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取缔校事府,太后回后宫
作者:王家郎君    更新:2022-02-21 20:02
  校事府被叛徒出卖,在荆州一战之后便失去了消息,紧跟着校事府覆灭的消息便传遍了天下。
  校事府虽然没有在天下显露什么真是的身份,但是却是天下一等一的势力,在某些方面更是代表了曹魏的暗中势力。
  他们算得上是曹魏最为重要的衙门之一。
  校事府第一次出现在这种天下人的视野之中,第一次让天下人知道了他们的行踪,结果得到的结果却是校事府就这么没了。
  这件事让所有人都为之惊诧,惊诧到不知道应该说什么。
  便是满朝的文武官员,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他们都半晌缓不过劲儿来。
  当初那信誓旦旦的声音,那雄浑勇烈的话语,现在仿佛还在他们耳边回响,结果,没了!
  很多人都满脸古怪的看着一旁脸色反倒是最为平静的那个家伙,洛阳令刘永刘大人。
  心中不由的感慨,这位大人是真的运气够好的,若非是张固最后不知道怎么想的,主动要求自己带着校事府进入荆州。
  恐怕现在阵亡名单之中,还得再多一个。
  不过如今事实就是刘永大人不但还活着,似乎还活的很好很好。
  而校事府,却是彻底的成为了过去,对此众人也是不由的叹息了起来。
  不过唯一对这个消息还不相信的就是上面的那位曹魏小皇帝,曹芳了。
  其他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都得到了证实,校事府的确是在荆州的地界儿上就这么突然的消失了,没有任何的声息在传回来。
  众人都知道这代表着什么,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那柄悬在他们头顶的尖刀,就真的这么消失了。
  可是曹芳没有这样那样的消息来源,他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
  但是他不想相信,也不愿意相信,他只是不希望这是真的,他还在等待着,等待着某一天的夜里,突然有人告诉他,自己回来了....
  这件事情应该让他们这些满朝文武感觉到痛苦,因为这是汉军的一场大胜,可是所有的文武大臣却是当真觉得,这次的事情让他们由衷的感觉到了一阵阵的轻松。
  这种矛盾的心情,若是让太祖和当年太祖麾下的那些文臣武将知道了,恐怕会从坟头里蹦出来,然后一耳刮子将他们这群不长脸的后辈活活的拍死在朝堂上。
  不过这些都是虚话了,
  再众人都确定了这件事情已经完结了的时候,以大将军曹爽麾下的第一心腹邓飏为首的诸多朝臣,就开始了不断的上奏,上奏,再上奏。
  而上奏的目的也只有一个,校事府功劳也好,苦劳也好,如今校事府已经烟消云散,那么校事府这种衙门的存在也就不该再存在了。
  曹芳对于这种卸磨杀驴,吃饱了就打厨子的行为无比的愤怒,可是他确实也是无法反驳,毕竟到了这一步他就算是不想承认,可是同样也没有办法再多说什么了。
  最后在无比的愤怒和憋屈之下,曹芳的印玺终于还是扣在了那旨意之上。
  校事府为国捐躯,无论功过皆成往事,从此大魏再无校事府,大魏所有官文书信之中也不许再提及校事府这三个字。
  一时间朝野上下全都舒服了。
  而曹芳却是痛苦的闭上了眼睛,他现在想到的不是校事府,他想到的是另一个小小年纪都做到了这个位置上的那个人。
  刘协啊,不知道你在天之灵看到了这一幕,会不会也九泉之下含笑以对。
  校事府的悲剧很快就就被众人遗忘了,邓飏的上奏乃是绝户之计,当所有有关校事府的东西全部消失之后很快他就会被人们所遗忘。
  而等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就彻底的放下心中的恐惧了。
  而这件事情在校事府被驱除之后还没有结束,或者说,这件事情才刚刚开始。
  曹爽之前只是有邓飏已经丁谧两个家伙当他的狗头军师,这两个家伙才华有,但是心胸确实有些小了。
  或许这就是很多人觉得他们几个人志大才疏的原因。
  可是现在不一样,曹爽得到了另一个人的投被,那就是曹魏大司农桓范。
  大司农乃是九卿之一,当然他不是管农事的,或者说不仅仅是管农事的,大司农前身乃是《周礼》天官之属大府,辅佐太宰掌理贡赋之事。
