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章:大家都好
作者:牛笔老道    更新:2022-01-01 04:27
  自西汉至大明,总计一千八百余年。
  一年捞一万两银子,那也有一千八百万两之巨。
  账虽然不能这么算,但孔家现在若是一穷二白的话,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那就是并非世世代代清廉无比,而是在近些年出了一个超级败家子!
  对于我大衍圣公,某太子只知道这货绝对怕死!
  这就足够了,知道其他的貌似也没多大用……
  让自打开朝以来,就习惯吃白食的孔家拿出五百万两银子很多?
  没让你全家先下去看看就不错了!
  有某太子在,孔家还想所有朝代都降一遍?
  完成投降界的大满贯???
  世上哪有这等好事?
  明亡,孔家就必须陪葬!
  要让我大衍圣公明白一点。
  大明好,孔家才能好!
  大明亡,孔家必须死!
  强行绑定,福祸相依,某太子不需要跟我大衍圣公讲道理!
  不然圣人的后代一代代却成了贰臣,历朝历代都有,这脸往哪搁啊?
  再说某太子已经让周遇吉手下留情了,没把我大衍圣公请到京城来常住就不错了!
  只要你搬不走曲阜,那就好办了!
  当你缺钱你会想起谁?
  你猜???
  鉴于孔家之前的所作所为,某太子连借款的待遇都没留给我大衍圣公。
  别说本金,就是利息都没有!
  此次五百万两为24K纯捐资,不添加一点杂质!
  想做铁公鸡,一毛不拔?
  你就真是铁做的,某太子也能把这只鸡给融化掉,冷却之后卖废铁!
  孔家不是有圣地圣林么?
  地推平!
  树砍光!
  一律种庄稼!
  一分钱不交,就是这等下场!
  直至种出来的粮食折银达到五百万两为止!
  对于我大衍圣公,不需要仁慈和怜悯,武力威胁就是最温柔的洽谈方式!
  周遇吉带着一万精锐,数十门火炮去的曲阜。
  没这些,还想敲开孔家的门?
  朝廷又快撑不住了,那某太子就要让我大衍圣公表示一下了。
  不然就会让他明白,人一旦穷疯了,那可真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某太子云——提款不算抢!
  有了这笔钱,才能给立下汗马功劳的明倭联军将士们兑现战果。
  在西岸锦州地区所取得的战果是毙敌不到六千八百人,东岸半岛地区的战果是毙敌五百,另有硕托所部约一千五百人归降。
  按照毙一伤三折二的标准,西岸可兑现战果为一万三千六百人,折银三百余万两,东岸为近百万两。
  两项相加,等于五百万两银子没捂热呼,就洒出去了一大半。
  崇祯十三年,某太子发动的春夏攻势,无疑又取得了一次大捷。
  尽管战果远不如去年发生的京城保卫战那般辉煌,可还可以在《京师日报》上大吹特吹一番!
  去年大打出手,干掉五万多辫子。
  今年小打小闹,也有一万多战果入账。
  仿佛明清之间的战略态势,完全被调过来了,局势已经向有利于大明的一边倾斜了。
  战果发布在《京师日报》的当天,京城里自然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街上人头攒动,百姓们争先恐后地欢庆这一大捷。
  这下百姓们彻底拜服了,太子爷果然是仙法护体,自打从仙界归来,真是让大明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旷世大捷!
  像王阳明、戚继光、李如松等人,加起来也不及太子爷的才华与能力。
  这些人倒算是一代名将,可比较战损,毫无疑问,太子爷稳坐头把交椅。
  太子爷的打法,花钱是多,但没花多少老百姓的钱啊!
  至少能够年入百十来两银子的商贾,可不算穷苦百姓。
  这么一想,那就完全行得通了,只要不多花百姓的钱,不给百姓们加税,太子爷想咋打都可以!
