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20
  四、基本建设规模和财力物力之间的平衡,不单要看当年,而且必须瞻前顾后。财力物力就是指投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消费物资、外汇四个方面。一九五六年安排基本建设的时候,只和当年财力物力勉强平衡,既没有瞻前也没有顾后,结果造成基本建设投资猛长,在一九五七年不得不减下来。这是一九五六年计划执行的重要教训之一。国家经委曾经试算过,如果一九五七年基本建设投资为一百二十六亿元,照此推算,一九五八年要投资一百六十二亿至一百八十一亿元,这是当年财政支出所不可能负担的。再看过去几年基本建设的投资情况:一九五三年是六十五亿元,一九五四年是七十五亿元,一九五五年是八十六亿元,而一九五六年则陡升到一百四十亿元。一九五六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四年,许多建设项目的设备进口和机器安装都集中在这一年及下一年,因此基本建设投资比往年应该增加得多一些,但是一下子增加了五十四亿元,这就太多了,结果无论财力方面和物资方面都不能平衡。由此看来,年度计划要摆平,就必须瞻前顾后,前后衔接,避免陡升陡降,造成损失。
  五、我国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我国农业经济比重很大,农业生产和财政收入有很大关系。据国家经委估算,在国家财政收入中,与农业有关的收入,大约占百分之四十五。当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中有工人创造的价值。所以,不能说农民向国家的缴纳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五,而只是说明,国家收入与农业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增长率不高。一九五六年农业总产值五百八十三亿元,如果按增长百分之五计算,只增加二十九亿元。而农村人口以增加百分之二计算,一年即增加一千万人,每人每年消费六十元,一年便要消费六亿元,余下的只有二十三亿元。虽然新增产的一部分经济作物经过工业加工后,还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但是这部分经济作物占农产品的比重并不大。每年新增加的购买力和增加出口的很大部分,就要依靠这二十多亿元农产品去抵补。我国国民经济中工业所占的比重将来会增加,农业生产也要发展,但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对经济建设规模的约束力是很大的。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六年农业歉收,都使第二年的工业生产、财政收入和基建投资下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第二个五年计划(注「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简称。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这个计划的建议。后来由于经济指导工作上发生严重失误,这个计划建议没有付诸实施。——第17、37、56、78、107页。」)的编制,应该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有所不同,计划工作的水平要有所提高。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首先着眼于新的基建项目搞多少,只求新的建设和财力的平衡。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已经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项目已经大大增加了,如果不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必须造成不平衡和混乱状态。而研究合理的比例关系,决不能只依靠书本,生搬硬套,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的经验中去寻找。既要研究那些已经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研究暴露出来的矛盾。我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需要有关部门的同志共同努力。我现在只就已经暴露了的矛盾提出一些看法。
  一、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应该根据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方针加以安排。重工业投资当然仍占多数,但轻工业和农业投资的比重要增加,为轻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的重工业的投资也要增加。这样,工业建设的速度一时看来似乎是慢了,但实际上不会慢,可能加快。
  二、煤、电、运输等先行工业部门,已经暴露出过去投资不够的问题,先行成为落后,这种状况要很快加以改变,否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很不利。
  三、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关系,在发展先后和投资多少的问题上,也暴露了一些矛盾,要研究解决,使两者彼比配合,互相促进。
  四、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的关系要处理好。发展军用工业是完全必要的,要有一些专门生产军用品的工厂。但军用工业不能孤立发展,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民用工业的基础之上。
  五、大厂和小厂、先进和落后的问题。大家喜欢建大厂,掌握先进技术。但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应该是有无第一,先进落后第二。钢铁工业应该有大厂,但更多的应该是中、小工厂。这样,发展快,品种多,可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煤炭工业建设斜井、小立井比建设大立井时间短,收效快,可应急需。我们必须建设若干大厂,但外汇不足,设备不能全靠进口,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六、正确处理建设中的“骨头”和“肉”的关系。过去我们对于处理这个关系没有经验,重视了“骨头”,忽视了“肉”。对于新建一个工业城市或工业基地的困难程度和投资数量,也估计不足。这些问题,应该及早注意,妥善解决。
  七、公私合营的企业必须停止合并。已经合并而不适当的,应该退回去。要打破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厂合理”的迷信。把许多原来单独核算的小厂勉强合并在一起,实行统一核算,不见得合理。我国旧的工厂多,这样的工业基础,在组织形式上不适宜于大合大并。
  *注「这是陈云同志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当时陈云同志担任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组长。」
  就市场物价问题答新华社记者问(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就市场物价问题答新华社记者问*
  (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问:近来市场物价的变动情况如何?
