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20
  十年内乱时期把知识分子说成是“臭老九”(注「“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被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这八种人之后,诬蔑为“臭老九”。——第296页。」),这种观点虽然已经受到批判,但是,党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提拔干部的政策远远没有实现。我们应该看到,没有老干部不能实现四化,没有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到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来,也决不能建成现代化的新中国。现在的情况是,知识分子要求入党,时常被拒之于门外。有些长期要求入党的知识分子,在生前往往不能实现,直到他们做出贡献而死后,才被追认为党员。这种情况必须坚决加以改变。
  党应该重新作出大量吸收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入党的决定。
  中央组织部要成立技术干部局。
  十二、老干部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应该很珍惜地使用他们,使他们尽到传帮带的职责。这是党的需要,也是老干部的心愿。
  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这些老干部退居工作第二、第三线后,在政治待遇上,如看文件、听报告、参加某些重要问题的讨论,必须予以保证;在物质待遇上,如住房、医疗、交通工具等必须予以照顾和优待。这应该是党的一项政策。至于老干部本人,也应该自觉地体谅在执行这项政策中某些方面会遇到的困难。
  我们所有退居二线、三线的老干部应该继续胸怀大志,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热心地主动地让出工作岗位,让大批中青年干部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挑起重担,并且随时向这些中青年干部提出建议,给以帮助。
  这是老干部对革命事业应尽的责任。
  我们的老干部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这是几十年来终身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老干部的心愿,也是革命事业的需要。
  *注「这是陈云同志写的一篇文稿,曾印发一九八一年六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十一届六中全会。」
  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一九八一年七月二日)
  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日)
  我们现在的干部,青黄不接的情况很严重。差不多每天都有老干部死亡的报告。北京的,外地的,开追悼会,要送花圈,往往一天几起。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现在各部也好,下面机关也好,开会的时候,部长、副部长,正手、副手,坐了一大桌,但真正能做工作的,只有三几个人。这种状况再不能继续。
  要提拔年轻干部,这个问题提出来很久了。我念的这个文件(注「即本书《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第292—297页)。——第298页。」)是这样形成的:五月八日,我在杭州休息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实在是大,就写了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意见,回来送了一份给胡耀邦(注「耀邦即胡耀邦,(一九一五年——一九八九),湖南浏阳人。当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第298页。」)同志,一份给小平(注「小平即邓小平,一九○四年生,四川广安人。一九七七年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一九八二年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一九八三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后任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一九八九年和一九九○年先后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的职务。——第262、283、298、330、351、358、363、379页。」)同志。小平同志说,老干部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处理得好。所以,接下来,六月八日,我和中央组织部、总政治部一共六七个同志,开了一次座谈会,写了那么个纪要(注「指《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第298页。」)。
  现在,我讲一讲关于提拔中青年干部和做好老干部离休退休工作的问题。在这个文件里头意思都有了,再着重地讲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干部青黄不接的状况是客观存在。老干部带病工作的,或者病倒病死的,一天一天增加。在我们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继续不清醒,拖下去,我看许多老干部都要拖死,这对党不利。老干部现在这个年龄,得了重病,说死就死,快得很。有许多同志讲,我身体很好,可以坚持八小时工作。说得好厉害,但是真正坚持八小时工作,坚持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三个礼拜还可以,要再坚持下去就不行了。许多老同志面孔看起来蛮红,胖胖的,但身体里头的机构、零件老化了。我看,现在老干部对于提拔中青年干部还不是很清醒,不是感到很紧迫。如果到倒下来的时候,被迫地提拔一些不理想的人到领导工作岗位上来,这对我们党是很不利的。我们不应该做这种选择。我们要做另外一种选择,就是立即主动地提拔培养大批中青年干部。党必须这样做。有些老干部,他不讲完全不要中青年干部,但是脑子不那么清醒。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提拔中青年干部的问题,会有争论,会有怀疑。为什么说了那么久,提不上来?总有原因嘛。我看,提五十岁左右的人,现在可能争论少一些。我只说“可能争论少一些”,并不是说没有争论。我看了国务院部长的名单,电力工业部的部长叫李鹏(注「李鹏,一九二八年生,四川成都人。一九四八年后,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任中国留苏学生总会主席。一九五五年后,任丰满发电厂副厂长、总工程师、东北电业管理局副总工程师、辽宁阜新发电厂厂长、北京供电局革委会主任、北京电业管理局局长等职。一九七九年后,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部长和水利电力部第一副部长等职。一九八三年六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一九八五年九月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九八七年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九八八年起任国务院总理。——第299、368页。」),在延安是个小孩子,李硕勋(注「李硕勋(一九○三——一九三一),四川庆符(今高县)人。一九二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参加南昌起义,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党代表。后曾任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广东省委军委书记等职。一九三一年七月在广东(今海南)海口被捕,同年九月英勇就义。——第299页。」)的儿子,后来到苏联学习,是学电的,回来以后在小丰满(注「小丰满——即今丰满发电厂,也称丰满水电站,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东南、松花湖出口处。——第299页。」)工作,我参观小丰满的时候还看见过一次。中央组织部第一次提出来的名单里头不是李鹏,到第二次,名单变了,是李鹏。这件事情刘澜波(注「刘澜波(一九○四——一九八二),辽宁凤城人。一九七九年恢复工作后,任电力工业部部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等职。一九八一年三月,他响应中共中央号召,主动要求退居第二线,并推荐年富力强的同志担任电力工业部的主要领导人。——第299页。」)同志是力争的,说一定要提李鹏。为什么呢?他年纪轻,而且搞电是内行。刘澜波同志还跟我打了招呼,要我注意一下。就像这样的人,五十二岁,专门学电的,解放以后在电力部门工作了二十几年,还有争论!所以,我说,提五十岁左右的人可能争论少些,但不是没有争论,会有争论。
  提四十岁左右的人,争论、怀疑会很多,说“太嫩”了。所谓“太嫩”,就是资格不老。现在我们提了四十岁左右当部长的,还只有郝建秀(注「郝建秀,一九三五年生,山东青岛人。一九四九年入青岛国棉六厂当工人,创造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后被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一九五八年后,在华东纺织工学院学习。一九六二年后,任青岛国棉八厂副厂长、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山东省总工会副主任、山东省妇联主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等职。一九八一年三月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一九八二年九月起先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第300页。」)一个。她是五十年代的劳动模范,今年四十五岁,专门进学校学了一下。但是,可惜,这样的干部还只提了一个。所以,你们看,提四十岁左右的人争论是会很多的。
  要提四十岁以下的人,那怀疑、争论会更多。为什么文件里头特别写提四十岁以下的人这么一句?因为他们年富力强。五中全会(注「这里所说的五中全会,指一九八○年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审议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并决定印发全党讨论。全会增选胡耀邦、赵紫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选举胡耀邦为总书记。全会根据党内外广大群众的意见,决定批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的辞职请求,免除或提请免除他们所担负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全会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第四十五条,取消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