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全套工艺
作者:疯神狂想    更新:2022-01-01 20:04
  这只绞胎瓷小碗,直唇口微敛,外壁口沿下方一圈微束,斜弧壁,深腹,底承浅窄隐圈足,内壁斜削,足心微凸不平。
  小碗以深、浅色胎泥相搅合后,拉坯成型,通体呈现几何纹,如羽如波,细密繁复,富于动感与延展性,装饰效果极强。
  裹足通施透明釉,釉面半木光,足底经刮削后涩胎。
  胎体厚,入手沉。
  由于高温下不同色泥收缩率不同,其制成的胎容易开裂,因此成品率低,工艺要求高,但这只小碗整体品相良好,实在难得。
  纹路,更加像是流水纹,而流水纹看的时间长了,也就那样。
  只不过,那深入泥胎之中的流水纹,自然、绝无相同的纹理,这还是让陈文哲感觉新奇。
  他感觉,这件小碗不是唐代的,因为唐代的时候,这样的工艺水平,他们还达不到。
  绞胎陶瓷制作技术,是唐代之时当阳峪独特的工艺技术之一。
  当阳峪的绞胎瓷,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
  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
  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
  比如眼前的小碗,瓷胎白度就很好,还有流水纹,深入胎内,十分自然,更是表里如一。
  这样的工艺,唐代达不到。
  绞胎是陶瓷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将形式美,在瓷胎装饰方面,推向极至。
  它利用陶瓷颜色的色彩,通过了作者的精心构思,进行揉合、排列和白泥或其它色泥,继成的纹理或图案,出现的亦真亦幻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
  眼前这只小碗虽小,也没有留款,留字,但是,它的工艺却十分不简单。
  没有多少犹豫,陈文哲启动了回溯技能。
  只是一看其上浮现的画面,陈文哲就松了口气,因为他看到有人用这只小碗在喝茶!
  看服饰,应该是宋代的工匠。
  接着,他就看到了一座土窑,也叫柴窑,这是使用木材烧制瓷器的土窑口。
  很显然,这是一座专门烧制绞胎瓷的窑口,通过这只小碗,陈文哲很轻易的就看到,各种绞胎瓷的制作过程。
  绞胎器有全绞、半绞及局部镶嵌几种。
  釉色以黄、绿色釉居多,也有在胎体上罩透明釉点饰黄、绿、蓝釉的。
  拿绞胎器中较为常见的绞胎枕来说,是要先将两种差异的胎土,划分制成片状。
  然后叠放在一起搓制成圆柱,再将多个这样的圆柱合成一个整体,整理成所需形状,如枕面等。
  后将其切成薄片,其横截面即泛起出大致规则、深浅有致的图案。
  虽然,变换差异的削切角度,展现出的图案也会差异,但是这样的差异,却造成了任何一件绞胎瓷,都有着不同的图案。
  说的简单点,绞胎瓷就是把两种不同颜色,或多种的瓷泥,互相揉和,再利用折迭、盘卷、切刮等方法形成各种绞样,再经过切片镶拼、贴花、模压等方式按压成型,使坯体自然形成纹理。
  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亦变化无穷。
  绞胎瓷的纹饰,可分成16种基本纹饰。
  有麦穗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流沙纹约十多种纹理的变化。
  大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
  绞胎之后,还需要在坯体表面上浇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即成绞胎瓷器。
  绞胎制作技法有“拉坯成型”、“镶嵌贴面”两种。
  其中,还涉及到刚才提到的贴花。
  贴花,即把花泥揉成条状,切薄片,断面拍平,镶贴于器表的装饰部位,施釉烧成后,呈现出花朵绽开的视觉感。
  拉坯成型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选料、揉泥、编花、成型、修坯、打磨、上釉等工序。
  而镶嵌贴面的制作工艺,则稍有不同。
  首先是选好彩泥,揉泥之后,把泥料擀成统一高度,通过模具按压出形状,拼接镶嵌而成。
  可以说,通过这只小碗,陈文哲已经顺利得到了整个绞胎瓷的完整制作工艺。
  到了他现在这种程度,就算不启动自主传承,也能够轻松实现这种工艺,而且还能轻而易举的达到很高的制作水平。
  这就是瓷器制作达到大师级的好处,他虽然有很多器型,很多技艺没有制作练习过,但是到了他这种程度,只要知道制作工艺,稍微练习一下,就可以做出高水平的瓷器。
  看到这里,已经不出陈文哲所料,这件小茶碗之所以保存的这么完好,真的是被掩埋在了一座柴窑遗迹之中。
  这可能是个意外,也可能是个悲剧。
  只不过,掩埋的过程很长,陈文哲也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该得到的都已经得到,也就没必要......
  “呃!”最后的一些画面,他还是看到了。
  那是出土时的画面,看那些人的衣着,时间应该很久远了。
  很可能是几十年前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国人的衣着打扮,比较朴素。
  其实,当拿起这只小碗的时候,陈文哲就知道,这不是近期出土的东西,这就可以了。
  “这是北宋当阳峪生产的绞胎瓷小碗!”
  “鉴定正确,成就值加一!”
  “唐代碎瓷小碗残片,绞胎瓷。”
  “鉴定正确,成就值加一!”
  “北宋黄釉绞胎瓷花枕!”
  “鉴定正确,成就值加一!”
  ......
  陈文哲也算是发现了系统的一个bug,就是先通过回溯技能,看过东西的年代,再下结论。
  这个时候,应该不会鉴定错误了吧?
  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薅系统成就值的羊毛?
  想一想,好像挺没意思,这样还有鉴定的乐趣?
  所以,陈文哲也只是想想,他可没有通过回溯,仔细分析当时是什么朝代,再进行鉴定获取成就值的想法。
  其实,现在成就值对他来说,说有用,是真有用,他可以通过成就值,很快就把一种陌生的技艺,推到大师级。
  但是,说没用,也真没用,他现在已经很长时间没用过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