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四章热销到断货
作者:疯神狂想    更新:2022-09-17 13:53
  关于孩儿枕的起源,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北宋时期有一对烧窑的夫妇,因为没有子嗣,就去当地的天后宫,拜求送子娘娘赐子,请了一个泥娃娃回家。
  但泥娃娃也没有送来孩子,丈夫一气之下,就将泥娃娃摔了個粉碎。
  妻子十分难过,夜晚入睡却梦到了一个娃娃。
  醒来便将按着梦里的样子,做了一个娃娃样子的瓷枕头。
  丈夫也就帮助将其烧制成形,此后妻子日日枕着它入睡。
  没想到过了半年,竟然真的怀孕了。
  二人喜出望外,认为是瓷枕的作用。
  由此一传十十传百,孩儿枕便有了送子的含义。
  莲花、孩子,寓意瓜瓞绵绵、连生贵子。
  这是我国传统的吉祥纹饰,带有人们对血脉传承美好祈愿。
  更何况古人对于子嗣繁衍何等重视,有了这样寄意吉祥的枕头,他们便是在梦中也可以祈盼子嗣丰盈。
  定窑孩儿枕在过去,也算得上是“爆红”产品。
  随着工艺和造型的发展,孩儿枕的工艺也越来越精良。
  再加上孩童造型,神情憨态可掬十分讨喜。
  这种孩儿枕一面市,就成了抢手货,马上就供不应求了!
  当时的记载说“南方一时不可得也”,竟能热销到断货!
  南方纵然名窑众多,功力深厚,但只是依靠孩儿枕,一下子所有的风头就全都被北方这个新贵抢走了。
  既然市场需求这么旺盛,不如大家都分得一杯羹吧!
  反正也没有版权保护,所以南方的吉州窑、景镇窑也都开始纷纷山寨起来。
  虽然山寨成风,但是定窑孩儿枕,却始终保持行业翘楚的地位,屹然不动。
  因为它刻画的不单是孩儿的形,而是深得了他们的神髓。
  当然,上述的故事只是传说,也许就是古人弄出来的一个噱头,用于宣传。
  但是,在古代瓷枕的优势,还是很大的。
  炎炎夏日,当我们躲在空调房里逃避高温时,你是不是想过这样的问题!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所以,什么竹夫人、瓷枕就应运而生了。
  可以说瓷枕是刚需,所以一被发明出来,就立即火爆整个古代社会。
  既然火爆了,古代流传下来的瓷枕,就不可能只有孩儿枕。
  只不过是定窑孩儿枕比较出名罢了,其他瓷枕虽然稍微弱了一点名声,但是也算是十分有名。
  陈文哲的手艺还算不错,只是制作一件孩儿枕,速度还算快。
  毕竟除了上釉,其他工艺对他来说都很简单。
  比如练泥、雕刻,之后才是上釉、烧制。
  再说,之前他可是用孩儿枕练过手。
  随着手熟,他再做孩儿枕,就真的不难了。
  所以,他做着做着,就发现数量比较多。
  而等上釉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全部上白釉,这也太单调了。
  所以,金彩可以用一下,红釉、绿釉、黑釉,都可以用一下。
  当然,单纯用黑釉制作瓷枕,感觉有点不对劲。
  如果是用来消暑的话,其实用绿釉最好。
  而这样的作品,现代也有存世古董。
  在州泰市博物馆内,就收藏有一件古人纳凉“利器”——绿釉如意形蕉叶纹枕。
  它形似如意,为宋代瓷器,至今也有约千年历史。
  如今看来,它的实用价值已经日趋消失。
  然而,它所蕴含的造型,以及绘画艺术的美,却随着时间沉淀了下来,让人惊叹。
  “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李清照的《醉花阴》,被人称为一句一个“凉”字。
  其中第四句中的“凉”就在于“玉枕”。
  这里的玉枕,并非玉石所制,而是指瓷枕,它是古人夏日消暑的必备之物。
  这一件绿釉瓷枕,它的全名叫做绿釉如意形蕉叶纹枕,烧制于宋代。
  它长28.5厘米,宽24.5厘米,高7.3厘米至10厘米。
  远远望去,整个瓷枕呈翠绿色。
  如意形的枕面,好似一张盛夏中郁郁的荷叶,带给人们阵阵凉意。
  又如一汪碧绿的池水,滋润着心头那一份烦躁。
  这件绿釉荷叶形枕,是1984年11月在州泰城西南出土的。
  除底面施透明釉以外,其余均为低温绿釉。
  通过图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一个侧面有四个支烧点,露出暗红色的胎土。
  这可以说明,这只瓷枕是立起来烧制的。
  如果仔细端详这件瓷枕,还会发现枕面如意形的开光内,刻着三片摇曳的芭蕉叶。
  也许是宋代的特色,也许是宋代的匠人都比较有良心。
  反正不敢是什么纹饰,都雕刻入微。
  像是芭蕉叶,每片叶子都有锯齿般的边缘和纤细的叶脉,十分生动。
  此外,瓷枕的底部,还印有一个玉圭形的框,框内有“陈家记号”四个字。
  如同现在的名牌商标一样,表明它在当时是一件高档商品。
  小东西蕴含着大道理,人们看到这个瓷枕后,可能会疑惑。
  这个又硬又大的东西适合做枕头吗?其实这当中蕴含着大道理。
  瓷枕质地硬就会“逼”着人,在入睡后不断调整睡姿,保持身体的活动,这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使用时,也可以在表面包层棉纱,调整软硬程度,还可避免受凉。
  根据目前所发现的一些枕头实物,四角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中间部分则保存较为完整,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古人使用瓷枕时,大多会在上面盖上一层铺垫。
  还有研究发现,为保证颈椎在睡眠时不受压迫,古人还专门为颈部设计了托盘,使整个身体呈自然状态躺在瓷枕上,舒适地入睡。
  其实,我国使用枕的历史非常悠久,《诗经陈风泽陂》中便有“辗转伏枕”的记载。
  枕头作为日常睡眠工具,自古以来,材质繁多,类型各异。
  古时睡觉的枕头,与现时的大相径庭。
  除了最初的木枕,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原材料的丰富,品种也多了起来。
  随着时代的变换,逐渐有了玉枕、陶枕、漆枕、瓷枕、竹枕、布枕等硬枕头,尤以瓷枕最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