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因祸得福
作者:牛笔老道    更新:2022-01-01 04:27
  通过围攻圣萨尔瓦多城,郑芝龙收获了超过三百只西班牙红夷,这意味着要么让菲律宾总督科奎拉以每人一千银币的价钱赎回去。
  否则郑芝龙便可以将这些俘虏送到京城去,献给太子爷,虽说每只价格只有二百两,但太子爷并不吝惜赏赐,也能让郑芝龙满意而归。
  结果等了一个月,没等到科奎拉送来的银币,却得到了一封最后通牒!
  科奎拉要求郑芝龙无条件释放所有被俘人员,并赔偿五百万银元,算是对此番造成的损失负责。
  同时,信中还威胁到,倘若郑芝龙拒绝,他便会派出一支无敌舰队,将郑芝龙的舰队彻底消灭!
  关于“无敌舰队”的故事,郑芝龙已经从太子爷那里听过了,因为在开战之前,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而且在京城闲着也是闲着,多学点知识决计没错。
  西班牙倒是有过无敌舰队,但都在远征英国的时候被消灭的差不多了。
  这个帝国早就江河日下,而且欠了一屁股的债,根本组建不起第二支无敌舰队了。
  一个连大明都不如的帝国,其总督还想威胁自己,无疑让郑芝龙极为不爽!
  在通过俘虏得知马尼拉的守军只有不到三千人,整个菲律宾的兵力不到两万人之后,郑芝龙的心思便活泛起来了。
  这两万守军里,战斗力较高的西班牙红夷不足三千,其余都是当地的土著。
  其概况与太子爷之前交代的高度吻合,说明俘虏没有说谎,而且吕宋地区兵力空虚。
  既然如此,自己为何不能趁虚而入呢?
  打东番,太子爷封自己为镇海伯。
  打吕宋,太子爷便可擢升自己为镇海侯了。
  若是能够打下荷兰红夷占据的巽他群岛,自己岂不是可以成为镇海公了???
  哎呀呀……
  妙!
  妙啊!
  郑芝龙越想心里便越美,若是能够避实击虚,扬己之长,又避己之短,封公或许并不遥远!
  给脸不要脸的科奎拉!
  胆敢杀我大明子珉!
  罪不容恕!
  如此一来,己部远征吕宋也算是出师有名了!
  今年收复东番岛北部之后,郑芝龙打算先行歇兵半年,明年夏季开始发兵吕宋。
  暂时就是个想法,具体如何行事,还要赴京与太子爷仔细商议一番才能定下来。
  随着屡战屡胜,郑芝龙的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
  但这与太子爷的战略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
  太子爷要得到吕宋,就是为了获得一个较为稳固的产粮之地。
  吕宋加上东番,每年可以两收以上,等于本土三隅之地的产粮之和。
  攻占吕宋之后,大明北方便不会苦于天灾干旱了,灾情可以得到大幅度的缓解。
  而郑芝龙则需要吕宋的市场与南洋的航线,以便将京城的特产销售到这一地区。
  先让科奎拉这厮多活半年,待大军修整完毕,便南下直取马尼拉!
  郑芝龙动作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这两年先打热兰遮,后围圣萨尔瓦多,两战都没损失多少兵力。
  主要是对方兵力太少,且郑军凭借反舰导弹之优势,连番取得海战胜利,每每都是大获全胜。
  比较起来,反舰导弹速度极快,且比须用人来驾驶的纵火船好用得多,能打得红夷防不胜防。
  就算知晓己方拥有大量的“捕鲸叉”,也无力招架,在远距离对射,对方的命中率低到让郑氏兄弟全然不害怕的地步。
  换成近战的话,十发炮弹都抵不过一枚“捕鲸叉”,这玩意可是打上就着火,百中百着,无一例外!
  打东番能用捕鲸叉,打吕宋同样能用此等神兵利器!
  待消灭了西班牙红夷的舰队,看岸上的西班牙红夷往哪里跑!
  太子爷说过,血债要用血来还!
  拒绝的话,一只红夷一千银币,一千只红夷便可卖出一百万银币。
  西班牙那只国王想要得到他的官兵,就要用一船的银币来换!
  否则……
  杀了这些红夷到不至于,那就赔大了。
  还是老办法,将其通通送到京城,一只折银二百两!
  听说当地的土著也干了助纣为虐,滥杀明人之事。
  郑芝龙还打算抓来十万只土著,送给太子爷。
  太子爷用这等好吃懒做的土著挖矿不是很好么?
