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20
  如果冶金部目前分配到的钢材比较少,用于重要轧钢机和四大高炉配套的钢材同其他方面所需要的钢材发生矛盾,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为长远打算,宁愿暂时削减后者,保证前者。此外,主焦煤(注「主焦煤——是供炼焦用的一种烟煤。——第138页。」)新基地和江南煤炭新基地的建设,兰新铁路干线的建设,西北油田的开发,以及其他工业方面必不可少的原料,如合金钢原料和炭极原料等等的生产,都要进行长期的规划,现在就要加以安排,积极进行各项工作。
  上面是我听了冶金部关于钢铁情况的汇报以后,向中央的第一次报告。我对工业的情况不熟悉,知道的不多,也还没有听其他工业部门的汇报,提出的意见是否适当,还没有很大把握。准备在听取各工业部和其他部门的汇报以后,再向主席、政治局和书记处作几次报告。
  *注「这是陈云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
  就钢铁指标问题给毛泽东同志的信(一九五九年五月十五日)
  就钢铁指标问题给毛泽东同志的信
  (一九五九年五月十五日)
  参加研究钢铁指标问题的多数同志的意见,把今年钢材生产的可靠指标,定在九百万吨,并以九百万吨钢材为分配给各部和各省市的数量,把将来超过九百万吨的数量作为奋斗和争取的目标。冶金部参加会议的同志,认为钢材数量定为九百万吨(即钢的数量定为一千三百万吨)太少了,会使下面泄气。今年究竟能够可靠地生产多少钢材和多少钢,议论是不一的,不令在北京如此,各省市的同志也有不同的意见。但就全局看来,为了安定生产秩序,为了使计划不再变动太多,我认为以九百万吨钢材来分配较为可靠。如果那个月生产超过了月定指标,我们第二个月就可将超过的部分再分下去,这样并不妨碍超产。说把生产数字定得少一点(实际是可靠数字),会泄气,我看也不见得。正如少奇(注「少奇——即刘少奇(一八九八——一九六九),湖南宁乡人。当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139、190、200页。」)同志在政治局讲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会泄气。
  小高炉炼出的九百多万吨铁,目前含硫量超过冶金部规定千分之二标准的,有百分之四十以上,有的说至少有百分之五十。那就是说,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将有四五百万吨生铁含硫超过标准,既不能用于铸造,也不能在炼钢后轧成有用的钢材,这是劳民伤财。现在应该想办法克服高硫状态。如果关键在洗煤,那就应该规定必须洗煤,并且明确定出含硫量的标准。凡是不洗煤的,就不要炼铁。我担心铁的质量如果不改进,铸造铁也铸造不成,炼钢也搞不到一千三百万吨。也就是说,搞不到九百万吨有用的钢材。洗煤去硫,是今后能否完成现在拟议的钢材指标的关键。
  我希望同财经小组(注「这里所说的中央财经小组,是一九五八年六月十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的。组长陈云,副组长李富春、薄一波、谭震林,组员李先念、黄克诚、邓子恢、聂荣臻、李雪峰、贾拓夫、王鹤寿和赵尔陆。这个小组,直属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负责领导全国财经工作。——第125、129、140页。」)的几个同志,包括鹤寿(注「鹤寿——即王鹤寿,一九○九年生,河北唐县人。当时任中央财经小组成员、冶金工业部部长。——第140页。」)同志,一起向你汇报一次。请你有空时找我们。
  因为有的同志有不同意见,代表了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志的看法,财经小组准备再一次研究他们的意见。遵照你的指示,多谋以求善断。
  安排市场要网开一面(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九日)
  安排市场要网开一面*
  (一九六一年一月十九日)
  我说两个问题。
  第一,进口粮食问题。我们这个国家,在粮食问题上的立脚点,当然要摆在自给上面。但是,现在有进口两百万吨粮食的可能,已经快要签合同了;如果能再多进来一些,我们也要。那末,这里就发生一个问题,有些东西要出口,比如核桃、瓜子、红枣等,国内吃的就少了。我们现在究竟要顾哪一头?我看,要顾进口粮食这一头。如果顾那些零零碎碎的吃的东西,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还不如把这些有出口市场的东西都集结起来,换粮食进来。如果有四百万吨粮食进来,那我们今年的日子就比较好过一些了。明年、后年如果再多进一点,那我们就能够稍微有点存粮了。总之,顾了东头顾不了西头,要有所得就会有所失。如果这也舍不得丢掉,那也舍不得丢掉,结果什么也得不到就是了。这和打仗的道理一样,两个拳头打不行,要一个拳头打。进口粮食这一条,我们现在大体上已经这样做了。这样做有没有危险?我看,再咬紧牙关搞几年,对我们有利。现在老百姓的布票已经减少得不像样子了。从前每人每年十八尺,不包括絮棉和针织品,现在都算在里头,实际上真正的布只有六尺,当然不像样子。但是,上次讨论进口粮食的时候,我们还是定下来每人再减少一尺布。每人减少一尺布,就可以多进口十亿斤粮食。五美元一匹布,七千万匹布就是三千五百万美元,恰好是买十亿斤麦子的钱。我看宁肯每人减少一尺布,多进口十亿斤粮食。这样做是错的还是对的呢?恐怕是对的,应该这样做。