  答:几个月来,市场上有一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涨。这些商品可分为以下四类:(一)食盐、猪肉、一部分食油(菜油、芝麻油、茶油、豆油)、桐油和几种茶叶,提高了价格。随着猪肉和一部分食油价格的提高,肉制品、一部分糕点等也涨了价。(二)呢绒、高级纸烟提高了价格,以呢绒为原料的鞋帽等也涨了价。(三)一部分手工业品,主要是以钢、铁、竹、木为原料的产品涨了价。(四)在小土产自由市场上,一部分副食品、蔬菜、药材涨了价。这些涨了价的商品只占全部商品的一小部分。大多数商品,包括粮食、棉布、煤炭、针织品、重要日用百货等人民生活必需的基本消费品在内,价格是稳定的。
  问:政府为什么提高猪肉、食油、食盐、呢绒、高级纸烟的价格?
  答:大家知道,在不久以前,政府对猪和某些植物油料的收购价格提高了很多。猪和某些油料的收购价格过去偏低,因此猪的产量前两年降低了,油料播种面积没有扩大,如果不提高收购价,不但不能增产,连现在城市中不多的供应量也将难于保持。为了促进增产,提高它们的收购价格是必要的。提高了收购价格,就要提高销售价格。但是收购价格提高得多,销售价格提高得少,如猪的收购价格提高了百分之十三,销售价格只提高百分之七。能不能只提高收购价格,而不提高销售价格呢?不能。因为那样政府就要赔贴很多钱,使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发生困难,使今年社会购买力和商品供应量之间的平衡发生困难。
  大家知道,去年全国新增加二百几十万职工,一般公教人员和企业职工都增加了工资,这就使社会购买力大为增加。另一方面,今年消费品总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不多,棉布产量还减少了,再加上今年不能拿出很多库存商品来供应市场,这样,今年的社会购买力和商品供应量之间,仍然是不平衡的。为了求得两者之间的大体平衡,政府确定尽量减少国家机关、部队、团体、学校等等的办公费用,尽量压缩集团购买力,以便让城乡人民能够买到必需的商品。
  应该看到,如果我们的财政收支不能平衡,社会购买力和商品供应量之间不能大体平衡,物价就会乱涨,市场就会混乱,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都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现在我们主动地有计划地提高猪肉和一部分食油的销售价,提高食盐的税率(现在盐税、盐价仍然低于抗日战争前),提高呢绒和高级纸烟的价格,都是为了求得财政收支的平衡,求得社会购买力和商品供应量之间的平衡。当然,争取达到这两个平衡,可以有各种办法,目前正在全国蓬勃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和争取农业大丰收的运动,是实现上述两个平衡的主要办法。而有计划地提高某些商品的价格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采取这种办法,可以使应该涨价的商品适当涨价,不应该涨价的商品不涨价,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这对保障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是必要的。
  呢绒和高级纸烟提了价,只是少数人增加了支出。政府物价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历来就是首先保证人民必需的主要商品价格的稳定,因为这些商品是全国所有的人经常大量需要的,占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对于那些最主要的商品,例如粮食,政府还采取了远距离调运、赔贴运费的办法,来保证城市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