  起码比前朝那些一打仗就加税的皇帝要好得多,故而百姓们兜里的银子没被抢走,就更愿意拿出来消费庆贺了。
  自打辫子退兵之后,京城又恢复了之前的生机与活力,且日渐繁盛起来。
  某太子在中城和老城的外城兴建了大量的工厂,吸纳了周遭的数万青壮前来打工。
  一两个青壮的背后便是一户人家,住在城里看病与购物无疑比乡下便捷得多。
  很多农户人家都看中了这一点,把手里仅有的土地租出去,来城里居住务工。
  这样一年下来,完全可以赚两份钱,虽然不是翻倍,可也能比以前多一些。
  东宫卫队的士兵家眷首当其冲,这样便可免去官兵在放假之后往来奔波之苦。
  虽然有些生硬,但习惯之后,大家也就觉得非常方便了,进城就等于回家了。
  家人在城内居住也比乡下更为安全,起码不怕辫子再来劫掠杀戮了。
  而且也并非全家都被一锅端,只要直系亲属进城定居就行了。
  此举直接为京城增添了不下五十万人口,里面有至少八到十万可以成为工人。
  城内各处的工地与工厂都需要这些人,连针线活熟练的健妇都可以找到一份做羽绒服等轻工产品的工作。
  比起风吹日晒的锄地,这些酬劳不低且都是免税的活计自然受到了农户们的欢迎。
  城里的物价虽说比乡下贵,可银子却很好赚,只要不直接买房子,一年下来可是能攒下不少钱。
  这些乡下人大量涌入京城,由于起初不守规矩,让不少官员感到厌恶,纷纷上奏太子,要求限制其进城务工。
  某太子对此作了非常简单明了的解释,都玩过积木没?
  底盘面积越大,往上码积木就越容易!
  这些农户便是底盘,他们收入不多,识字不多,见识也不多,但终于的是数量足够多。
  正是有了这些人,京城的诸多体力工作,才能有人干。
  这叫工作因人而异,当须分工合理。
  农户不也要衣食住行?
  隔三岔五也会吃顿鱼肉么?
  过年过节不也要给家人买件新衣服么?
  每人每月吃一条鱼,一百万人不是需要一百条鱼么?
  市场上鱼卖得好,不就能在无形之间,鼓励渔珉努力捕鱼卖钱么?
  其他行业的情况不皆是如此么?
  人口的增加便意味着消费的增加,这些人将赚来的银子再花出去,不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了么?
  为什么仆人多的人家说明家主有实力,而非比仆人少的人家更为穷困,不正是这个道理么?
  长洲(苏州)为什么比其他城池更富庶?
  一来是城内人多,二来是商业发达,三来是得益于江南的地理优势。
  此等条件放在京城身上亦是能用,而且京城的人口比长洲更多,商业更发达,而且是大明都城。
  本宫说五年之内,京城的实力将相当于江南四城之和,这可不是用嘴来达到这个目标,而是要用事实说话。
  没人口,哪来的消费?
  没消费,哪来的税银?
  没税银,哪来的实力?
  没实力,岂不是白日做梦?
  为何京城的商品能够销售到草原上赚钱?
  那不正是草原上的人口买了京城出产的商品么?
  只不过这些牧民未在京城里居住而已!
  有了大量的工人,便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量商品,比收农税的速度要快得多!
  在某太子看来,只要皇太鸡不立刻杀到关内来,那么即使京城的人口突破两百万大关,粮食也是足够吃的。
  江南一带虽然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但终究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究其原因,某皇帝仍旧是大明正统,以任何理由反抗都是发动叛乱,是不得人心之举。
  更何况东林被打压,复社被重创,几社名存实亡。
  三大团伙在升级版某皇帝的反击下,都已不复当年之勇。
  没了带头的,临时组织起来的人马又没有实战经验,自然不是官军的对手。
  只要不出现大规模屠城的情况,江南叛乱被弹压之后,很快便会恢复秩序,不会耽误秋收。
  就算发生最糟糕的情况,只要每片地区拿一些大户献祭就行了。
  这些人不缺钱也不缺粮,膘肥体壮,正好缺良心,那就可以直接宰了!
  实际上某皇帝和洪承畴所部也是这么干的,只要破城,直接抓大户,并不会大开杀戒。
  某皇帝命令禁止屠城,哪只将领干了此事,就别想要请功领赏了。
  即使是当年的“匪寇将军”左良玉,也不敢公然干出屠城的事情。
  此番弹压江南叛乱,某皇帝采纳了某孝子的策略,那便是——首恶必惩从犯查抄!
