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4章
作者:梦入山河    更新:2022-04-14 04:45
  谈判桌上的骂战还在继续,没有半点平息的迹象。
  而明月湖畔,秦风和乔装打扮的梁帝,坐在湖边,各自手里端着一根鱼竿。
  秦小福和张修业,以及几个身穿便装的禁军,守候在一旁。
  到现在为止,秦风还没有成功钓上一条鱼。
  其间也有鱼咬饵。
  要么是秦风太心急,拉杆拉早了。
  要么就是错过最好的时机,拉杆拉晚了。
  事实再一次证明,钓鱼这项极其考究耐性的活动,实在不适合秦风。
  相比之下,梁帝只不过来了一刻钟,就已经钓上来三条鱼。
  虽然都不大,但至少比秦风这个“空军”靠谱多了。
  “秦风,上一次,你我君臣这么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梁帝看着漂浮在水面上的鱼漂,看似云淡风轻的聊着闲天,实则,字里行间透着些许感慨。
  秦风耸了耸肩,同样轻描淡写的回应。
  “回陛下,恐怕要追溯到国战开始之前了。”
  “那个时候,我一门心思只想赚钱,而陛下正在为国战军费所发愁。”
  “陛下为我行了方便,而我也为陛下排忧解难,相辅相成,合作甚是愉快。”
  闻听此言,梁帝不由轻声感慨。
  “合作......愉快。”
  “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种合作机会了。”
  秦风不由轻笑一声。
  “当然有,而且还有很多。”
  “比如现在,我大梁与北狄和谈,陛下虽身在御书房,距离和谈现场,近在咫尺。”
  “可是却充耳不闻身外事。”
  “这也是为我行了方便,我心里感激不尽。”
  和谈一事,最忌讳出谋划策的人太多。
  凡是和谈使臣,必须上下一心,往同一个目标发力。
  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挫败外国使节的锐气,为本国谋求最大的利益。
  若是梁帝突然插手和谈,必定会打乱原有计划,到时候,在趁此机会,给秦风安一个,和谈不利的高帽子。
  梁帝何其睿智,自然听出秦风这番话的弦外之音。
  “呵呵,秦风,你这是担心朕坏你的事?”
  “放心,朕与后宫那些不争气的东西,不一样。”
  “绝不会拿大梁的江山社稷当赌注。”
  虽说,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但是另一方面,秦风又不可否认,工于权衡之术的梁帝,相较于那些为了储位可以不择手段的皇子,多了几分身为皇帝的底线。
  对于梁帝而言,大梁的江山社稷以及手中的权力,同样重要。
  这也是,秦风能和梁帝斗的你死我活,却依旧能够心平气和坐在一起的原因。
  至少二人,谁也不愿意看到大梁生灵涂炭,大好河山毁于一旦。
  就在这时,梁帝又钓上一条鱼。
  秦风急的后背冒汗,总感觉,湖里的鱼全都商量好了,专门跟自己对着干。
  同样的鱼饵,同样的鱼竿,凭什么梁帝就能一鼓作气钓到四条,自己连个毛都没钓到?
  这里面肯定有鬼!
  秦风不甘心,抓起鱼饵,用力往里撒了一把。WWw.YshUgE. ORG
  见此情形,梁帝不由满脸得意。
  年轻人就是年轻人,一点都沉不住气!
  “秦风,此次和谈,你有几成把握?”
  “正好借助今天这个机会,你给朕交个底。”
  既然梁帝主动提及此事,秦风自然不能推脱。
  但也没有急着做出答复。
  而是不答反问。
  “陛下说的话,我有点听不懂。”
  “几成把握......是什么意思?”
  “这凡事,都得有个前提条件吧?”
  “若是两国相安无事,皆大欢喜,那么不用我出马,从京都大街上,随便划拉一个百姓,也有十成把握。”
  “倘若想让北狄,有点不痛快。”
  “那么至少拥有九成把握。”
  “如果让北狄气急败坏,那么只有六成把握。”
  秦风的意思很明白,谈判桌上,一旦出现皆大欢喜的场面,说明双方都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
  而这种情况,对于大梁而言,损失肯定比北狄大。
  毕竟大梁是战胜国,怎能跟战败国‘皆大欢喜’?
  北狄越是愤怒,越是怨恨,说明大梁得到的好处越多。
  听到秦风这番话,梁帝若有所思,嗓音一阵深沉。
  “朕自然希望,我大梁在此次国战中付出的损失,能够全部弥补。”
  秦风耸了耸肩。
  “既如此,那大梁和北狄,就永远不可能修好。”
  梁帝眉头微挑:“此言怎讲?”
  秦风也不绕弯子,直截了当的解释起来。
  “此次大战,我大梁的损失,绝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我不知道户部有没有把统计出来的损失清单,呈给圣人过目。”
  “反正,我自己算了一笔。”
  “先不谈别的,光是军费这一项,前前后后砸进去的银子,就至少有两千万两。”
  “然后是兵器甲胄的折损和修复费用,战马的损耗,满打满算,又要五六百万两银子。”
  “真正的大头,还在后面。”
  “毁坏的城池,用不用修复?”
  “战死的将士们,抚恤金,用不用发?”
  “损耗的兵源,用不用补充?”
  说到这,秦风不动声色的观察了一下梁帝的神情。
  见梁帝还算沉得住气,秦风也就没什么好顾忌的了。
  一股脑,将自己清算过的账目,全部展现给梁帝。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损耗。”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粮草从哪来?还不是从各州各地,征召而来?”
  “这军粮收购价,虽说早在先皇时期,就已经定死了,任谁也休想更改。”
  “而且,这也是大梁敢和北狄死战的根本。”
  “但是大量收购军粮,对于各地的粮价冲击,不可谓不大。”
  “朝廷低价收走了粮食,粮商就要从其他地方找补回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涨价!”
  “羊毛出在羊身上。”
  “粮食涨价,最后倒霉的,还是百姓。”
  “百姓吃不起粮了,就得想办法填饱肚子,各地的治安就直线下降。”
  “所以陛下,这笔账,可不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