  之后先秦改为治粟内史,之后景帝改为大农令,直到武帝才变成大司农,位列九卿。
  大司农此时的职责乃是主掌钱谷,为一国之财政,与管理皇帝私财的少府并列。
  他的具体职责就是收田租、刍稿税、算赋、赀赋、更赋、过更、算缗等等,还有就是干点盐、铁、酒的制作与贩卖。
  用刘禅的话来说,这就是个干财会的,是这个天下的财会总监。
  但是这桓范却是不同于其他的大司农,他干财会是个三把手,但是当谋士,这家伙乃是天下第一流的。
  桓范乃是曹氏的四朝老臣了,从建安年间开始,担任丞相府掾,联合王象等共同撰写《皇览》,那时候的桓范是一个文士,看了好多好多的各种书籍,编纂出来这一部奇书。
  之后在世祖年间,也就是黄初元年,他第一次改任军职,担任羽林左监,直到先帝时期他终于慢慢的等来了他的时代。
  先帝时期,桓范历任中领军、尚书,出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史等等,可谓是一路飙升,从一个小小的内宫亲信变成了一方大员。
  当新帝登基之后,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巅峰,朝堂九卿之一,大司农桓范。
  而他在大司农的上面不过尔尔,但是在谋士的路上却是越走越远了。
  当初以大势压校事府,再以校事府串联朝堂,就是他桓范的手笔,也只有桓范这种饱经风霜,久经世事的老人才有这么大的心胸,玩得转这么大的手笔。
  此时,桓范再次找到了曹魏大将军曹爽,为他献了另一条计策。
  曹爽已经赶走了司马懿,那么他距离真正的当朝一言九鼎之人的权臣,就真的只差最后的一个人了。
  当朝太后,郭太后。
  她联合的冀州派世家朝臣,牢牢的占据了朝堂一角,生生的维护住了这朝堂的稳定。
  让曹爽所忌惮,让曹爽对他也是颇为无奈。
  不过这在于桓范的眼中却不算是什么,他的确是不能离间郭太后与冀州一脉朝臣,但是他也不需要去做那种烂糟事情。
  他需要做的很简单,摆事实,讲道理,那就足够了。
  “大将军曹爽乃是心怀天下之人,如今我大魏看似强盛,实则内部忧患重重,若是想要一举完成统一大业,唯有让我大魏再度上下一心。
  到时候一扫六合,一统天下当如探囊取物也。
  而这等大功之下,这天下,这朝堂,还能容不下尔等家族不成?
  我等徒然内耗,无非是以为尔等心中担忧,可是尔等何不想想。
  这天下之大,单凭大将军一己之力如何成就,这天下之大,大将军麾下之人又如何共享。
  诸君何不与大将军共饮这一坛名为天下的美酒,岂不快哉,岂不痛快?”
  桓范不愧是写过书的人,这一张尖牙利口当真是让人不由的为之心动,当真是不由的让众人为之遐想。
  “尔所说,当真是大将军心中所想?”
  “若有违,当天诛之!”
  桓范直接起身立誓,用这种办法让他们能够放心,也能够对曹爽彻底的放下心中的防范。
  “既然大将军心中乃有天下,我等自当相助大将军,为这天下,出一出力!”
  这句话说出来,桓范的心中终于放下来了那块大石,他知道,曹爽面前最大的阻碍,消失了。
  剩下的就是建立那一统天下之伟业,是周公,还是又一位太祖,那就要看曹爽的心了。
  五天之后,做好了一切准备的曹爽,终于在朝堂之上当众发难,这一次他瞄准的目标,乃是当朝的太后,郭太后。
  “陛下登基已有数年时间,年纪已经渐长,我等应还政于陛下,臣斗胆,请太后回转永宁宫,还政于当今陛下!”
  曹爽作为辅政大臣,这种话自然是只有他才能够说出来,可是当他说出来之后。
  这朝堂之上却是没有任何的哗然,反倒是陷入了绝对的寂静。
  这种诡异的平静,诡异的寂静,让正准备暴怒的郭太后生生的将自己的怒火忍了下来。
  她知道,这件事情和她想象之中似乎有些不太一样了。
  果不其然,还不等她说话,这朝堂上的众多文武就已经开始了进谏。
  而第一个应和的,第一个站出来的,不是别人,正式新任司徒崔林,也是冀州一脉世家朝臣之中的统帅之人。
  崔林站出来应和曹爽所说,也代表着,冀州一脉之人,已经彻底的背离了郭太后的联盟。
  朝堂,大变。
  曹魏正始六年三月,曹爽终于战胜了所有人,终于在赶走了司马懿之后,再次将郭太后驱赶到了永宁宫之中。
  之后,曹爽正式开始了权倾朝野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