  跟着瞎闹腾的百姓,只要手里没有人命,那就可以既往不咎了,毕竟南廷还要靠这些人来收税银呢!
  某太子不清楚某父皇是如何襙作的,唯有一点,那就是运来的粮食不能过少,否则京城的人要饿肚子。
  畿辅一带的粮食其实是可以满足正常的消耗的,但某太子为了几年之后的大规模北伐,必须每年都攒点战备储粮。
  本地收上来的一部分粮食就留做此等用途了,等江南和南洋的粮食通过漕运与海运抵达京城,再投放市场。
  原计划是在祖大寿所部守军吃光锦州城内的粮食之前,王师就必须为其解围,看今年这情况,貌似有些堪忧啊!
  算上今年,便是三年后,也就是崇祯十五年,西历1642年年底之前,北上的援军要与锦州守军汇合。
  若想打退皇太鸡的二十万大军,王师必须出动二十万,另附十万倭军,总计三十万,只多不少。
  三十万人,其中还有三万骑兵,每月消耗的粮食不下十万石,打六个月便是六十万石。
  这只是按照最低标准,连官兵既定的米俸都不发,只是供应前线口粮而已。
  真算上米俸的话,恐怕得准备两三百万石才够用。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钱从哪来。
  朝廷已经被某太子喂养得很善于寅吃卯粮了,如果一战毙敌五万,光是赏银就要发放一千万两银子以上。
  这一大笔钱如何筹措,某太子暂时还没想出来。
  从草原上换来的牛羊虽多,也不能当银子花,套现得来的钱都被用于朝廷的日常开销了。
  从郑芝龙那里赚来的钱,很快又被送给洪承畴与孙传庭两部人马用于剿寇之用了。
  没有草原、泡菜、倭国、北地以及南方八隅,这五块市场撑着,北廷又要濒临破产了。
  比起大明本土水深火热的生活,那些移藩海外的藩王们真是过得悠哉游哉。
  根据负责运输藩国兵马的郑芝莞的报告,藩王们在开春之后,又开始大力拓展本各自藩国的地盘。
  某太子也是通过郑芝莞才得知,藩国里还有郡王因为抢地盘而发生了大规模混战的事情,这也没谁了……
  越靠近南方,自然位置越好。
  定居在库页岛上的代国与晋国,其两座国度均已变成了小型城镇的模样。
  由于没有任何辫子与流寇,岛上的生活虽然清苦,却能让百姓们感到安全与满足。
  两国均可以出动大量渔珉去捕捞海鲜,吃肉首先就不愁了。
  南部的晋国有煤矿,港口的气候又非常好,在北地诸国里,贸易条件算是首当其冲。
  北部的代国有耕地资源,虽说是一年一收,且只能种麦子,但加上鄂霍茨克海的渔场,足以养活这万八千人的了。
  两位藩王起初还很不情愿移藩海外,没想到自己能在海外建立王道乐土,除了没有本土繁华之外,其他方面让其乐不思蜀。
  主要是没人管着,在自己的藩国里横着走都行。
  开春之后,每天都可以带着一众亲随进山打猎。
  每三个月便有船送来本土所产的各类商品,还有识字之人最为喜欢的报纸与杂志。
  这样闲云野鹤的惬意生活,让藩王与郡王都觉得比在本土被关在封地要好太多了。
  只要手脚勤快,跟着两位藩王移藩过来的百姓们顿顿都能吃到鱼或肉。
  岛上的海鲜极其便宜,老人和孩童还有免费的人均配额。
  比起在本土一年都吃不上一次肉,没人不感谢太子与藩王。
  让代王朱传齎与晋王朱审烜最为着急的就两样,其一是货品,其二是人口。
  货品自然是多多益善,岛上的特产,看上什么都可以拿走。
  人口也是这个道理,人丁多起来,岛上的开发速度才能快起来。
  手里没多少人的话,进山打猎都害怕沦为野兽的猎物……
  两位藩王均要求每年得到一万藩国子珉,但郑芝莞对此表示无能为力。
  北地有七个藩国,藩王们均是如此要求的话,恐怕船队就带不了多少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