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老将登场之奇袭
作者:王家郎君    更新:2022-02-21 20:02
  这个坐镇军方,打着参赞军事的名义直接从邓范手中接过指挥大权的老将,不是别人,正式为大汉建立了汗马功劳的名将魏延魏文长。
  自从汝南跟随先帝刘玄德之后,魏延这些年当真算是功成名就了,以偏将之姿代替张飞驻守汉中,一跃而成为镇军将军。
  自此他的官位因为汉中都督之职一直稳定在刘备麾下前三之列。
  直到刘备去世之后,秉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思,魏延却是没有被刘禅卸下大权,甚至于他还被刘禅继续委以重任。
  刘禅上位之后除了稳步提升他的心腹臣子之外,对于诸多老臣那也是不断的恩宠重用。
  尤其是军方之中,马超与魏延两人几乎是刘禅攻略雍凉关中的绝对主力,也正是因为如此,魏延在他晚年终于迎来了真正的辉煌。
  夺取陇右五郡,配合马超击败曹洪,奇袭子午谷断绝长安,偷袭潼关封锁关中。
  这一道道的战功告诉着所有人,老将虽老,仍可称将也。
  而直到杜预这些年轻的名将出现,魏延这个被敌人研究透了的将军终于开始进入了末路。
  魏延当年笑话过很多人,他嘲笑过曹孟德,笑话过曹子孝,甚至嘲讽过夏侯妙才等人。
  他觉得这些曹魏的名将当年之所以声名赫赫那就是因为没有碰到自己,等到这天下进入最后争斗的时候,他们就剩下一败再败了。
  可是知道杜预踩着他的名声一步步走到了这天下名将的序列之时,他才赫然响起了一件事情。
  当年自己初涉天下,又何尝不是日夜品读他们的故事,学习着他们的兵法。
  他的奇袭诡计有多少当年疾风将军夏侯渊的影子,他的稳如泰山有多少铁壁将军曹子孝的痕迹,这些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当年走过的路。
  只不过当他将这些融会贯通之后走出来自己的道路之后,他也成为了别人学习研究的人。
  呵,当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不过沉淀之后的魏延并没有就此在哪天策将军府之中就此终老,虽然这个位置很高,甚至用刘禅的话来说那就是位比三公不逊色。
  魏延也知道这是刘禅在给他一场体面,毕竟连续被两次打退的魏延,他自己也不敢保证下一次会不会是对方在进攻。
  老了,毕竟是老了。
  可是年老的魏延也不想就此养老,最后在床榻之上看着自己的子孙,气喘吁吁的说着自己当年的丰功伟业。
  或许他有资格吹嘘,但是他不想,为将者,当战死沙场,何须马革裹尸。
  所以在这大汉开始反攻的时候,他悍然请令,希望刘禅能够给他一次机会。
  希望刘禅能够让他再一次的站在这战场上,不求什么为国出力,攻城拔寨,至少当一个参赞军事也好。
  所以刘禅将他派到了荆州。
  除了因为他本就是义阳人,在这个时候也算是让他衣锦还乡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他魏延无论怎么说那也是名将,此时荆州空虚,他去填补,那倒也挺好。
  而魏延也是颇为识趣,没有跑到将领去找姜维说这说那,而是去将为那里点了个卯之后,直接跑到了宛城的前线,去寻找邓范去了。
  两个都是以奇袭见长的将领,自然有很多共同语言,魏延对于这个“小辈”那也算是倾囊相授了。
  两个人说的一直十分的投机,甚至于魏延的深居简出都没有让他来到这里的消息透露出去。
  倒是让一直担心不已的刘禅和姜维等人为之惊叹。
  而就在他们放下心来的时候,魏延找到邓范,对他开始了出谋划策。
  当初邓范靠着豫州一战彻底成名,之后哄骗诸葛瑾更是带走了豫州三十万百姓,一下子将荆州樊城填充了起来不说,更是彻底稳固了襄樊防线。
  这一切的一切都还是历历在目。
  魏延当时找到了邓范,告诉他为何不试着再一次奇袭,这一次水陆并进,直接合围了寮口水寨。
  施绩调任寮口守将并不算久,此时定然是为了接应文钦而驻守寮口前面,至于后方的水寨此时他定然不会亲自把手的。
  只要他们速度够快,时间掐的准,他们便能够在文钦到来的前一刻代替江东接走文钦。
  虽然说他们都不是很看得上这个老家伙,但是好歹也算是一名将,不至于送到江东去给江东增加实力。
  这个说法着实感动了邓范,并且让邓范和魏延好生的商量了起来,然后请命姜维之后,邓范调出来当年被他哄骗来的那些江东战船,然后再次踏上了征程。
  这一切在两大名将的带领下,知道文钦到来之前都是完美的,但是等接到了文钦之后,魏延露出来了他的真面目。
  此时天下再次陷入僵局,若是继续按部就班恐怕耗费粮草无数不说,更是会让战乱继续延绵。
  与其不断的等待下去,何不好生拼搏一番,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难不成真的就放弃大好的机会而不顾?
