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封锁
作者:江湖野人    更新:2021-11-03 21:36
  崔弘宰只是西北面兵马副使,对于郑思吉这份明显请求增兵的战报,
  他不能擅自处理,还要将战报转交在新安州的西北面兵马使金缘。
  金缘和崔弘宰以宰执之尊,分别出任征义州正副统帅,
  但二人都不在义州一线。
  崔弘宰在盐州“前线”督战,金缘更是跑到数百里外的新安州“远筹帷幄”。
  看起来很荒唐,不过,此举其实是符合高丽宰执领兵传统的。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指望身居高位的相公们提刀上阵,与敌人搏命,是不符合高丽人的传统观念的。
  实际上,崔弘宰深入义州仅百里的盐州,已经算得上“亲自上阵”了。
  其人再往前,对攻城拔寨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还会分散战将郑思吉的精力,影响大军攻城。
  金缘“坐镇”新安州,也不仅仅是为了转运粮草,
  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调度水师,把控整个战局。
  收到兵马副使崔弘宰转交的义州前线战报,金缘也有些犯愁。
  透过郑思吉这份战报,金缘重新认识了这名形象粗犷的部将。
  郑思吉在战报中,
  详细介绍了辽人在义州构筑的复杂防御体系,
  并分析数次攻城战斗的敌我表现,
  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辽人的兵力被严重低估,
  其人推测,保州各城寨的总兵力可能达到五千以上。
  在敌方占有地利优势,又拥有完备防御体系的前提下,
  仅靠他手中不占优势的六千前锋,根本无法完成攻城拔寨的重任。
  甚至于,对守军构成真正的威胁也做不到,还要防备敌军出城突袭。
  一句话——人不够,速速增兵,要很多兵!
  在金缘心里,并不怎么相信郑思吉关于义州辽军兵力的判断。
  辽人怎么可能变出这么多的战兵?
  就算真有这么多,也不要紧。
  人越多,矛盾越多。
  小小的义州突然增加这么多兵,肯定会存在诸如粮食不足、训练不够、甲械缺乏等问题。
  靠同舟社一个小商社,绝对背不起这么大一个包袱,仅是粮食一项,就能令他们崩溃。
  而且,哪个武将会嫌手里可以支配使用的兵少?
  战前拼命夸大敌人的实力,以要求增兵,
  若是能打赢,功劳就会显得更大,
  万一打败了,多少也能凭此开脱一点的责任。
  这一套,金相公三十年前,就已经玩得炉火纯青了。
  要不怎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呢,就算明知郑思吉的小伎俩,金相公也不会和他一般见识。
  要想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饱,这点道理他还是很明白的。
  义州方面,增兵肯定是要增兵,但增多少,却是一个问题。
  郑思吉只是冲锋陷阵的战将,其人只需要考虑用多少人打赢义州这一仗就行。
  金缘却是贵为当朝宰相,整场战役运筹帷幄的统帅。
  二人的眼界和考虑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站在金缘的角度,不仅要考虑如何打赢义州这一仗,
  还要考虑围绕这场战役所牵涉各方的利益争夺——包括朝堂上的利益争夺。
  其人确实未经行伍,不懂战阵,但他懂人心。
  仅仅对付义州一地的话,把这次征发的大军全部押上,慢慢跟辽人磨,最终肯定能打赢。
  但问题哪有那么简单?
  此战,不仅仅要打败坚决不肯投降的义州辽人余孽,还要防范一旁虎视眈眈的金国。
  如果压在前线的兵太多,影响到金国和高丽边境的力量平衡,金人会不会误判形势,认为高丽别有所图?
  万一战事迁延,本国付出巨大伤亡,金军会不会趁机入局,轻取义州?
  这点是极有可能的,因为之前高丽就是这么做的。
  所以高丽君臣最初议定再征义州时,就一再压缩征发兵力,挑选精兵,以质量换数量。
  前线攻城的兵力不能太多,后方用于压阵,防止金军趁机入局的兵力才是重中之重。
  这一仗,不仅要考虑军事上的胜负,还要考虑政治上的得失。
  最好是一战定胜负,
  靠本国强大的实力,震慑国力日盛的金国,警告其国不要试图东向。
  若是要付出超量人力物力,拼得巨大伤亡,才能拿下了义州。
  于私,将对自己的前程很不利,朝堂中,可有不少人盯着宰相的位置。
  当年,曷懒甸之战,尹瓘、吴延宠并没有输,甚至还赢了好几阵,还不是照样去职?
  于公,也会让高丽未来在与金国的国境争夺中,处于被动地位。
  尽管金国立国以后,完颜阿骨打一再对高丽释放善意,
  但高丽人并不相信这帮率兽食人的生番,
  甚至还要斩了金国遣来欲结兄弟之好的使者。
  直到女直人屡次打败强大的辽国,展现了恐怖的战力,
  才让高丽君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采取补救措施。
  高丽一面拒绝大辽派使要求夹击金国的诏命,
  还不惜背信弃义,单方面断绝与大辽的宗藩关系。
  一面又紧急将北部边境防范金人南下的“千里长城”加高了三尺。
  说白了,
  两国既有积怨很深的历史,又有犬牙交错的地理边境,
  相互之间极度缺乏互信,彼此都在防范对方。
  金国担心与辽国大战时,被高丽人抄后路。
  高丽也同样害怕崛起的金国突然与辽国停战,
  转而出兵东向,拿下实力弱小很多的本国。
  在高丽人眼里,心腹大患始终是已经崛起的金国。
  而不是亦商亦贼亦军,不伦不类的同舟社。
  从这点上讲,义州交给同舟社控制,以换取金、丽之间的战略缓冲,
  再靠制度优势,慢慢同化该地,未尝不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
  但政治上的事不能这么简单。
  从同舟社先与金人接触,“截胡”义州开始,这一仗就注定不可避免。
  金缘以手扶额,揉了揉发涨的太阳穴,抛掉这些无意义的想法,认真思考当前战局。
  既要防备金军,又要迅速攻破有同舟社支援的义州。
  而将有限的兵力全用在攻击正面,显然是不可能达成这一战略的。
  因此,金缘一开始就没考虑郑思吉统领能够建功。
  大军先锋在正面只是佯攻,以分散辽人的注意力,真正的撒手锏,却是在海上。
  此战的关键,就在于“声东击西”。
  只有斩断同舟社和义州的联系,才能两面夹击,从容不迫地拿下义州。
  金缘起身,唤来幕僚。
  “开京的水师还要多久能到身弥岛?”
  “回相公,估计还要四日。”
  金源心中默默盘算了各地所需路程,有了定计。
  “着崔副使向义州增调兵马四千。”
  “命椵岛水师三日后开始北上,逐步封锁鸭绿江出海口,不得放过一艘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