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没有硝烟的战争
作者:东方邵康    更新:2022-05-24 01:32
  文人以笔为刀,以嘴为剑,以学识扬名,以才华抗敌。
  大宋文臣又是天下公认的文人魁首。
  在孔颖达带着先圣牌位到达大宋,大宋坐稳了儒家正统之位后,这帮文臣自视更高,大有统御天下儒学和文坛之意。
  当然,他们也有这个实力。
  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刚到长安,就搞出这么大动静了。
  无非是想在砸场中统御大唐文坛。
  与吞并疆土不同,这种精神统御往往更难破解,也更有破坏性。
  尤其是在大唐的科举刚结束的情况下。
  他们要以货真价实的才华,让大唐的新科进士自闭,让大唐的文人们看不到希望,最终让所有人都将矛头都对准罪魁祸首——李韬!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但在众人看来注定不会激烈。
  大宋这使臣阵容太强了。
  别说在大唐,就是到其它帝国,那也是横扫。
  “如果孔大人还在长安的话,唉……”
  人群中,虞世南、褚亮、褚遂良、苏世长、姚思廉等人长吁短叹。
  他们皆是百姓心目中的学富五车之人,眼见程颢、程颐和张载三位大儒当街讲述他们对儒学的新感悟,他们既有冲上去向他们请教的冲动,也有自惭形秽的无力感。
  他们可都是已经开宗立派的大儒啊!
  二程创立了名闻天下的“洛学”,提出了“理”。
  他们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理,还认为理是“天理”,乃世间最高准则,并把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
  至于张载,他创立了“关学”,认为世间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即“太虚”,主张“理在气中”。
  又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认识“天下之物”。
  可以说,这三位都是理学的创始人。
  别说他们了,他们恍然意识到哪怕孔颖达现在还在长安,恐怕也不是三位大儒的对手。
  论及儒学和理学,他们绝对可以睥睨天下。
  欧阳修、苏轼、柳永和范仲淹倒是很会当绿叶。
  在三位大儒小憩的时候,轮番上阵,吟诵个人佳作的同时讥讽窃贼。
  窃贼是谁?
  天下人都知道!
  须发微白,一脸和善的蔡邕转头看向表情阴沉,嘴角却挂着邪笑的贾诩道:“大宋的这帮文臣当真了得啊,唐帝除非派兵驱散他们,不然恐怕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贾诩嗤笑道:“他先是损儒,后又自封文抄公,天下文人无不唾弃。现在敌国都登门指桑骂槐,极尽嘲讽之能事了,也不见大唐文人出面袒护,这就是不得人心啊!”
  “不过临行前魏王特别交代,此人诡计多端,哪怕明面上拿这些文臣没办法,暗地里估计也会让他们吃些苦头。”
  他话音刚落,一个气质出众,摇着画扇之人走到他们身旁道:“热闹!”
  贾诩环顾四周道:“公子您怎么来了?这里鱼龙混杂,不安全。”
  曹植收起画扇道:“不仅我,还有他们……”
  贾诩放眼望去,只见李斯、东方朔、宇文化及、方孝儒、周培公等使臣都来了。
  他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眉头微皱:“难道唐帝要亲临此地?”
  “哈哈哈!”
  曹植大笑道:“文和就是文和,总是一语中的!刚得到消息,唐帝要带着文武百官、新科进士来此一观。”
  “咱们得赶紧找个好位置,莫要错过了这场大戏!听闻大唐的戏曲乃是一绝,想来今天这出,也会很精彩。”
  他话音刚落,李孝恭和李贞英各带着禁军和巾帼营前来维持秩序。
  听闻皇帝要来,大宋的文臣们讲得更起劲了。
  他们没想到李韬还敢冒头。
  不过这无疑是他们最想看到的。
  没有什么比当街让这位文抄公颜面扫地更爽的了。
  而且一旦他们教训了李韬,会让天下文人归心大宋的。
  这一战,他们必胜。
  半个时辰后,方圆五里的地方都被清理了出来。
  不过按照李韬的授意,这种清理只是确保安全,用兵马隔离出核心区和观看区。
  周围的百姓并没有被驱离出去。
  甚至还放进来一些闻讯赶来的。
  随着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关闭了入口。
  李韬带着百官来到了核心区,坐在了大宋文臣授业的正前方。
  看到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和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站在一起,李韬笑道:“他们这也是来看朕出丑的?”
