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父子合计
作者:向晚葵    更新:2022-01-13 15:59
  “原来如此。”听了金师傅的解释,周桃才明白茶叶里还有这么多学问。
  以前她对茶叶感兴趣,只是想学一些手工茶,炒出来自己喝。
  如果有多的话,再送给亲朋好友。
  至于手工茶做什么品种,她根本没有考虑过。
  既然这边有一个叫旗枪的品种,那以后有机会去余杭,倒是可以打听一下,看看别人是怎么做茶叶的。
  最好找个大师傅,请他教教自己。
  杀青很快就完成了,脱去水份后,原来的大半篮茶叶,只剩下半畚箕。
  颜色也有原来的嫩绿色,变黄了许多。
  把它送进一只空的炒锅,打开开关后,开始翻炒起来。
  周桃走过去站在旁边,见茶叶很快开始卷曲起来,慢慢地跟金师傅送给自己的那罐茶叶越来越像。
  只是茶香还存在细微的差别。
  “金师傅,这茶叶全是嫩芽,照理讲算是顶级了,为什么它的香味,比不上你上次送我的茶叶——”见茶叶很快就炒好了,周桃抓了几颗茶叶,放到鼻边闻了闻,忍不住好奇地问。
  同时嫩芽,做出来的茶叶应该差不多档次。
  现在自己都闻得出不同,说明差距不小。
  “茶叶的好坏,不在于茶叶的大小,而在于学采摘的时间。”金师傅见她问这个,顿时笑了。“越早采下来的茶叶,茶香就会越浓郁,越到后面,就会差很多。”
  其实不仅仅是茶叶,所以经济作物都一样。
  春天最早长出的毛笋,口味远远超过后面长出的毛笋,第一批采下的茄子,也比后面再长出来的好吃,包括番茄、黄瓜等所有植物。
  等过了谷雨,茶叶开始变老。
  如果这时候再把茶叶剪干净,等它长出新的嫩芽,采下来的茶叶,就算再嫩,也比不上明前的三叶粗茶。
  “你的意思是,这批茶叶采摘时间晚了些,所以才会这样?”周桃不确定地问道。
  如果这样,倒说得过去。
  否则前世的茶农也没必要搭暖棚,让茶叶提前发芽了。
  金师傅点点头。
  茶叶很快炒好了,金师傅把茶叶收到畚箕里,去掉一些炒焦后变脆的碎叶,倒进专门用的罐子里,递给周桃。
  每只茶罐装半斤,一共有十只。
  周桃接过,装进布袋里,向他道了谢,准备回去。
  金师傅见她急着要走,也没挽留,送她到门口。
  周桃出了茶厂,把茶篮和茶叶全部收进空间,匆匆回到裁缝店。
  走进楼上自己的房间,把刚炒好的茶叶拿出来,又跟自己那一罐茶叶比较了一下。
  因为同时嫩芽加工而成,两者的外观区别不大。
  茶香味的差别,其实也不太明显,只有放在一起,才能比较得出来。
  倒是颜色略微有差别,今天这一批,颜色似乎更浅一些。
  忽然想到以前看过一个记录片,讲的是福建的茶商,去乡下寻找优良茶叶品种的故事。
  据说判断茶叶的好坏,其中一个指标,就是茶叶的肥厚程度。
  同样两片茶叶,一片单薄,一片肥厚,那后者茶叶的品种,就比前者好。
  周桃猜测采摘得早的茶叶,叶子会肥厚一点,越到后面,就会越单薄。
  将茶叶装回罐里,盖好后发给大胃王。
  “这么快就做好了?”大胃王此时一个人在办公室里,看到周桃的回复,连忙打开来,见她发东西给自己,惊喜地回道。
  点了确认后,把茶叶罐放在办公桌上,小心拧开盖子。
  一股浓郁的茶叶扑鼻而来,让他陶醉地深吸一口气。
  这茶叶,跟周桃上次送给自己的那十克一模一样,想到以后再也不担心喝不到好茶了,他欣喜地把茶叶收好,准备带回家藏起来。
  父亲自从喝了茶之后,也爱上了这种饮品,万一他看到后全部拿走,那自己就亏大了。
  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是得防患于未然。
  于是分成两半,五罐自己收着,另五罐带回家交给父亲。
  就算以后依然可以请周桃帮忙加工,也得留些在身边,比较保险。
  到家的时候,看见父亲一个人坐在客厅看报纸,见他回来,理也没理。
  大胃王也没在乎,走过去坐在父亲旁边,并从包里拿出茶叶罐,搁在茶几上,打开盖子。
  “咦,这个香味?”闻到一股熟悉的香味,父亲坐不住了,放下报纸惊喜地问。“茶叶这么快就加工好了?”
  父子俩都是骄傲的人,只有涉及工作时,才会一致对外。
  平时在家的时候,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互不搭理对方。
  “是啊!”大胃王得意地说。“我开了口,朋友自然以最快的速度,请人帮忙把茶叶做出来——”
  比起身边的朋友,周桃似乎更加可靠。
  可惜两人不在同一个位面,否则肯定会成为最好的生意伙伴。
  “别吹牛了,快去泡茶——”父亲没心情听他自吹自擂,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催促他去泡茶。
  心里其实非常满意这个儿子,只是不会当面表露出来。
  大胃王没办法,只好去厨房找了两只杯子,泡好后端过来。
  能喝到这样的好茶,真是无比享受,就算有烦心事,也可以暂时放在一边。
  父子俩没有出声,安静地品着茶,直到杯子空了,大胃王才站起身子,给两只杯子加满水。
  “这样的好东西,你准备怎么投放市场——”父亲过足了瘾,这时候坐直身子,严肃地问道。
  儿子接手公司后,不但解决了管理上的问题,还让公司的赢利增加了几倍,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期待。
  作为父亲,自然以儿子为荣。
  但是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管理水平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大的原因,是取得了棉花这个垄断性的产品。
  现在又增加了茶叶这个新项目,如果运作得好,搞不好能让家族企业的产值,进入全省一百强。
  到了那时候,自家才能真正在省里说得上话。
  棉花只有自家种植,其它人就算偷偷获得一些种籽,也无法对自家引起冲击。
  但是茶叶不同,自家唯一的优势,是掌握了加工方法。
  等大家知道它的来历,也去山上采摘,那总有一天,会出现大量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