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20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经济战线上的一个伟大胜利。——第10页。」),因此全国人民害怕物价波动,要求物价稳定,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不适当的价格政策,必然不利于生产。因此我们对于下列三种情况,不要因为物价在一定范围内暂时上涨而有所恐惧。这三种情况就是:(一)由于按质论价,品质优良、成本较高的产品的价格,要适当地提高。应该看到,商品的质量下降是最大的涨价。例如,本来应该使用一年的电灯泡,如果因为质量下降而只能使用三个月,实际上它的价格就涨了三倍。在某些消费品质量下降的情况下,提倡优质优价,实际上是降低物价。(二)消费品中的新产品,因为初制的时候成本高,只要消费者愿意购买,应该允许它在初销时期有一定程度的提价,等到成批生产而成本降低以后适当降价。在现在某些消费品品种规格减少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这种政策,就不能鼓励消费品新品种的增加。(三)对于一部分小土产放松市场管理而改为自由收购、自由贩运以后,以实行的初期,收价也会抬高,因而就不能不在城市中相应提高销价。应该看到,如果不采取自由收购、自由贩运政策,而继续让当地供销合作社或国营商业独家收购,那末,许多小土产会减产。如果城市所需要的小土产供不应求,政府又不可能配售,那末,需要小土产的,就会在市场上抬价收购。现在若干种中药材的价格猛涨,不正说明这种情况吗?应该看到,由于自由采购、自由贩运,一部分小土产在城市销售价格方面的上涨,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且上涨的程度,我们仍然是可以约束的。这种价格上涨将促进小土产增产,等到供求平衡以后,它的价格就会回落到正常水平。我们应该采取自由采购、自由贩运,而不要害怕价格方面一时的一定程度的上涨。我们必须避免那种因为减产而来的暴涨。销售价格必须服从收购价格,只有大量增产,才能保持整个市场价格的稳定。
  人们会担心采取上述价格政策和对日用百货选购以后,物价是否还能保持稳定?我们认为可以保持稳定。人民生活必需的粮食、布匹等等,我们仍然统购统销。允许自由采购、自由贩运的小土产的全部产值不过四十亿元,采取选购办法的日用百货不过四十亿元,手工业品的选购和自销部分也不过四十亿元,所有这一百二十亿元左右的商品,只占今年全国商品零售总额四百六十亿元的四分之一略多一点,几乎四分之三的重要商品都由国家收购和销售。而且,四十亿元小土产和四十亿元准备选购的日用百货,在一九五四年以前绝大部分就是由私商经营的。至于四十亿元手工业产品,直到今年春季手工业合作化以前,历来是由手工业者自由销售的。一九五四年前,我们既然能够稳定物价,难道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手工业和小商贩绝大部分实行了合作化,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大大加强以后,反而不能稳定物价?我们以为绝不会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保持物价的稳定。
  第五个措施,对某些产品的国家计划管理的方法,应该有适当的变更。我们的国家计划,无论长期计划或者年度计划,对于日用百货、手工业品、小土产,都只是把个别品种列入国家计划。此外,都不规定产品品种计划,这种办法是恰当的。但是国家计划对这些产品规定了每年的产值,对日用百货的生产部门,规定了降低成本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上缴利润额。所有这些规定的根据并不是确切的,绝大多数是估算的。国家计划既然规定了这些指标,并且层层下达,工厂的产品又是由商业部门包销的,因此,工厂的生产就往往只顾完成产值和利润,而对于商品是否合乎市场的需要,却注意不够。我们应该把国家计划中对这些产品的各项指标只作为一种参考指标,让生产这些日用百货的工厂,可以按照市场情况,自定指标,进行生产,而不受国家参考指标的束缚,并且根据年终的实绩来缴纳应缴的利润。只要企业生产发展了,又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财政制度,那末,按年终实绩来缴纳利润,并不会造成国家的损失。
  总之,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针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就是说,我们必须使消费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工农业产量扩大,服务行业服务周到,而决不是相反。采取上述五项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改造成为这样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
  对一部分商品采取选购和自销,让许多小工厂单独生产,把许多手工业合作社划小,分组或按户分散经营,把许多副业产品归农业合作社社员个人经营,放宽小土产的市场管理,不怕有些商品的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暂时上涨,改变对某些部门计划管理的方法,所有这些,是否将使我国的市场退回到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呢?绝不会这样。采取上述措施的结果,在我国出现的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市场,而是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至于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采取上述措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目前国家市场上存在着的若干问题。但是同时应该看到,这些措施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解决。在这一方面,我们还缺少必要的经验。因此,我们所说的这些措施,必须慎重从事,稳步前进,经过试验,逐步推行。
  *注「这是陈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原载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在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八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陈云同志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解决猪肉和其他副食品供应紧张的办法(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一日)
  解决猪肉和其他副食品供应紧张的办法*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一日)
  从一九五四年六月以后,全国猪的生产是下降的趋势,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停止。全国养猪的数目(只计大数),一九五○年是六千万头,一九五一年是七千万头,一九五二年是八千万头,一九五三年是九千万头,一九五四年六月是一亿头,每年增加一千万头。在这以后就下降了,一九五五年六月降到九千万头,一九五六年六月又降到八千万头。同时,每头猪的平均重量也下降了,解放初期是一百五十七斤,现在是一百四十一斤。今年七月一日,国务院发了一个关于发展养猪的指示,其中规定要“私有、私养、公助”。这个指示发出以后,养猪有所增加。但是根据各方面的估计,明年计划要增加到一亿一千万头,恐怕达不到。明年猪的生产会增加一些,但增加多少,现在还很难说。
  由于猪的生产减少,大中城市猪肉供应量下降,小城市和农村集镇经常没有肉卖。另一方面,由于就业的人数增加,城乡人民购买力不断提高,对猪肉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猪肉供应不足,已经是人民普遍不满意的一个问题。广东、上海发了肉票,北京是每人一次只准买五角钱的。现在是半夜就去排队,排到天亮。如果以后排队也买不到肉,问题就大了。
  猪肉出口的任务也要减少。今年要出口十六万吨猪肉,再加上出口毛猪,合起来差不多是十八万吨的样子。今年出口比去年减少五万吨,明年要求比今年再减少十万吨。每吨是二十五头,十万吨就是二百五十万头。如果能够减少二百五十万头猪的出口,再增加一些猪的生产,明年猪肉供应紧张的状况会稍微缓和一点。
  猪的减产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粮食统购统销的影响。农民手里的粮食少了,饲料就紧张。粮食的统购统销是从一九五三年冬季开始的,一九五四年六月猪还继续增加,这是因为猪是一九五三年养的,那时农民手里还有余粮。一九五四年下半年,闹灾荒的地区猪就减少了;而在丰收地区,由于国家多买了七十亿斤粮食,粮食紧张,所以猪的生产也减少了。一九五五年粮食丰收,猪的生产应该增加,但是下半年正是农业合作化(注「农业合作化是土地改革后,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逐步把农业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为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完成了土地改革的农村中,即出现了实行劳动协作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一九五三年中共中央先后发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提出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使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广大农村得到普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