益的团体妥协退让。
  最后哪怕统一天下,平定四海,也不过是把祸根深种,留给百年后的后人罢了。
  类似于光武帝刘秀,依靠地方豪强的势力,成功中兴大汉。
  却让东汉的世家豪强的势力愈发膨胀,尾大不掉。
  最终使得汉朝逐渐衰落灭亡。
  曹操收到信件,虽然没有明白徐风的真意。
  但听到对方的承诺,也让曹操终于松了一口气。
  他还真怕徐风把当初葫芦谷的惊天一爆,复刻在自己的相府之中。
  到时候把自己连带大半个文武百官,一同送上天。
  那他的势力恐怕也要在眨眼间四分五裂。
  …………
  新野县。
  看到老母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归来,徐庶一时之间也是泣不成声。
  “孩儿险些便要与母亲天人永隔。”
  徐庶自幼便是老母抚养长大,因此与母亲的关系极好。
  激动了片刻,徐庶便冷静下来,急忙擦干眼泪。
  朝着徐风跪拜道:
  “鸿羽先生救我老母,于我有莫大恩德,日后若有所求,纵使千难万险,元直必舍身以报!”
  徐风也急忙将他搀扶起来。
  送他们母子回府,让他侍候老母尽享天年。
  还特批了徐庶三日假期,让他陪老母好好放松几日,然后再回来好好处理军国大事。
  刚刚回到政厅,却见诸葛亮捧着一沓子的册表前来。
  “之前咱们新野共晒干打捞粗盐八千担,加上到荆襄各郡购买而来的六千担。”
  “一共一万四千担粗盐,经过反复提纯,共制出上品精盐万担。”
  “一担粗盐,价格约为八百钱。”
  “制成精盐,纵使算上量大冲击物价,价格也绝对不会低于两万钱。”
  “哪怕随着时间推移,盐价下跌,价格也大致能维持在万钱左右……”
  这也就是说,徐风甚至不用自己打捞晾晒粗盐。
  只需要做个中间商,提纯一遍食盐,就能获得近十倍之利。
  1000%的收益,而且绝不用担心卖不出去……这种利益,足以让全天下的商人为此冒着被车裂的风险。
  “好,第一批精盐,就卖到北方世家豪门,一定要狠狠捞上一笔,每担价格绝对不要低于三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