  第二,糕点问题。这看来是一件小事情,但却是一个能缓和人心的问题。因为,现在什么东西都凭证供应,每个人买一份,有钱也不能多买,闲话就来了。江苏有一个资本家讲:“现在人民币不挂帅了。“上海有一个医生对党委书记说:“我和老婆两个人每月工资四百多块钱,但是什么东西都买不到,发给我们没有意思,还不如把工资还给公家。”按人口凭证分配,这是一个方法。这个方法,社会主义国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在战时则必须采取。现在供应紧张,应该“两条腿走路”,即有些商品可以实行凭证分配的办法,有些商品应该是只要有钞票就可以买。我们现在出售糕点,就可以同时采取这两种办法。一种是便宜的,五角或者六角钱一斤,凭证供应。另外一种是高价的,你有钱就可以买。
  我们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我看,一是可以缓和人心,二是可以增加点营养,三是可以回笼货币。在供应紧张的时候,总要网开一面。外国也是这样的。我问了一些同志,伦敦在战时实行粮食配给,但饭馆还是开的,一个人只能吃一份,不要粮票。总之,网开一面好办事,不能都搞平均主义。这样,既可以使人们能吃到一些东西,增加一点热量,又可以多收回一点钞票。用这个办法回笼货币,实在是打了一个大主意。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进口的糖和麦子。从古巴进口的糖,如果平均分配,每个人只能分到很少一点。我们中国有七万万张嘴巴,稍微张一张就差不多了。进口糖要集中使用到对于我们最有利的方面。过去,这些地方规定,一个人一个月供应二两或者三两糖,如果能保持住这个供应标准,可以不变,但绝对不要再增加;有些地方因为糖很紧张,早已停止供应的,也就不要再恢复。现在要先把进口糖用于制作高级糖果和高级糕点。有了猪肉,也可以采取开馆子的办法,卖炒肉片、炒肉丝。进口的麦子,面粉可以做高级糕点,麸皮是养猪的好饲料。把卖高价糕点、炒肉片和养肥猪这些办法联系在一起,可以解决不少问题。总之,现在进口的糖也好,麦子也好,以后的猪肉也好,要集中使用在机动的方面,自由买卖的方面。
  在商业工作人员里头要动员一番,提高高级糖果和高级糕点的质量。现在把做糕点的人搞到乡下去了,做出来的高级点心不像样子。我叫孩子在中南海排队买了一斤,所谓高级点心是什么东西呢?看不得就是了。从前是六角四分钱一斤,现在升级了,一斤四元五角。北京的高级糕点开市的前一天晚上,姚依林(注「姚依林(一九一七——一九九四)安徽贵池人。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二年任商业部部长、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一九七九年六月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秘书长。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一九八二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一九八五年在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九八三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文化娱乐税条例》。一九六六年九月,经国务院批准,停止征收文化娱乐税。——第99页。」)同志到零售店去看样品,质量也是不好。对此,我有意见。因为拿来给我们看的样品有几十种,但到零售店里去看就不同了,比给我们看的差。就是说,做假样品给我们看。高级点心贵,但要贵得像个样子,做得好一点。所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以及其他城市,要把原先做糕点的人找回来。负责财贸工作的同志要认真检查一番。
  在商业工作人员中,有些同志对卖高级糕点、高级糖果不放手,他们怕大家抢购,供应不上。这是因为我们对情况不清楚。应该告诉他们,现在可以敞开来卖,不要怕抢购。我算了一下,把一万吨糖做成高级糖果,平均五块钱一斤,就是一亿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