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新时代的到来
作者:王家郎君    更新:2022-02-21 20:02
  大汉天佑元年十一月二十七,大汉皇帝刘禅同意了大汉丞相诸葛孔明等人的告老。
  大汉丞相诸葛孔明告老,携带妻子黄月英与亲子诸葛瞻回转南阳卧龙岗,刘禅给了诸葛孔明无数的赏赐却是都没有带走。
  他的家财在这一刻也表露无遗。
  作为大汉丞相这么多年,诸葛孔明已经不能说是位高权重了,那应该说是实打实的权臣!
  不说从先帝时期就已经是当朝丞相总领朝政这件事情,就说当朝诸葛孔明的官职。
  丞相兼任益州牧武乡侯是起点,开府建衙持节督军,这是初步,文政兵事一肩挑,可谓是当真汉室第一重臣也不为过。
  朝堂之中大小适宜,悉数取决于诸葛孔明的决策,甚至于可以说诸葛孔明的话语,在某种时候比刘禅的还要更加的管用。
  这是刘禅对他的信任,也是刘禅与他的约定。
  诸葛孔明雄踞朝堂这么多年,就算是刘禅彻底的亲政之后,他的权利也丝毫没有减少。
  可是就这么一个权臣,却是独一无二的。
  诸葛孔明不贪利,此时诸葛孔明告老还乡,他所有的家财只有薄田十二顷,桑树六百棵。
  十二顷田垄这个数字当然是不算少的,若是换成普通百姓,一个村子都差不多了。
  可是这对于一个丞相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另外,他这十二顷田,是真的薄田,都是半山之田。
  而且这数字比历史上还少不少,对于这件事情刘禅倒是知道,养孩子挺费钱的,诸葛孔明的那点家财,让诸葛瞻祸祸的不少了。
  若非是诸葛乔还能时不时的补贴家用,诸葛孔明这点玩意也留不住。
  为官,还是大汉丞相,这么多年竟然只有这些财产,他若是图利,那是谁也无法相信。
  诸葛孔明不图名,他从来没有说过自己不是权臣,甚至于不止一次的对外人说,他死后恐怕会入贰臣传。
  尤其是诸葛瞻出生之后,这个儿子的到来给诸葛孔明带来的欢乐很多,同时也让他不止一次的摇头苦笑。
  “若是此子日后无德,老夫一生名誉都会被被他丧尽了!”
  诸葛孔明这一生争权,要权,也手握大权。
  可是他却是未曾为自己想过,他这一生都是在努力的让大汉过的更好一些,再好一些。
  他也希望这天下的百姓生活的更好一些,公平尽可能的多一些,粮食尽可能的富足一些,百姓的日子也尽可能的好一些。
  总涉朝堂大小诸多事宜,却未曾为自己亲朋故友,家族亲眷谋半分福利。
  亲弟诸葛均到死也不过就是一长水校尉,位虽不低,却是名正言顺。
  亲族之中更是未曾收到过他半点照顾,无一人因他而升迁。
  总领汉室军务,身兼荆州兵马大权,弟子也遍布军中朝堂,却是未曾妄动一次刀兵。
  非刘禅旨意,绝不入军营半步,这种坚持一直到他离开都未曾有过半分逾越。
  刘禅曾说,若是天下权臣皆如丞相这般,这皇帝当得倒是真的幸福。
  诸葛孔明的离开,不仅仅是大汉哗然,便是这天下都为之一震。
  曹魏大将军曹爽亲自致信诸葛孔明,邀他前来曹魏,愿将大将军之位拱手相送。
  诸葛孔明的大哥诸葛瑾已经去世,不过孙权让诸葛孔明的侄儿诸葛恪亲自致信诸葛孔明,说着江东丞相顾元叹已经垂垂老矣,这吴国丞相之位,虚位以待!
  总之诸葛孔明的退位,让所有人或真或假的都送出了邀请。
  当然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邀请没有任何的作用,不过这就和当年千金买马骨是一个道理。
  样子还是要做出来的。
  诸葛孔明不仅仅是马骨,那就是一个实打实的千里宝驹。
  而诸葛孔明的退位也让大汉的朝堂出现了一次彻底的变故。
  之前的大汉朝堂很是尴尬,丞相本应代替三公,但是因为老臣太多,这些年的进取功劳也太多了。
  所以三公与丞相在大汉这里几乎是并存的,而且大司马与大将军这种职位也赫然存在。
  这虽然因为大家的知根知底,朝堂并没有混乱,但是这些老人的退位,也换来了刘禅的政改。
  这是大汉变法的第二遍,朝堂之变。
  丞相之位保留,却不再授予任何人,大汉的丞相只属于诸葛孔明!
