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志同道合
作者:若相姒 更新:2022-02-12 19:08
悠然的琴音中,画舫轻盈浮在碧波上,听着船舷与水波碰撞拍打出的波浪声,李绥终于看到眼前的赵翌唇畔浮起几分好奇,一双深眸静静打量着她,那样的眼神无关男女之情,更无关风花雪月,而是以最为对等的同盟关系,缓缓与她道:“郡主何以觉得,我便是这同盟人选。”
借着柔和的烛影,赵翌默然凝视着眼前这位可谓是倾城之姿的少女,他知晓,永宁郡主李绥除了儿时不得母亲陪伴,这十六年的人生应是没有任何遗憾的。她的出身,便注定是受万人瞩目,为万千宠爱,虽无公主之名,却已得到了公主之幸。从她一生下来,莫说是这满长安的女儿,便是这整个大周的女儿只怕都是以她为羡。
如她这样的女儿,无论是皇室藩王,还是郡王、世家子弟都只有任她择选的份儿。可当她得到太尉夫人李氏的青睐,成为二郎杨延的青梅竹马时,便已让这大周许多的二郎和家族望而却步,更何况后来又传出了大郎杨晋也是对她苦求不得。
一位连权势熏天的太尉府儿郎也求娶不到的女子,这普天之下又有几个人敢去冒着这得罪杨府、得罪李氏,得罪杨晋、杨延这两个最有可能接任杨崇渊权势继承人的风险。
层层筛选下来,如今不过是天家陈氏、上官氏,还有杨家、李家这样五姓七望的世家公子还有几分资格,可在李章和李氏的眼中,天家陈氏只怕是第一个被排除出去的对象,既然知晓陈氏自保不及,李氏怎会将自己捧在心尖的嫡女许入皇室,与反有姻亲同盟关系的杨家生出猜忌嫌隙来。
至于上官氏,如今再如何风光,也入不得李家这样百年世家的眼,更何况道不同,又如何为谋。杨家、李家与上官氏终有一战,且必得以一方覆灭才能结束,明知是悲,李章绝不会舍得,更无必要。
而那些同样出声五姓七望的世家公子,虽说门第高,得世人仰慕,可在李氏这般原属五姓七望之首的世家而言,便也变得没有什么稀罕了。
如今,眼前的李绥会主动与他以姻缘为盟,看重的必然是他手中的边陲人马,是他的军中资历与威望,是他不曾隶属于任何一派,却也绝不是与杨家、李家对立的一派的身份。
“阿姐常常与我说,阿蛮此生若要嫁便要嫁这世间最为经天纬地之人——”
赵翌闻言微微一顿,而眼前的少女却似是在回忆,只静静凝望着窗外飘落的飞雪,眸中带着几分他不曾得见的温暖,下一刻才缓缓转向她,目光笃定,唇畔浮起道:“我相信,能以一己之力为我大周镇守边陲,护我朝百姓王臣得享太平,不让外族铁骑踏入关门的人,担得起那四个字,我也相信——”
说到此,李绥神色赫然雍容,目光渐渐变深,变沉,变得认真不疑,几乎是一字一句道:“他日的御陵王,更或可结束这场乱世,还这四海升平。”
听到少女低沉而轻的话语,赵翌的心下不由一震,因为他未曾想到,给予他这样的评价,甚至是信任的,竟会是她。
此时若是旁人与他说这番话,他必觉得或是阴谋试探、或是投机取巧、或是谄媚奉承之语,可当它们自她的口中一字一句道出来时,他却感觉到每一个字都在阵阵敲打、触动着他的心,因为他能够深切地从中体会到她的认真,而在这世间只怕也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更知晓眼前这个尚还稚幼的十六岁郡主,是有着怎样胸怀天下的胸襟,又拥有着怎样不输男儿的格局。
可那时的她,分明是怀疑他、提防他的,一如他对她一般,他们之间拥有的从来不是君臣信任,只有彼此的试探、猜疑。
