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20
  一九五四年九月撤销。——第45、214页。」)领导上来说,没有注意这个问题。现在如果再不提出“七分经济,三分政治”,则业务总是挤了政治。只要我们按照“七分经济,三分政治”长期做下去,有可能保证工作不犯大错误。否则,十分有九分会变成“斗争对象”。看来,这个问题要“奋斗”,要“突围”。
  在这方面,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部长、副部长。部长、副部长要领导学习。国务院第五办公室(注「国务院第五办公室即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它是按照一九五四年九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立的机构。该办公室协助国务院总理负责掌管财政部、粮食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并负责指导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工作。——第45、126、205页。」)和商业部先搞起来,下边也就跟着搞起来了。要把学习作为指导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这要成为一个章程。领导干部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没有尽到领导责任。
  我看学习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总结经验。把总结经验列入学习的一项,不用说是很重要的。二是重大的时事和政治问题的学习。三是学习若干重要的理论问题。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因此,首先要学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你们都是有经验的,问题在思想方法。因为思想方法不对头,所以经验提不高。这一点,对于任何工作岗位的同志,对于解决任何问题,都是最重要的。此外,还要解决依靠群众的问题。疑难不决的事情,要请教群众。没有这一条,不能算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依靠组织,更主要的是要依靠群众。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口号。
  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也就是毛主席说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的关键是,从片面的实际出发,还是从全面的实际出发?有些同志不花时间去弄清楚全面情况,弄清楚事物的本质,而是看到一些现象,就想当然,发议论,作结论,这是十分有害的。所以,重要的是要把实际看完全,把情况弄清楚,其次是决定政策,解决问题。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只要弄清了情况,不难决定政策。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这样决定的政策,才有基础。比如,要解决猪肉供应紧张和猪的增产问题,若不管饲料、猪仔的来源,不管价格高低,不管群众愿意不愿意饲养,而是临时乱抓办法,那就永远也做不好这一工作。
  一个人看问题总是有局限性的。集体讨论、大家交换意见,是达到全面认识的重要方法。肯用脑筋想问题、发议论的同志,是很好的同志。不想问题,不发议论,天天搞五福布(注「五福布——是当时天津第二棉纺织厂生产的一种印有五个蝙蝠商标的白布。——第46页。」)的,就要差一点。在交换意见时,对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决不要生气。他们的意见,对的或者错的,都有益处。正确的东西,是在否定错误的东西中生长起来的。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得出持久战的结论。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批驳一切经过团结和一切经过斗争,得出既团结又斗争的结论。毛主席如果没有王明(注「王明即陈绍禹(一九○四—一九七四),安徽六安金家寨(今属金寨县)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驻共产国际代表、长江局书记等职。他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内“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主要代表。抗日战争初期,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他长期拒绝党的批评和帮助。一九五六年后一直滞留苏联。一九七四年去世。——第47、235、285页。」)、张国焘(注「张国焘——(一八九七——一九七九),江西萍乡人。一九二一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曾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一九三一年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等职。一九三五年六月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区会师后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他反对中央关于红军北上的决定,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另立“中央”。一九三六年六月他被迫取消第二“中央”,随后与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一起北上,十二月到达陕北。一九三七年九月起,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一九三八年四月他乘祭黄帝陵之机逃离陕甘宁边区,经西安到武汉,投入国民党特务集团,成为中国革命的叛徒,随即被开除出党。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死于加拿大。——第47页。」)这些反面教员,未必能那样的成熟。对于各种意见要进行比较。所有正确的分析,都是经过比较的。这是“试金石”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弄清楚事物的本质。毛主席为了说明新民主主义,就把它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比较,加以区别,这样就不含混了。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这里重要的,是找“反对派”;如果没有“反对派”,也要假定一个“反对派”。毛主席自己就假定过许多反对的意见,别人不推翻,自己来推翻,推翻了再来。上述这些,都是全面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
  (一九五七年一月九日在中共商业部党组会议上讲话的要点)
  *注「这是陈云同志两次讲话的节录和一次讲话的要点。」
  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一九五七年一月十八日)
  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
  (一九五七年一月十八日)
  我就财政经济问题讲几点意见:第一,一九五六年的财政经济情况;第二,如何解决目前财政经济方面的问题;第三,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第四,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一九五六年的财政经济情况
  一九五六年,我国无论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全国的职工、农民、公教人员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高潮中,大大提高了积极性,开展了广泛的劳动竞赛,涌现出大批的模范工作者。知识分子参加各种科学规划工作和向科学进军,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在农村,由于农民在合作化以后更加紧张的劳动,虽然自然灾害并不小于一九五四年,而粮食和其他农作物(除棉花外)的产量,比丰收年的一九五五年还有增加。工业的总产值和基本建设完成的投资额也有很大的增长,工业生产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注「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简称。这一计划,从一九五一年开始准备,经过五次编制,到一九五五年七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这是一个成功的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到一九五六年,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一九五七年,计划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也胜利实现,许多指标超额完成,这就为国家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同时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第49、78、93、107、113、162、192、208、286、340、366页。」)的总产值指标,基本建设四年累计已经完成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些情况说明,一九五六年的经济建设,成绩是主要的。
  一九五六年在财经工作方面,也发生了一些缺点错误,这主要表现在:
  一、在财政和信贷方面多支出了近三十亿元。这三十亿元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基本建设投资多用了十五亿元以上。基本建设投资大都是用得恰当的,但是在中央各部门,在各地方,都有一部分用得不适当,用得多了。(2)工资多开支了六七亿元。一九五六年是需要增加工资的,缺点是增加得太多。去年各个方面招收的人员,比原计划的八十四万人多了一百多万人,这里还不包括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技工训练班多招收的人员。一部分人员工资增加得过多,机关、企业人员的升级面宽了,有些奖金制度也不适当。这三笔钱,再加上附加工资,合计约有六七亿元。(3)贷款多了一些,农贷和其他贷款多支出了五亿多元。以上基本建设、工资、贷款三项,共计多支付近三十亿元。
  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都紧张。基本建设和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如钢材、木材、竹子、煤炭等,人民生活需要的许多消费品,都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现象,以致有些地方在搞以物易物。钢铁是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去年用空了七十万吨的库存(其中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注「双轮双铧犁是当时一种新式的畜力耕地农具。有两个轮子和两个犁头,比旧式犁耕得深、效率高。锅驼机是当时适于农村使用的一种动力机器,用煤炭、木柴做燃料。——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