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20
  这样我们就能多买到粮食,少卖出粮食。是不是发生了缺点呢?也有。分管以后,各地为了保住自己地区的粮食,阻止粮食向别的地方流,结果提高了价钱。现在大区对省之间的调动,中央对地方之间的调动,比从前更困难了。大区与大区之间、省与省之间的交换也碰到了困难,协议常常不能成立,互相封锁,甚至发生冲突。这些都是在讨论分管的时候就预料到的(注「参见本书《粮食要统筹统支》一文(第191一192页)。——第216页。」),也是有所准备的。另一个缺点是,中央没有定出一个全国的粮价来,分管以后,全国统一的粮价也很难定,所以各地在定价上很可能只照顾局部,有的地方为了阻止粮食出去,把粮价提得太高。搞征购,牌价按什么规定呢?如果全国统统按高的标准定,而销价又不能提,国家至少要赔十万亿元,数目很大。现在有的地方已经提高了,需要降下来,等征购时再降就被动了。调整粮食价格是一项很大的工作,但一定要调整,如果不调整,国家要赔很多的钱,这无论如何是不合适的。粮食分管以后,还可能发生在品种上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有些细粮多的地方多吃细粮,少吃粗粮;而有些需要细粮的地方则缺乏细粮。此外,在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安排上,也可能发生不合理的现象。我们说过各地的粮食要基本上自给,但有些地方只顾自给,不顾国家的需要。有的地方扩大了棉田,而他那里棉花的单产很低,并不适宜于扩大。比如东北明年计划扩大棉田一百万亩,其实那个地方并不适宜于种棉花,那里种杂粮很好,产量很高,可以供给其他地方。总起来说,现在既要改变过去统一管理时地方上没有积极性不负责任的毛病,也要改变分管以后所发生的毛病。怎样来确定中央的统一筹划,又怎样来确定地方的分级负责,这次会议应该在方针上有所讨论和决定。
  我上面讲的四个问题,重点是征购。粮食不充足,是我国较长时期内的一个基本状况,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征购的措施是不可避免的,越是拖得久,混乱的局面必然越严重,我们也就越是被动。
  总起来说,我们要在农村中采取征购粮食的办法,在城镇中采取配售粮食的办法,名称可以叫做“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注「这是陈云同志在全国粮食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确定在十一月底以前完成各级的动员和准备,十二月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同年十一月十九日,政务院第一百九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并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发布《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规定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具体办法。」
  食油产销情况及处理办法(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食油产销情况及处理办法*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目前食油供应的情况是紧张的,特别是上海、广州、唐山等城市。食油供应紧张,不是一时的现象,而是较长时期带根本性的困难问题。国民经济恢复(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努力,迅速恢复了被长期战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这一时期,称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一九五二年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一九四九年增长百分之七十七点五。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一百四十五,农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四十八点五。钢、煤、电力、原油、水泥、粮食、棉花、棉纱等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已超过历史的最高水平。这为一九五三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第218、246页。」)以后,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都超过了抗战前的水平,而油料作物的产量仍大大低于战前,食油产量只达战前百分之七十六,而内销、外销增长速度却很快,内销每年增加约十万吨,外销每年增加约在八万吨以上。这是目前食油供应紧张的根本原因。
