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大难临头,唯有自救!
作者:花期迟迟    更新:2022-03-22 20:49
  家里附近十亩地,从家里水井挑水。
  远处的田地就从河里拉水。
  各村村人显见也等不下去了,都到河边取水。
  原本就浅薄很多的大河,如今已经露出大片的河床。
  这可让村里的淘气小子们乐坏了。
  各个拎了桶,抓鱼,捡河蚌,恨不得天黑也不回家。
  家安家喜懂事,一直在田里帮忙浇水。
  李老太心疼孙子,就撵他们去玩一会儿。
  这可把佳音激动坏了,小院里又存了几十个鸭蛋鹅蛋了。
  而且家里也很久没吃鱼了。
  最主要是两个哥哥给力一些,她的鱼池也能多添一点鱼苗啊。
  李老太弯腰浇水,再起身舀水,累的头昏眼花。
  这个时候,孙女闹着跟去看热闹。
  她索性也给自己放个假,慢悠悠跟在孙子后边。
  村人有忙碌挑水浇水的,见到她就打招呼。
  “大娘,我们可是羡慕死你了。
  家里也有车拉水,省力不说,儿孙也多。
  这时候,可真是看出好处了。”
  李老太苦着脸摆手,“你们只看到这些了。
  怎么不看看我家那三十亩地呢。
  就是再多十几口也浇不完啊!”
  众人想想也是,心里平衡了,也就赶紧干活了。
  李老太带了孙子孙女到了河边,家喜家安跑去捞小鱼。
  佳音就偷偷指挥着奶奶捡鸭蛋鹅蛋。
  青皮鸭蛋一堆,拳头大的白鹅蛋一堆。
  谁见到谁不喜欢啊。
  就是满心愁绪的李老太都笑开了脸。
  家安家喜也欢呼着,他们捞到了不少小鱼。
  佳音赶紧往那边挣扎。
  到了近前,趁着哥哥不注意。
  她就把小鱼倒进小院的鱼池,换成两条大草鱼出来。
  家安家喜回身发现,惊讶的嘴巴都要裂开了。
  李老太一个孙子拍一把,又把鸭蛋鹅蛋放进桶里,吆喝着。
  “傻看什么,托你妹妹的福气,晚上有鱼吃了。”
  家安家喜紧紧闭着嘴巴,好像一张开,鱼就要跑掉了。
  两人抬着水桶走得飞快。
  但路上人太多了,还是被看见了。
  众人自然要眼馋,于是地也不浇了。
  老老少少都涌到河边,找鸭蛋,捞鱼。
  可惜,别说鸭蛋,大鱼,小鱼也没多少啊。
  当晚,李家蒸了高粱米饭,炖了草鱼豆腐。
  佳音抱了一碗蛋羹,混了几块雪白的鱼肉,吃的欢快。
  隔壁赵家的几位老爷子也得了满满一陶盆的炖鱼。
  这可是难得的好菜。
  珍藏很久的半坛子烈酒,也被赵叔拿了出来。
  几个老兄弟,一人半碗酒,就着鱼肉,吃喝痛快。
  这几日,他们也没闲着。
  挑水的重活做不了,但给骡子割草喂水,下田浇水。
  家里劈柴,扫院子,他们都接了过来。
  但即便这般,他们还是心里发虚。
  总觉得占了李家便宜。
  去年秋收得的粮食,在一起搭伙的时候就拿去李家了。
  可加一起,也不过四百斤,根本不够他们吃几月的。
  更不够这样,隔三差五就大鱼大肉的吃着。
  特别是这天气,万一秋日颗粒无收,难道还让李家白养着他们?
  赵叔第一个开口,“要不然,咱们喊上村长,再去李家说说。
  今年咱们把地收回来…
  这样,秋日没收成,李家也不用白养着咱们。
  否则李家实在太吃亏了。”
  “是啊,李家心眼儿好使。
  到时候,田里没收成,也不会让咱们饿着。
  那就只能拿银子买粮食了。”
  “那要多少银子啊!
  家底再厚也没有养着咱们几个老不死的道理。”
  其余老头儿也是纷纷附和。
  他们也是行动派。
  吃过饭,借着酒劲就喊了村长过来。
  村长和李家都有些懵,不知道老头儿们有什么事。
  结果,老头儿们说起要把田地抽回去。
  李家人立刻就明白他们的打算了。
  这是天旱,害怕秋日时候颗粒无收呢。
  李老太当时就摇头,“不成。
  几位老兄弟,你们想想。
  若是秋日时候大丰收,除了你们的口粮,还剩下很多。
  我们家里卖了银子,你们会来要吗?”
  “当然不会了!”老头儿们都是瞪了眼睛。
  “那是人干的事儿吗?
  你们一家种地出力,赚了银子当然是你们的。
  咱们先前可说好了,我们只要口粮。
  饿不到就成,其余都不要!”
  “那就是了。”李老太笑着给孙女擦抹泛滥的口水。
  “我们家里种地,收成好不好,那都是我们家的事。
  哪能赚钱就管你们口粮,不赚钱就不管啊。
  不是这么个道理!”
  “这不一样啊,今年怕是要颗粒无收啊!”
  几个老爷子急了,“你们家里怕是都要买粮食。
  还养着我们几个老不死的,那就太亏了。”
  “不亏,赵叔。”李老二赶紧劝慰。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旁人家里盼还盼不到呢。
  再说,老四从南边回来时候就说了大旱。
  我们家里早有准备。”
  李老太也是点头,“是啊,你们就放心吧。”
  他们娘俩的话没说太清楚,但村长和老爷子们都听懂了。
  李家提前屯粮了,防备颗粒无收了。
  几人都是长长松了一口气。
  村长想了想,就道。
  “那暂时先这样。
  秋时真是有困难,你们家里一定要说。”
  “那是当然了,都是一家人,一锅吃饭。
  要吃饱一起吃饱,挨饿,自然也要一起想办法。”
  李老太这“一家人”三个字,让几位老爷子更是笑开了脸。
  他们互相看看,也就不再坚持抽回田地了。
  以后,他们余生这十几年,就交给李家好了。
  当真有事时候,他们舍下老命,也能护着李家几分。
  都是一家人啊…
  村长惦记着各家,告辞出门就到处走动。
  催着家里没有多少存粮的,赶紧去城里买粮。
  催着懒惰等下雨的,赶紧挑水救庄稼。
  这时候,除了自救,根本别想指望任何人了。
  第二日,还真有人去城里卖粮了。
  结果却空手回来了!
  城里的粮价比半个月前,贵了一半。
  人人都是听得心头发紧,不好的预感越发强烈。
  上山的人,突然就多了起来。
  但凡见到绿色,能送进嘴里,不至于药死的,统统被采摘回去。
  暂时垫垫肚子,把粮食省下来,也能多撑几天。
  有老人在田间地头,不停磕头祈祷。
  求老天爷降雨,救救庄稼。
  可惜,天上的大太阳明晃晃,一丝云彩都没有。
  反倒是村里地势高的人家,水井没水了。
  一家,两家,三家…
  半个月后,村里大半水井都没水了。
  山林远远望去,也带了几分枯黄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