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弘治也要被带跑偏了
作者:三天憋七个字    更新:2021-12-31 02:14
  得亏弘治是一个开明的君主,
  得亏弘治就朱厚照这么一个儿子。
  要不然朱厚照提都不会提这个茬。
  朱厚照想把天津搞成一个特别行政区,
  再不济,搞成一个经济特区也是好的。
  不管想搞成什么样,必须要得到弘治的支持。
  朱厚照甚至跟弘治提出了通过天津做海上贸易的想法。
  并且描绘了海上贸易巨大的利益。
  弘治心说,太子这是要开海禁啊。
  好在弘治并不是一味因循守旧的顽固之人。
  朝廷现在的财政状况很不好,
  能让国库丰盈,开海禁有就开海禁吧。
  就像太子说的有禁海的祖制也没耽误走私的发生,要不然土豆和玉米哪儿来的。
  但是有祖宗成法在,开海禁的阻力实在是太大了。
  不是太子想开就能开的。
  现在自己在皇帝的位置上,太子想干什么就让他试试,自己还能给太子兜底。
  万一现在自己拦着太子,不让太子试。
  等太子继位之后太子再瞎折腾,连个兜底的人都没有。
  而且太子搞钱的本事还是不错的,当初自己只给了太子十万两,太子现在往朝廷捐了十多倍的钱了。
  不过弘治提出了异议,明朝勋贵的封地只是给俸禄,在封地并没有实权。
  给钱进来封天津伯的意义不大,对于开海禁实在没什么帮助。
  朱厚照说出了自己的思路。
  “父皇你知道投献吧。”
  弘治听后皱眉,投献就是农民把自己的土地名义上送给有功名的人或者勋贵,自卖自身给人当奴仆。
  这是一种钻明朝法律空子的偷税漏税行为。
  弘治对此深恶痛疾。
  打个比方,农民收获了一百斤的粮食,需要给国家缴税二十斤。
  农民把土地投献出去,就不用给国家缴税了,给士绅地主交十五斤粮食就行。
  国家就收不上这二十斤粮食的税,
  而且农民自卖自身做奴仆,还不用承担徭役。
  这样国家少收的税就会转嫁到好好种地的农民身上,他们承担了更重的税和更多的徭役。
  好好种地的农民不堪其苦,也只好去参与“投献”。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地主士绅越来越富有,朝廷越来越穷。
  有人会问,朱元璋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为什么会出这样的昏招?
  其实朱元璋当初制定的政策是好的,只是没被执行好。
  朱元璋规定正一品文官最多拥有1000亩免税田,这是个人免税田的最大值。
  正一品的官员才1000亩,品级越低的官员依次递减,全国加一块儿又能有多少免税田。
  可是所有的官员都会隐瞒自己的实际田亩数,明朝越到后期隐瞒田亩的数量越大。
  谁敢清查田亩数就是与全天下的官员士绅为敌,
  皇帝都不敢去查。
  明朝万历年间出了一个猛人,叫张居正,他就敢查。
  张居正是一代人杰,官至首辅,权倾天下。
  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他的清查田亩的政策执行的好好的,死后不久就被开棺戮尸,其家人被流放。
  传闻他的家人被活活饿死了几十口,尸体被野狗吞食。
  朱厚照多希望自己的手下能有张居正这样的人物,到时候朝堂上那些大臣都得被治理的服服帖帖的。
  可惜离张居正出生还有二十年。
  弘治不理解为什么太子会问自己知不知道投献。
  朱厚照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扶植钱进来成为天津最大的地主,把天津的官员都换成心腹之人。
  这样就可以减小朝堂上的阻力,朱厚照便可以在天津任意施为。
  弘治惊叹朱厚照的想象力,他到底是哪来的这些歪主意。
  不过钱进来到时候名声会很差,成为众矢之的。
  朱厚照满不在乎的说无所谓的,估计我的准岳丈不会介意的。
  况且有寿宁侯张鹤龄这样的外戚替钱进来分担火力,问题不大。
  弘治无语,太子就逮着外戚坑。
  不过眼下大婚还在走流程,钱进来的天津伯得等大婚之后才能册封。
  朱厚照表示如果弘治心疼钱进来的话,可以多赏赐一些免税田的额度。
  弘治再次无语,你这是明目张胆的给你的老丈人要好处啊。
  而且免税的田亩数都是有规定的,怎么给增加额度?
  朱厚照提出到时候以在天津做土豆玉米实验田的由头多赏赐一些。
  土豆玉米的种子有限,又不能一下子就推广到全国。
  而且,土豆和玉米这种新的作物,老百姓一开始还有不接受的可能,在天津大规模种植比较好管理,又好做宣传。
  弘治觉得这样倒是可以,不过得跟大臣们商议一下。
  弘治突然觉得不对,自己怎么开始跟着太子研究怎么钻朝廷漏洞了。
  弘治打发朱厚照该干嘛就干嘛去,别耽误自己批阅奏章。
  萧敬都被太子带跑偏了,现在自己也有被太子带跑偏的趋势。
  朱厚照表示自己最近很闲,按照太子大婚的规矩,朱厚照现在不能去见钱梦竹。
  其实也不是现在不能去见,正常情况下太子都是在大婚当日才知道太子妃长啥样。
  就朱厚照是个例外,朱厚照的太子妃是自己选的。
  甚至规矩限制了朱厚照的发挥,要不然朱厚照现在都开始制造皇太孙了。
  弘治表示太子要是实在闲着没事儿,就回西山去看看新种的土豆,反正别在自己面前碍眼。
  朱厚照无语,刚才还好聊的好好的,为啥自己突然就被老爹嫌弃了。
  不过确实自己有日子没去西山看看大棚里的玉米了。
  玉米应该快要成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