  坐在他身旁,脸色极为难看的李渊摇头道:“韬儿,你怎么一点都不听劝呢?现在离开还来得及,朕可以帮你善后,你何必自取自辱?”
  他从皇宫劝到了朱雀大街,唾沫都快干了,还是忍不住想继续劝。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他太了解这个孙儿了。
  论起行军打仗,李韬不输任何人。
  论起诗词歌赋……
  他只想劝他先回去把字练好!
  这并非他擅长的。
  更何况还有三个当世大儒坐镇。
  哪怕让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出战,也没有赢的希望。
  不能在战场上赢了大宋,却输在了“嘴皮子”上。
  而且还是在长安。
  老李家丢不起这个人!
  他这个大唐的皇帝,更丢不起!
  李韬慢悠悠地抿了一口茶道:“皇爷爷,我大唐人杰地灵,难道要任由他们在天子脚下撒野?”
  “还不怪你!”
  李渊一针见血:“你若是不损儒,不赶走孔颖达,让天下儒生视大唐如火坑,大唐也不会像现在这般……”
  李韬打断道:“既然因在朕,那么便由朕来了结吧。”
  “了……了结?”
  李渊脸色大变,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你可不要乱来!”
  本来见劝不动,他是不想跟着一起来的。
  实在丢不起这个人。
  但是后来想到这个孙子啥事都干得出来。
  万一又给了九国联合伐唐的理由,他的心脏恐怕会受不了。
  他还想多活几年。
  李韬笑了笑:“当朕不乱来的时候,也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
  李渊两眼上翻:“朕会去烧香拜佛!”
  “皇爷爷,你暴露了,你把天尊视为李家先祖,不拜他却要去拜佛,朕要取来族谱,在你的名字上画道杠!”
  “……”
  李渊嘴角直抽。
  偏偏又无法反驳。
  越反驳越是大不敬啊!
  切记,切记!
  今后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想着拜天尊……
  见他终于变成了哑巴,李韬会心一笑,看向欧阳修、苏轼等人。
  他们躬身道:“见过陛下!”
  “不用多礼。”
  李韬微微一笑道:“你们这是要和我大唐打一场‘文战’?”
  已有啤酒肚,但又很灵活的欧阳修走了几步道:“陛下误会了,三位大儒开宗立派,想要抓住一切机会传道授业罢了,我等只是旁衬。”
  说到这,他话锋一转:“但素闻大唐人才济济,在陛下的治理下更是文运昌盛,诗词无双,如果有人愿意和我们交流一二的话,我们求之不得!”
  身形瘦削的苏轼拿起一壶酒,打开喝了一口,扫向四方:“不知可有大才赐教?”
  原本喧嚣的四周登时一片死寂。
  大部分文人都低下了头。
  那些新科进士倒是急于表现,奈何这文坛泰斗般的阵容自带威压,很快便让他们打消了这种念头。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这种时候,他们可不用成为大唐耻辱柱上显眼的一笔。
  双手交于袖中的李斯浅笑道:“大宋文人如茅房之石,又臭又硬,让人无可奈何啊!”
  戴着幞头,身穿长袍,犹如闲云野鹤的东方朔眯着眼道:“此战胜负已分,他不是对手!”
  “这么夸张的吗?一个有胆量挑战的都没有?”
  李韬摇了摇头,转身看向蔡文姬。
  蔡文姬抿了抿嘴,很坦诚:“臣妾不如。”
  “无妨。”
  李韬看向已经傲气得扬起下巴的柳永,自来熟:“三变啊,想知道那个剽窃你诗词的佚名公子是谁吗?朕已经帮你抓来了!”
  柳永双眼一亮:“在哪?”
  李韬轻咳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嗯?”
  柳永在他四周搜寻了几十遍,也没发现有谁是被押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