所以当他驻守西域数十年,留在那连春风都不愿度过的玉门关外数十年,收到那封八百里加急的密信,看到那袭面而来,裹挟着帝王之气的飞白体,看到她字句中竟会将她的命、她唯一的血脉、将整个大梁的国运,还有她人生最后一战的逆风之力都放在他的手上时,他感受到了人生五十余年中为数不多的震撼。
或许在她写下那封密信,交出虎符的那一刻,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是否该信任他,可她最后还是下了那样的决心。
拿到信时,他未曾忘记她借皇帝一纸圣意让他驻守西域无诏不返,未曾忘记她数次派下眼线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更未曾忘记她借他回京述职之机,以他无人照顾为由,挑选数位佳人,意图在他的身边安插心腹,以美色诱。
面对她的压制与猜忌,那些年麾下人人替他不甘,可他却深知,若是易地而处,他一样会用同样的手段去打压她。
所以其中本就没有是非对错,只有该做与不该做。
他也就无须生出毫无意义的怨恨来。
也正是趋于此,当他麾下倚重之人知晓此信时,支持他回城勤王的有,苦口婆心上谏于他,建议他扣下虎符,按兵不动,隔岸观火,待鹬蚌相争两败俱伤时,再以铲除逆臣之机,杀了洛阳王杨彻,自立为天子的亦有。
那时远在长安的她不会知道,当他最后下定决心,决意全军开拔,火速赶回长安解救危局时,有多少麾下谋臣几乎血溅王帐,以死为谏。
所以在他力排众议赶往长安的那一刻,他便赢得了天下人心,赢得了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时人人都敬仰他忠君爱国,大公无私之心。
可只有他知道,皇权帝位当真不曾让他动摇吗?
答案在他的心中无疑再清晰明白不过了。
从他白衣起家的那一刻,他便已经看透了这个为门阀控制数百年的天下早已根基腐烂。
公侯出身的便注定是公侯,寒微出身的便注定一生卑贱。
可他却知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既然这天下容不得他这等寒微出身,他便打破这天下,站在那些世家门阀之上。
但当他一步一步在为之谋划,为之计时,他却渐渐看到那个远在长安,世家出身,与他有着天壤之别,处处提防于他的李皇后竟会与他做着同一件事,渐渐与他走到了同一条道路上。
也是那一刻,他第一次重新审视她。
不以君臣的身份,不以男女之差别,不以敌对的目光。
后来的她在长安以科举钦点翰林,翻覆朝堂格局,他便在西域以军功破格提拔,清除无能的世家子弟。
或许就是这般不约而同的各行其是,让他对她渐渐生出了惺惺相惜,甚至是钦佩之感。
因为他深知他以白衣出身意图打破门阀统治已如孤舟行瀚海,而她以世家出身,一力打破原属于他们世家统治的门阀格局,为那些与他一般原是白衣出身的寒门书生撑起一方天地时,又该是怀着怎样的魄力与决心。
所以最终让他毅然决然,下定决心赶回长安勤王救驾的,不是那一叶障目的愚忠,更不是以德报怨的迂腐,更不是他不慕帝位,而是他与她志同道合的理想,还有那些并肩作战的时光。
他知晓她是为了天下,为了那个世人不能理解的理想,才会将自己与亲族割裂、与世家割裂,也正是因为那些理想,她才会画地为牢,一生劳苦,落入那般危险境地。
可他没有想到,当他日夜兼程赶至长安的那一刻,却是眼睁睁看着那一身华衣宫裙,原该是世间最尊贵的那个她,宁以那般壮烈决绝的方式了却自己的一生,也不愿低下自己俯视天下的头,推翻他们曾建立的一切,屈就那些逼迫她的人。
即便他一力驱马赶上,终是来不及了。
那一夜,丧钟敲响二十七下,谓之国丧。