  中财委(注「一九四九年七月中旬,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简称中财部)与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合并为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在此基础上,于同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仍简称中财委,统一领导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一九五四年撤销。——第4、13、25、30、32、35、41、42、46、54、64、79、99、156、159、166、169、195、202、215、218、223、235页。」)研究了全国食油产销的情况,并提出了解决今后食油不足的措施。
  第一,食油生产。战前一九三五年产量为二百二十二万吨(油料折油),一九五二年只达到一百六十九万吨,减少五十三万吨。油料作物的产量,菜籽、芝麻约当战前最高年产量的一半,花生约当战前最高年产量的四分之三。油料作物总面积并未减少,而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很多。其原因,主要是农民只注意增产粮食,未重视油料。这与我们在经营政策和价格政策上的错误有关。一九五二年误认为“油多”,收购太少,价格也偏低,农民自然无心增产。今年受灾害影响,减产更多,其中突出的是花生。山东、河北等花生的集中产区,皆告减产。估计今年食油的总产量,比去年减少十万八千吨。
  第二,食油内销。内销数量是逐年增大的,国营公司在城市的销量,一九五一年为二十万吨,一九五二年为二十九万吨,一九五三年为三十九万吨。合作社在农村的销量也不断增加。合作社为了大量掌握油饼,在产地就近榨油,因此农村供油量便增加了。农村销油增加,使城市的食油供应更加紧张。另一方面,可供内销的数量却又逐渐减少,一九五二年为一百零二万吨,一九五三年为九十七万吨,预计一九五四年只有八十九万五千吨。一九五三年可供的内销量不足,还可用库存弥补,而一九五四年度因收购减少,销售增加,库存不足,食油供应紧张状况将更为严重。
  第三,食油出口。战前一九三六年出口总量为二十六万八千吨,一九五二年为二十九万吨,已超过战前。一九五三年出口又增长至三十三万七千吨,约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一点三,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量。出口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苏联等国家要得多,很难减少;一方面是我们需要以此增加外汇,换进基建物资(一吨食油可换四吨钢材)。一九五三年出口增加八万吨,与误认为一九五二年食油积压有关,是带有盲目性的。
  第四,公私比重。三年来,在国内市场和外销中,公私比重起了很大的变化。在国内市场上,收购方面,国营和合作社一九五一年占百分之四十四,一九五二年增长至百分之六十四,一九五三年又增长至百分之七十四。供应方面,国营和合作社增长的比重,大体与收购相似。出口油脂,国营一九五一年占百分之七十五,一九五二年增长至百分之七十七,一九五三年又增长至百分之八十七。社会主义成分已经逐渐增加。一九五三年下半年,由于停止胡麻(注「这里所说的胡麻,即油用亚麻。油用亚麻在我国西北、内蒙古一带为主要油料作物。——第220页。」)籽、芥菜籽等出口,私营出口商更加削弱。国内市场,由于华东等地区的食油紧张,加强了对私商的管理,国营及合作社的阵地扩大,私营比重也更形缩小。
  解决今后食油困难的根本办法,是增加生产。为此,应积极提高各种油料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并扩大菜籽的播种面积,充分利用未耕沙地多种花生。对不影响粮食产量的油料,如茶油籽、葵花籽、大麻籽等,应尽可能增加生产。对此,农业部将提出具体办法,各地应加强对增产油料作物的领导。商业部需酌量提高油料的收购价格。
  应该指出,油料的增产是不能立刻见效的。为了缓和一九五四年食油供应的紧张状况,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实行计划收购,即统购。油料作物的统购,要与粮食统购一同进行,不另定时间,也不另立名目。全国在一九五三年度(一九五三年十月到一九五四年九月),共统购花生仁八十七万二千吨,芝麻三十一万一千吨,菜籽四十三万一千吨,胡麻籽九万二千吨,芥菜籽一万二千吨,茶油籽二万六千吨,共折油六十八万五千吨。再加上由粮食部统购的大豆可榨油十五万吨,合作社收购的棉籽可榨油十五万吨,合计共可收购到食油九十八万五千吨。
  计划收购的办法是,在花生、芝麻的集中产区,由各大区(注「大区——指当时在全国划分的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各大区设有中共中央的代表机关中央局。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除华北外,其他五个大区都设有大区一级行政机构,东北称人民政府,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称军政委员会。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各大区行政机构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不再是一级地方政府。华北也成立行政委员会。一九五四年四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构。——第6、16、25、30、32、39、43、48、58、63、133、152、158、191、201、206、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