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分发两千斤菌菇
作者:不偷懒的蚂蚁    更新:2022-04-05 19:28
  县衙
  杨贾配还在衙内焦急等着见楼知县拿主意,王主簿匆匆赶过来。
  “王主簿,楼知县呢?”
  “楼知县肚子痛,说生病了,县衙的事让杨大人先主持。”
  杨贾配愣住,这早不病晚不病……偏偏流民闹事的时候病!
  “王主簿你什么意见?南城门上百名流民,真闹出人命,都跑不了。”
  王主簿也不揽责上身,“以县丞大人的意思为主!”
  杨贾配心底暗骂,两个不担事儿的王八蛋,平时挤兑他的气势哪去了。
  眼下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他淡淡说道:“开仓放救济粮吧,朝廷的赈灾还没到!”
  “你不要命了,这是战备粮食,不能开仓!”王主簿立即出声反对。
  杨贾配见他这时候还只想着撇责任:“那你说怎么办?把所有流民都抓了还是杀了!不是以本官的意见为主吗?”
  两人正面红耳赤吵着,门外在南城门探风的衙役跑回县衙通报。
  “大人!两位大人,南门闹事的流民安稳了,麻烦解决了。”
  两人停下争辩,一脸疑惑,杨贾配问:“怎么回事?怎么解决的?不会闹出人命了吧,不是说了要克制!”
  “不是,杨大人误会了,是有人出面解决,其中大人家的公子也在,最主要是后面来的一位姑娘,将这个问题解决了。”这衙役来来回回也没说清到底怎么回事。
  “谁家姑娘这么厉害,竟然解决这么大难题?”王主簿松了口气,带着一丝佩服,庆幸官帽保住了。
  杨贾配心中似乎猜到某种可能,神色有些不自然,听到杨承栋和杨穆忠也在,还是决定过去看看怎么回事。
  南城门,南庄的第一批菌菇管增已经送来,满满两车草菇和野菇。
  足有两百斤,杨巧月问道:“阿增,这是采了多少地的产量?”
  “回小姐,一亩地的,有些刚冒头小的没采,若是再晚两日这量比这还多,”管增兴奋说着。
  他没想到荒地的菌菇就像雨后春笋一般,疯狂生长,一直在冒出来。
  杨巧月对于这个产量却不满意,按另一个时代产量,一亩地可是要上万斤的。虽然楚朝的斤要重一些,但她的预期怎么也得上千斤,出来个二百,差了五倍,怎么会满意。
  看来菌种袋子种得太疏了,杨巧月开始反思。
  管增原本还有些兴奋,见杨巧月并不满意,他便知道这没有达到预期。
  杨巧月回过神:“先分吧,第一茬全采了,预计两千斤,三十户,每户六十斤。十文一斤,每户若能都卖了,能回十钱银子,如此承诺大家的百分五的提成也能有赚,解决灾年温饱有余。”
  大家听得目瞪口呆,这菌菇产量这么高吗?而且大姑娘这帐算得真稳,老账房都比不上。
  这个价格不算高,这么一算何止解决温饱,简直比种几亩不出粮食的荒地来得好。
  这种做事方式大家闻所未闻,无不佩服眼前这小巧的身影。
  杨巧月没理会大家的惊讶,开始分菌菇,每户一个人排队领取。
  南城门忙得如火如荼,杨贾配和王主簿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来到城门,刚刚那番话他们也听到了。
  再看到眼前这番景象,流民之乱真的被一个小姑娘解决。
  王主簿不认识杨巧月,呢喃道:“这是谁家女孩,怎么之前没听过!”
  杨贾配的脸色有些不自在,大女儿行事每次都超出他的预料,还帮衙门解决了纷乱难题。
  这种挣名声的场面,王主簿怎么能放过,主动出城。
  杨贾配本来不想露面的,见姓王的走了出去,不得不跟上,他可不想为别人做嫁衣。
  两人突然出现,打断了大家的节奏。
  衙差对他们的称呼让众人安静下来,知道他们是官老爷。
  杨承栋和杨穆忠见杨贾配来了,上前见礼。
  杨巧月虽然极其不愿,在大哥的示意下还是上前福了福身,“见过父亲。”
  杨贾配面色复杂,随意点点头。
  两人对着众人就是一顿“演讲”,表示他们来迟了,好在没有伤亡,又是自责,又是内疚……
  问题解决了才露面,大家因为杨巧月和两位公子的缘故,对杨贾配的态度还好。
  对王主簿就没那么客气了,骂都是轻的,有人拾起泥沙砸过去,差点打起来。
  吓得他不敢多待,本来想领功的,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那个姑娘竟然就是杨贾配那个传得沸沸扬扬的女儿。
  王主簿一脸晦气,跑回城,到楼知县家去挑拨这事,好名声都被杨家拿走了。
  杨贾配一直留在城门,看着又运来两车菌菇,一脸好奇问杨承栋:“这些都是月儿种出来的?”
  杨承栋点点头:“妹妹的南庄十亩荒地都种出了菌菇。”
  杨贾配到人群中拿起一颗,这草菇长得很好,又大,还带着一丝温度,他竟然一次都没去看过。
  他猛地想到,既然女儿能种出菌菇,那燕县的其他荒地是不是同样能种出来。
  看向杨巧月,要是没有扶正那事,或者父女关系没那么僵硬,他就去问了,现在哪有脸……万一女儿当众不给他留面子。
  杨贾配内心郁闷,还是没有去问。
  整个下午,菌菇车不断在南庄和南城门来回,引起城内人的关注。
  大家都知道南庄种出的东西是菌菇,原本淡出人们视线的南庄再次成了大家谈话的焦点。
  “没想到杨家姑娘竟然真的种出东西来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
  “她到底怎么做到的,才短短一个多月,就长出这么多菇子。”
  “之前说种出东西吃一斤干粪的那个兄弟呢?”
  ……
  杨巧月并不知道城内讨论得热火朝天,她正在南城门将最后一车菌菇分发完。
  每户人都领到了六十斤菌菇,大家脸上迫不及待准备离开去卖。
  杨巧月最后叮嘱他们不能随意提高价格,不能到重复的县城,免得伤感情恶性竞争。
  最后,不管卖不卖得完,十天之后都回到这里。
  众人应下,天色不早,都赶着离开。
  聚集的流民两户一组,相伴离开了燕县,喧闹的南城门一下恢复平静。
  能不能打开销路,就看结果了。
  忙了一整天,忽然停下来,杨巧月才感受到腰酸背痛。
  杨贾配犹豫着想上前问菌菇能不能在燕县推广种植的事,杨巧月看他要过来,知道他在想什么,直接走开,没有理会。
  走到之前被要挟做人质的老人那,见他还没入城,上前问道:“老人家,您怎么还在这,不入城?”
  花白头发的老头故作无奈:“自然是在等你们,老汉对这人生地不熟,不是说要帮老汉治病吗?姑娘帮完那些人就不管我了?”
  杨巧月愣住,这货谁呀,怎么还赖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