可他却知道,他遗憾、叹惋的不是那位叱咤风云的太皇太后的离去,而是那个曾与他同行数十年,本该是敌对却教他打破陈见,不是挚友却又胜似挚友的人离去。
是他将要一个人孤独地走完那后半生,完成他们共同的蓝图。
借着柔和的烛影,赵翌默然凝视着眼前这位可谓是倾城之姿的少女,他知晓,永宁郡主李绥除了儿时不得母亲陪伴,这十六年的人生应是没有任何遗憾的。她的出身,便注定是受万人瞩目,为万千宠爱,虽无公主之名,却已得到了公主之幸。从她一生下来,莫说是这满长安的女儿,便是这整个大周的女儿只怕都是以她为羡。
如她这样的女儿,无论是皇室藩王,还是郡王、世家子弟都只有任她择选的份儿。可当她得到太尉夫人李氏的青睐,成为二郎杨延的青梅竹马时,便已让这大周许多的二郎和家族望而却步,更何况后来又传出了大郎杨晋也是对她苦求不得。
一位连权势熏天的太尉府儿郎也求娶不到的女子,这普天之下又有几个人敢去冒着这得罪杨府、得罪李氏,得罪杨晋、杨延这两个最有可能接任杨崇渊权势继承人的风险。
层层筛选下来,如今不过是天家陈氏、上官氏,还有杨家、李家这样五姓七望的世家公子还有几分资格,可在李章和李氏的眼中,天家陈氏只怕是第一个被排除出去的对象,既然知晓陈氏自保不及,李氏怎会将自己捧在心尖的嫡女许入皇室,与反有姻亲同盟关系的杨家生出猜忌嫌隙来。
至于上官氏,如今再如何风光,也入不得李家这样百年世家的眼,更何况道不同,又如何为谋。杨家、李家与上官氏终有一战,且必得以一方覆灭才能结束,明知是悲,李章绝不会舍得,更无必要。
而那些同样出声五姓七望的世家公子,虽说门第高,得世人仰慕,可在李氏这般原属五姓七望之首的世家而言,便也变得没有什么稀罕了。
如今,眼前的李绥会主动与他以姻缘为盟,看重的必然是他手中的边陲人马,是他的军中资历与威望,是他不曾隶属于任何一派,却也绝不是与杨家、李家对立的一派的身份。
“阿姐常常与我说,阿蛮此生若要嫁便要嫁这世间最为经天纬地之人——”
赵翌闻言微微一顿,而眼前的少女却似是在回忆,只静静凝望着窗外飘落的飞雪,眸中带着几分他不曾得见的温暖,下一刻才缓缓转向她,目光笃定,唇畔浮起道:“我相信,能以一己之力为我大周镇守边陲,护我朝百姓王臣得享太平,不让外族铁骑踏入关门的人,担得起那四个字,我也相信——”
说到此,李绥神色赫然雍容,目光渐渐变深,变沉,变得认真不疑,几乎是一字一句道:“他日的御陵王,更或可结束这场乱世,还这四海升平。”
听到少女低沉而轻的话语,赵翌的心下不由一震,因为他未曾想到,给予他这样的评价,甚至是信任的,竟会是她。
此时若是旁人与他说这番话,他必觉得或是阴谋试探、或是投机取巧、或是谄媚奉承之语,可当它们自她的口中一字一句道出来时,他却感觉到每一个字都在阵阵敲打、触动着他的心,因为他能够深切地从中体会到她的认真,而在这世间只怕也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更知晓眼前这个尚还稚幼的十六岁郡主,是有着怎样胸怀天下的胸襟,又拥有着怎样不输男儿的格局。
可那时的她,分明是怀疑他、提防他的,一如他对她一般,他们之间拥有的从来不是君臣信任,只有彼此的试探、猜疑。
所以当他驻守西域数十年,留在那连春风都不愿度过的玉门关外数十年,收到那封八百里加急的密信,看到那袭面而来,裹挟着帝王之气的飞白体,看到她字句中竟会将她的命、她唯一的血脉、将整个大梁的国运,还有她人生最后一战的逆风之力都放在他的手上时,他感受到了人生五十余年中为数不多的震撼。
或许在她写下那封密信,交出虎符的那一刻,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是否该信任他,可她最后还是下了那样的决心。