  甚至于魏延为了说服邓范,直接拿出来了自己天策府上将军的绶印,最后这才勉强让邓范同意了下来。
  其实说到底,邓范又何尝不是一个善于行险之人。
  等到邓范看到魏延平静的安抚了文钦,将文钦的傲气再次激发出来之后,并且让他成为了他们这支大军的挡箭牌之后,邓范觉得这个计划,恐怕魏延不是准备了一天了。
  当他看到魏延竟然拿出来了那江东所有的布防图的时候,他觉得,这个计划魏延绝对不是准备了一两天了。
  老谋深算的老狐狸!
  这就是邓范对魏延的评价。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一路上他们总算是有惊无险的行驶到了建业的边上。
  说来也怪他孙仲谋倒霉,当年的武昌地处江东腹地,虽然算不上人杰地灵,那也是当真险要。
  可是因为张紘临死前的一句此处有龙气,然后孙权毫不犹豫的在这里建起了石头城,最后成为了如今的吴国都城建业。
  而建业,则是正好卡在了那入江口上,这战船几乎可以算得上是长驱直入了。
  战船上的文钦此时已经是意气风发了,这一路上遇到的诸多哨卡在看到他文钦之后都表达出来十足十的尊敬和礼遇。
  不为别的,就为了他文钦乃是孙权要亲自迎接的人,就因为这是江东要迎接的马骨。
  如今天下局势纷争动荡,江东更是大乱初定,孙权也害怕自己若是死了,恐怕自己的那个儿子是压不住这江东局势的。
  所以引入一些其他的外来势力,对于他江东来说,十分重要。
  文钦,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兵法韬略,还是稳定局势,那都是分外重要的,孙权都如此的看重,这江东的其他将校官吏,焉能得罪。
  这或许就是治国的不同。
  诸葛亮虽然治国严苛峻法,但是他下手无情那是真的一点面子不给,所以这种靠着面子横行无忌的事情在大汉是肯定不会发生的。
  因为大汉的官员知道,今日我若是给了你面子,明日别人可能就要拿走我的脑袋。
  而卖面子的那个人也知道,今日我若是靠着身份做成了什么事,明日有人将某家检举了,那就不是脸不脸面的问题了。
  建业城外,长江之上,孙权已经带着诸多文武大臣走出了建邺城,虽然算不上外出十里相迎接,担当真算是给足了他文钦的面子。
  孙权亲自带着文武出城,此时看到这一幕之后,最兴奋的不是前面的文钦,而是后面的邓范。
  他此时看向那远处的影影绰绰的身影,觉得那已经不是吴国的诸多君臣,那就是盖世奇功啊。
  而他的兴奋刚刚兴起就被一旁的魏延浇灭了。
  “将你的激动收敛一些,在这么哆嗦起来没完没了的,小心掉下船去!”
  魏延冷哼一声,那冰冷的语气总算是让邓范冷静了下来。
  紧跟着魏延毫不犹豫的接过了指挥权,他知道此时这个家伙已经有些兴奋的过头了,若是交给他,没准会出现什么问题。
  “战船靠岸!”魏延看着已经不到三里的路程直接下令战船靠岸。
  看着那邓范疑惑的神情魏延火气颇大的说道。
  “你也为将多年了,你敢把马蹄子放在陛下的眼前么?”
  一句话让邓范回过了神,顿时明白自己刚刚太过于兴奋了,竟然有些得意忘形了。
  此时他们若是再不靠岸,恐怕立刻就会引发江东君臣的怀疑,毕竟这是规矩,这是礼仪。
  看着战船缓缓停靠,不断的有士卒从战船上走下来,看着那文钦和众多士卒快步的朝着自己走来,孙权的心终于慢慢的落了下来。
  在他离开这人世之前,他还能在为江东做些什么,真的很好。
  文钦的家人并没有前来,主要也是其长子文俶年纪太小,次子文虎更是刚刚出生,一家三口都离不开,所以便未曾前来。
  不过不要紧,孙权已经为文钦准备好了诸多犒赏,他知道这个家伙好大喜功,不过不要紧。
  谁还能没点毛病呢。
  就在孙权和文钦即将碰头的那一刻,孙权身边的亲卫突然大吼一声。
  “陛下小心!”
  紧跟着一根短箭就这么出现在了孙权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