  得到如此贡品之后,想必自己封侯应该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指望儿子光宗耀祖未免周期太长,郑芝龙实在是没这个耐心。
  趁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干脆将这个活计揽过来做成便是了。
  待自己百年之后,儿子便可继承爵位了。
  不论是镇海侯还是镇海公都可以,若是后者便更好了。
  在郑芝龙取胜一个月之后,遍布大半个江南地区的叛乱也终于被彻底弹压下来。
  此次叛乱,主要以长洲(苏州)、钱塘(杭州)、华亭(松江)、武进(常州)四地为主,辐射周边地区。
  江都(扬州)有勇卫营悍将马进功率部镇守,山阳(淮安)有左佥都御史史可法坐镇,由于应对得当,故而这两处要地才没有参与叛乱。
  这两位对付富绅与奸商的办法不多,但架不住背后有高人指点……
  办法很容易,将城内大户的长子与次子都“请到”衙门里“常住”,若是家里的独苗就更好了。
  也不为难他们,每天好吃好喝招待着,这些人质在里面看书、看报、打麻将都可以,带着妻妾与丫环入住也行,但就是不能出去。
  这下大户们彻底老实了,不老实的话,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绝后!
  家里有年纪小,且没被请去的儿子撺掇老爹参加叛乱,也被其父给禁足了。
  对方掐着自己的七寸,只要不松手,那自己就只能恭顺乖巧了,一点杂念都不敢有。
  跟着史可法厮混的一群二代,别的本事没有,送银子倒是一绝。
  没别的,就是因为自己本事不大,在南廷这边屡试不中,无法出人头地。
  听说这位御史大人深受太子爷的信任,故而先打听一番,待可以出去了,便打算去北廷碰碰运气……
  史可法受不了这些后生的频繁叨扰,便将去年的殿试题目当作礼物,送了出去。
  结果一群二代们都傻眼了,经过一番研究,有脑子活泛的,居然觉得自己大有可为,于是开始潜心研究起来。
  这些人质在衙门里研究如何去北廷当官,这是史可法万万没想到的事情。
  即便如此,勇卫营加上洪承畴派来驰援的三万人,前前后后用了大半年时间,方才彻底平定了此次叛乱。
  不同于安史之乱,这并非是叛军兵强马壮的原因,而是为避免战火荼毒百姓,进而影响赋税,崇祯皇帝要求各部严禁屠城,只准拿城内的部分大户开刀。
  造成了弹压大军前脚刚走,城内的漏网之鱼后脚就又开始兴风作浪,以至于死灰复燃,周而复始,这才耗费了较多的时间。
  虽说三番五次进行弹压,耗费了极多的钱粮,可在无形之中,也给南廷甄别反贼帮助甚大。
  倘若反贼就闹腾一次,被弹压之后选择偃旗息鼓,长期蛰伏,朝廷反而不好筛查出来这些为非作歹的祸害了。
  不像是韭菜,割了一茬,又能长出一茬,可以往复循环。
  各地的富绅与商贾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死一家就少一家。
  经过各部人马的反复收割,等大户与跟风的士子被擒杀的差不多了,叛乱之地也就再也闹腾不起来了。
  大明是正统,皇帝是君上,这是大部分百姓都认同的事情。
  参与叛乱起初还能得些银子,赚点甜头,等面对如狼似虎的官军时,那就看出叛军里各人顾个人的心思了。
  一群乌合之众,良莠不齐,各怀鬼胎,加之根本没经过军事训练,以为凭借几句好话便可蛊惑千万百姓,使其能够揭竿而起。
  没有明确的战略,没有相关的经验,没有得力的组织,一味的好高骛远,在官军的大力弹压之下,其结果就是一败涂地。
  参与弹压叛乱的官军数量不到四万,每部至多三千,一般规模都只是千人而已,即使如此仍旧可以以一敌十,并且大获全胜。
  杀过人与没杀过的,那是截然不同的。
  一方是训练有素,一方则是临时拼凑起来的。
  只要一经交战,便可分出胜负。
  为了以绝后患,崇祯还在禁止屠城之后,又下了一道命令。
  凡遇胆敢野战之贼兵,待俘获后,皆可送至南都,再将其转运至山东矿场。
  崇祯也害怕这些人被释放之后会择时再重操旧业,便心生一计——眼不见为净!
  最好在矿场里挖矿挖到死,有生之年都别想返回江南!
  这叫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作为一代明君,崇祯还想要个没有大开杀戒的好名声……
  至于那“孝子”是如何处置这些俘虏的,崇祯根本不想管,眼下也无暇顾及。
  能从那“孝子”的信里得知春夏之际雇佣倭军反攻辽东,又毙伤上万东虏,便足够了。
  不得不说,这逆子还真是虏酋皇太鸡的天敌克星,战术也是极富针对性。
  一年消磨掉一万东虏兵,看似不多,但十年便是十万之巨!
