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20
  如果只顾国家需要,而不顾农民的需要,就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不顾国家的需要,只是片面地强调农民的需要,就会影响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就会妨碍国家的建设。第三,粮食是稳定市场、保证建设的最重要的物资,现在没有任何物资比粮食更为重要的了。我们讲市场是否稳定,主要的是指粮食局势和粮食价格是否稳定。粮食的局势和价格如果不稳定,整个市场物价就不可能稳定,国家建设就无法进行。以上说明,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决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各级党委必须加强领导,切实解决问题。过去认为,合作化以后,从一亿多个农户变为几十万个合作经济单位,粮食工作总会好做一些,现在看来,这种想法不完全对头,至少一个时期内并不如此。因此,今后全党还必须把粮食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过去每年要花很多的时间,全党动员、全力以赴地来搞粮食工作,这是有原因的。我国粮食如果节约使用,还可以够吃够用,敞开来吃,吃和用就不够。如果不大力地去抓分配,粮食收下来就会被吃掉很多。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把农民可以不多吃的粮食,买一点过来。实质上,这是节约使用同敞开来吃的矛盾。这就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粮食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方面,为了保证国家建设,我们要求群众不要敞开吃、敞开用。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农民大体够吃、够用,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工作就必然是个广泛的艰巨的群众工作,而且这样的群众工作要长时间地做下去。全党同志特别是所有做财经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刻认识这一点。
  *注「这是陈云同志在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总结的要点。」
  经济体制改进以后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经济体制改进以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一、中央某些职权下放以后,必须加强对各个地方的平衡工作。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一般来说,当地的事情,地方比中央看得更清楚一些。体制改变以后,地方更可以因地制宜地办事。但是,必须加强全国的平衡工作。因为经济单位是分散的,没有全局、整体的平衡,就不是有计划的经济。过去中央各部可能忽视地方,但是职权下放以后,地方也可能发生不顾全局的倾向。因此,一方面要有适当的分权,同时又要加强综合。我们认为,分权以后,平衡工作不是应该削弱,而是应该大大加强。今后,全国各地在经济上都必须有所发展,但必须注意不要使全国已有的生产设备闲置而造成浪费。例如,内地各省办工业时,不要使沿海城市已有的生产设备闲置。只顾沿海城市,不顾内地是不对的,例如热水瓶也要集中在沿海生产,远途运销,这是不适宜的;但内地样样都要求自给自足,也是不对的。因此,各地基本建设项目必须经过全国计划机关的审核平衡。
  二、地方要切实掌握资金的投放方向。我们认为,地方资金投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地方大部分的钱,应该投向与发展农业生产有关的方面,例如化肥工业、兴修水利、可垦荒地的开垦等。
  三、财政体制一经改变,必须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央与省市分权以后,省市还要与专县(注「专县——指专区和县。专区——是省、自治区派出的专员公署所领导的区域。一九七○年专区改为地区,作为一缓政权。一九七八年后,除自治州外,又改为省、自治区的派出机构。一九八三年试行地、市合并,由市领导县的体制以来,有些地区行政单位撤销。——第76、163页。」)分权。今后各地方和各企业,都有机动的财力,比较好办事;但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坏事。几十万个单位中,有贪污、浪费是一定难免的。为了防止和减少贪污、浪费的现象,必须建立各种管理制度。例如,要建立会计制度,无论那一个单位都必须有帐,有使用款项的规定。用款,不能由一个人批,要经一定的组织通过。要有报告制度,地方必须将全部收支列入各级政府的报告;企业的财务,要列入企业的年度报告。要有检查制度,财政部、监察部(注「监察部是当时国务院设立的一个部。一九四九年十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政务院曾设立人民监察委员会。一九五四年九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设立监察部。一九五九年四月撤销。一九八七年七月重新设立。——第76页。」)和各级政府要定出检查办法。
  四、中央和地方各种分成制度,基本上三年不变;担执行一年以后,如果有不适应的地方,应该有局部的调整。分成要有个限度。三年之内,地方财政分成不超过三十亿至三十六亿元,外汇分成不超过四千五百万到五千万美元,这两个数字的规定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如果数目过多,便会影响全国的重点建设。我们估计,三年内,地方分成是先少后多,而且是富的省市多得,贫的省市少得。这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决定了的。改进体制一年以后,应该总结经验,可能进行局部的调整。这是因为。三年分给地方的三十亿至三十六亿元是估计数字,其中财政结余约十亿至十五亿元,比例分成约二十亿元,执行结果可能出入很大,贫富地区之间的差别也可能很大,只有实践一年以后,才可以看出问题。因此,我们说,基本上三年不变,实行一年之后,还会作必要的局部调整。
  *注「这是陈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的一部分。」
  解决吃穿问题的主要办法(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解决吃穿问题的主要办法*
  (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目前粮食和布匹的供应是紧张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注「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简称。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这个计划的建议。后来由于经济指导工作上发生严重失误,这个计划建议没有付诸实施。——第17、37、56、78、107页。」)期间,每人平均供应量难于增加,而且有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人口增加,现在一年要生一千二百万到一千五百万娃娃,这么多的人生下来就要吃饭穿衣。二是国家建设投资增加,因而职工增加,失业变为就业,农民变为工人,于是人民购买力就增加。但是,粮食和布匹等消费品的供应量,增加的速度慢。因此,每个平均供应量就难于增加。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现在看来,农业已经成为建设中的弱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注「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简称。这一计划,从一九五一年开始准备,经过五次编制,到一九五五年七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这是一个成功的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到一九五六年,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一九五七年,计划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也胜利实现,许多指标超额完成,这就为国家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同时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第49、78、93、107、113、162、192、208、286、340、366页。」)投资的重点,是工业和交通。这是必需的。农业投资和事业费给了八十四亿元,发展农业主要放在合作化上面。那个时候也只能这个样子。但是,现在要看到,合作化只是给发展农业创造了条件,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农业增产的许多措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大体上要七八年到十年。如果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不注意农业的发展,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再来注意,那就晚了,今年十五年内就会处于紧张的状态。换句话说,如果现在不注意,错过了五年,就要耽误十五年。
  现在农业合作化实现了,大家还是担心吃饭穿衣问题。农业对我们的重要性,现在看得很清楚了。如果农业搞不好,就一定会扯我们前进的后腿。地方党委是重视农业的,他们大概要有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忙于农业,忙于解决吃饭穿衣问题。管理工业的同志现在也认为农业是当前的大问题了。那末,在我国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最有效的办法来使农业增产呢?增产的办法,过去已在多方面进行,如养猪积肥、治水灾、开荒、改良农具、改良种子、防治病虫害等,都有了效果。毛主席最近提出农业机械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注「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是一九五七年一月十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的。这个小组由陈云、李富春、薄一波、李先念、黄克诚等五位同志组成,以陈云为组长,在中央政治局之下,统一领导国家的经济工作。——第79页。」)准备研究一下。
  我现在想说一下化学肥料、化学纤维、治涝、扩大灌溉面积四个问题。归纳起来,一个是化学工业,一个是水利,这两项,可以对农业增产起很大作用。
  一 化学肥料
  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大规模地发展化学肥料,这是农业增产的最快、最重要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