拿到信时,他未曾忘记她借皇帝一纸圣意让他驻守西域无诏不返,未曾忘记她数次派下眼线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更未曾忘记她借他回京述职之机,以他无人照顾为由,挑选数位佳人,意图在他的身边安插心腹,以美色诱。
面对她的压制与猜忌,那些年麾下人人替他不甘,可他却深知,若是易地而处,他一样会用同样的手段去打压她。
所以其中本就没有是非对错,只有该做与不该做。
他也就无须生出毫无意义的怨恨来。
也正是趋于此,当他麾下倚重之人知晓此信时,支持他回城勤王的有,苦口婆心上谏于他,建议他扣下虎符,按兵不动,隔岸观火,待鹬蚌相争两败俱伤时,再以铲除逆臣之机,杀了洛阳王杨彻,自立为天子的亦有。
那时远在长安的她不会知道,当他最后下定决心,决意全军开拔,火速赶回长安解救危局时,有多少麾下谋臣几乎血溅王帐,以死为谏。
所以在他力排众议赶往长安的那一刻,他便赢得了天下人心,赢得了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时人人都敬仰他忠君爱国,大公无私之心。
可只有他知道,皇权帝位当真不曾让他动摇吗?
答案在他的心中无疑再清晰明白不过了。
从他白衣起家的那一刻,他便已经看透了这个为门阀控制数百年的天下早已根基腐烂。
公侯出身的便注定是公侯,寒微出身的便注定一生卑贱。
可他却知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既然这天下容不得他这等寒微出身,他便打破这天下,站在那些世家门阀之上。
但当他一步一步在为之谋划,为之计时,他却渐渐看到那个远在长安,世家出身,与他有着天壤之别,处处提防于他的李皇后竟会与他做着同一件事,渐渐与他走到了同一条道路上。
也是那一刻,他第一次重新审视她。
不以君臣的身份,不以男女之差别,不以敌对的目光。
后来的她在长安以科举钦点翰林,翻覆朝堂格局,他便在西域以军功破格提拔,清除无能的世家子弟。
或许就是这般不约而同的各行其是,让他对她渐渐生出了惺惺相惜,甚至是钦佩之感。
因为他深知他以白衣出身意图打破门阀统治已如孤舟行瀚海,而她以世家出身,一力打破原属于他们世家统治的门阀格局,为那些与他一般原是白衣出身的寒门书生撑起一方天地时,又该是怀着怎样的魄力与决心。
所以最终让他毅然决然,下定决心赶回长安勤王救驾的,不是那一叶障目的愚忠,更不是以德报怨的迂腐,更不是他不慕帝位,而是他与她志同道合的理想,还有那些并肩作战的时光。
他知晓她是为了天下,为了那个世人不能理解的理想,才会将自己与亲族割裂、与世家割裂,也正是因为那些理想,她才会画地为牢,一生劳苦,落入那般危险境地。
可他没有想到,当他日夜兼程赶至长安的那一刻,却是眼睁睁看着那一身华衣宫裙,原该是世间最尊贵的那个她,宁以那般壮烈决绝的方式了却自己的一生,也不愿低下自己俯视天下的头,推翻他们曾建立的一切,屈就那些逼迫她的人。
即便他一力驱马赶上,终是来不及了。
那一夜,丧钟敲响二十七下,谓之国丧。
可他却知道,他遗憾、叹惋的不是那位叱咤风云的太皇太后的离去,而是那个曾与他同行数十年,本该是敌对却教他打破陈见,不是挚友却又胜似挚友的人离去。
是他将要一个人孤独地走完那后半生,完成他们共同的蓝图。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