  倘若从天启年间便运用此等战术,坚持到当下,只恐东虏都剩不下几个人了。
  细算下来,自己到五十岁之前,那逆子应该可以将东虏的兵马给折磨殆尽了。
  能在有生之年收复辽东故土,待自己百年之后,也算是有脸去见列祖列宗了。
  父皇、皇兄都没能完成的大业,被自己在位给完成了,想来也是功德无量之事。
  纵使具体是那逆子来做,可自己还是皇帝,此事必然须算在自己名下……
  遍布半个南直隶地区和浙江的叛乱并未波及到福建、湖广,甚至更远的地方。
  主要因为湖广仍旧是战场,大户与百姓们保命都来不及,哪还有心思自己跟着造反?
  福建是郑芝龙的自留地,郑芝龙还指望进一步加官进爵,郑成功又是太子爷的门徒,故而完全不允许出现谋反的事情。
  湖广与福建没有参与叛乱,就意味着更远的广东、贵州、云南就无缘此次活动了……
  江西紧邻浙江,论位置,还是南直隶的上游。
  可当地的官府与大户们都在时刻防范流寇窜入,自己根本不想参与其中。
  真要是参加江南地区的叛乱,还须费这等力气防着流寇?
  江西不比江南,没那边那么富,大户带头叛乱,岂不等于是自己抢自己?
  倘若百姓们变为流寇,一旦指挥失当,对带头的富绅们来说,便等于是灭顶之灾一般恐怖!
  南直隶以北的山东,当地官府好不容易将流珉安置到位。
  除了一部分觉得故土难移的富绅们留在家乡之外,其余多半跑路去了海边。
  在山东巡抚颜继祖的要求之下,境内各地官府防寇胜于防火,更不会纵容叛乱了。
  沿海新筑的各城都有官兵把守,海上有战舰往来穿梭,真有了大股流寇,想要攻陷一城也极为艰难。
  河南现在就剩下黄河一线还能让百姓们苟活,其他地方已经乱无可乱了。
  李自成与李定国以及此前下山的革左五营,这三路人马将能带走的青壮都带走了。
  余下的要么顺着黄河去往山东觅食,要么只能在靠近湖广的山里窝着。
  平原上赤野千里,在大旱之下,别说是人,连条野狗都得被活活饿死。
  河南本地的流寇早就饿得前心贴后背了,不用等江南叛乱染指他们那里,他们就要主动去江南打家劫舍了……
  更北的地方相对好一些,进入北直隶后,各地官府的控制力度陡然增强,流寇没有任何下手的机会,便会被官军绞杀。
  畿辅一带更是稳如泰山,数万东宫卫队以旅为单位,在周边进行拉练。莫说是流寇,就算是土匪,都不可能存活。
  陕西南部是渭河平原,很少出现叛乱的情况,上次出事还是在晚唐,黄巢带兵攻陷长安。
  由于延长油田与榆林煤矿被大规模开发,陕北的情况比以前大为改观。
  之前百姓们都是因为穷困潦倒,为了不被饿死,才不得不沦为流寇。
  等油田与矿区率先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之后,绝大部分百姓也就不会冒险干掉脑袋的事情了。
  只要有把子力气,还肯吃苦,一只青壮每月可赚三两银子,天天出工,便可达五两以上,凭借采油工人或矿工的身份,还可享受购买平价精米的待遇。
  左懋第的老乡沈迅在办完两淮盐税银子不翼而飞的案子之后,被某太子派往陕西,目的就是为了监督油田与煤矿这两块大肥肉!
  沈迅作为巡按御史,权力极大,虽然不能抓了就杀,但抓人是绝对没问题的,包括正四品的知府及以下的官员。
  主要就是做老本行,看哪只蛀虫在顶风作案,核实情况之后,与左懋第商量完毕,便可先斩后奏,无须请示某太子!
  延长油田、榆林煤矿,加上阳山金矿、金龙山金矿、小秦岭金矿,合起来养活着上百万灾珉。
  陕西受益于大规模采矿的优势,现在的情况比山西还要好,除了甘肃的柴时华仍旧冥顽不灵,还勾结了青海的土默特部落,打算顽抗到底。
  出于这些原因,发生在江南地区的叛乱才没有殃及整个大明,但夏收与秋收倒是被影响颇大。
  不抄没富绅们的小粮库,崇祯便无法将定好援助北廷那五百石的窟窿给堵上。
  最后实在凑不出来,只能用二十万被定为矿工的俘虏做充抵,将粮食定额降至三百万石,不能再少了。
  三百万石也就够京城百姓与守军消耗的,只能将畿辅本地的税粮收上来,才能储备出规模北伐所需的军粮。
  由于抄没得力,五百万两银子倒是一两没少,再运河封冻之前,被勇卫营运抵京城。
  刨去这部分,南廷户部仍旧得到了上千万两银子的结余,创下自开朝以来的历史记录了。
  这还不算收缴上来盐、丝、茶,以及诸多价值不菲的物品与地契。
  富绅与奸商们不叛乱,崇祯还得不到如此多的银子,这下算是因祸得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