  这是刘禅对百官,对百姓,对自己的良心的交代。
  改三公九卿为三公六部,三公为司徒,司空,太尉。
  司徒卢毓仍然保留其职位,一是他的年纪还不算大,第二是他还不到退位的年纪。
  司空由凉州刺史孟建入朝担任,没有了凉州刺史之位,他也算是能够轻松不少。
  太尉由大司马马超入朝担任,废除大司马与大将军之职,三军统帅为太尉。
  九卿改六部,吏部朝堂便有吏部尚书,如今正式建吏部衙门,负责百官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其下属四司,文选司与验封司、稽勋司还有考功司,分管吏部之责。
  礼部主掌朝堂礼仪,祭奠大礼,封禅之礼,对外迎接出使之礼仪。
  同时也负责教导天下百姓之教化。
  下属祭祀司,主客司,教化司,清吏司四部。
  礼部此间最大的任务就是在百年之内将大汉之下所有郡县之中都有足够的学堂足以教导百姓及其子弟学识。
  刑部主掌刑法律法,主掌大汉境内牢狱诉讼之事,同时监察大汉境内各个郡县衙门审判之事的复查与例行讯问,监察天下不许出现冤假错案之事。
  同时刑部最大的责任还有就是每五年监察天下一次,考虑是否更改大汉律,当年之律法是否还适用于当代。
  其下属大理寺,监察司,考功司,稽查司。
  大汉律的更改与增减,是刑部的最大作用。
  户部最为简单,掌管户籍财经,将大司农及其属官直接改一改就能够组建户部,他也没有太多的任务,将已经逐渐完善的变法继续保持下去,然后根据情况实施更改就行了。
  用刘禅的话来说,如果哪一天大汉亡了,那户部之人绝对应该集体殉职才是。
  其下属财帛,度支,田税,商贾四司。
  兵部执掌大汉兵事,不过兵部并不负责征战与指挥,他只负责大军粮草辎重的筹措,负责大军士卒的赏赐与抚恤,同时也负责对功劳簿的审核。
  其下属稽考,抚恤,问查,粮帛四司。
  最后的工部,负责大汉境内的所有工程进度,其中包含了皇家宫殿的建设与水利农桑的建设。
  其中先后顺序是先民后官,皇者在最后。
  这句话会永远雕刻在工部的大堂上。
  工部下属只有官衙,农桑,宫廷三司,分别负责朝堂官吏府衙等的修建,百姓民用工程,与宫廷用度。
  其中已经在曹魏慢慢完善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制刘禅则是只保留了尚书省。
  其他的,还不是很完善,刘禅并没有保留。
  三公六部之中,吏部刑部归属司徒执掌,礼部与工部归司空孟建,至于兵部与户部则是交给了马超。
  当然,马超执掌兵部问题不大,但是户部那些事情他有些玩不转的,所以刘禅将益州的谢缵谢伯登带到了户部之中,同时将法邈放到了兵部。
  有他们两个人马超要轻松很多。
  同时刘禅成立天策府,专司兵马征伐之事,其中天策府上将军由潼关守将魏延担任,大汉境内大半将校进入天策府之中听命。
  但是天策府上将却是没有决断之权,需受太尉马超节制。
  这也是刘禅能够想到的最平稳的手段将魏延从前线拽下来,并且不伤害到他的自尊心。
  李严请辞,年迈不已的李严卸下了自己的权利,也是因为他的身体越发的艰难了。
  其子李丰代替李严继承永安侯之爵位,并担任犍为郡郡守,同时李严也同样隐居于南阳,去和诸葛孔明一起相互作伴去了。
  尚书令一职被刘禅送到了蒋琬的手中,而凉州刺史则是被刘禅交给了已经彻底平定河西之地的马隆。
  凉州刺史麾下主簿则是马钧,别驾皇甫谧入朝担任礼部尚书。
  同时索孚等人仍然留用凉州,为马隆麾下将校官吏,共同治理凉州之地。
  益州刺史交给了从荆州赶回的费祎,而原益州刺史诸葛乔回朝担任吏部尚书,执掌吏部考核百官。
  汉中太守为柳隐,华阴太守为鹰扬将军句扶,长安令京兆尹为董允,卫将军则是由糜威接任,陈到去世之后并未留下子嗣,则是由族人陈曶过继,担任虎威将军,为糜威副将。
  雍州刺史王平入朝担任骠骑将军,雍州刺史由刘靖接手。
  保留御史台,并入绣衣卫,同时将绣衣卫一分为二,对内为御史台,调刘迈进入御史台担任御史中丞,监察大汉境内百官民事。
  对外为皇城司,由韩龙执掌,绣衣卫统领仍是黄皓,却无直系兵马,仍保留权利荣耀。
  除此之外,刘禅还对朝堂进行了大量的变换更改,荆州兵马大量的回撤关中,为江东让出一个宽松的环境。
  同时关中兵马隐而不动,为曹魏方面造成颇大的压力的同时,也让曹羲与夏侯玄能够有足够的理由继续执掌麾下的诸多兵马。
  一切,似乎都来到了终点,也是这天下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