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20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各大区行政机构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不再是一级地方政府。华北也成立行政委员会。一九五四年四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构。——第6、16、25、30、32、39、43、48、58、63、133、152、158、191、201、206、221页。」)由六月底吃到新粮上市,一般要有三个月的粮食。东北的新粮最早要到十月底才能上市,华北是十月上半月,西北是十月底,华东是九月底,中南是八月底,西南是九月底。这几个月的吃粮,最低限度需要一百一十八亿斤。另外,仓库里面还有二十一亿斤麦子,是准备全年的供应,不能动。还有死角粮(注「死角粮——指存放地点偏僻,根本运不出来的粮食;或者能够运出,但估计运出后按发粮地成本计算,亏损百分之百以上的粮食。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九日,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规定,凡属死角粮,均可由“库存商品”科目转到“呆滞商品”科目。——第206页。」)和难运粮二十亿斤,以及加工生产和运输的周转粮二十亿斤。这四项一共是一百七十九亿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百七十九亿斤的库存是不多的,是不能动的。过去估计粮食混乱总是四、五月或五、六月,现在看来将会提早。估计过了阴历年,粮食就要发生混乱,而且混乱的范围要扩大。到那时,我们在收购方面就会进一步减少,销售方面就会进一步增加,如果库存很少,问题就大了。过去是乱子一来,我们就收缩小城市、中等城市的供应,守住上海、武汉、广州、北京、天津、西安和东北的工矿区这些核心阵地。现在看,如果全部都收缩,核心阵地肯定要受到影响。
  粮食混乱的后果是什么呢?过去我们说物资充足,物价稳定,一个是指纱布(注「纱布——指棉纱和棉布。——第2、12、30、33、54、85、95、105、111、117、125、136、145、168、193、207、227、284、340页。」),一个是指粮食。纱布和粮食相比较,粮食更重要。粮食波动就要影响物价。一九五○年和一九五一年,纱布提价四分之一,对市场物价有影响,但是不大。如果粮价上涨四分之一,那对劳动者的影响就大了。他们的收入,用在吃的方面的占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用在穿的方面的只不过占百分之十左右。而吃的东西,如蔬菜、猪肉和鸡蛋等,价格统统是跟着粮价走的。粮价涨了,物价就要全面涨。物价一涨,工资要跟着涨。工资一涨,预算就要超过。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人心恐慌,人民政府成立以后老百姓叫好的物价稳定这一条,就有丢掉的危险。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粮食的情况是严重的,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解决。
  在粮食问题上,有四种关系要处理好。这就是:国家跟农民的关系;国家跟消费者的关系;国家跟商人的关系;中央跟地方、地方跟地方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中,难处理的是头两种,而最难的又是第一种。处理好了第一种关系,天下事就好办了。只要收到粮食,分配是容易的。
  根据现在的情况,处理这些关系所要采取的基本办法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严格管制私商,以及调整内部关系。下面分别讲一讲。
  第一,在农村实行征购。
  “征购”这个名称是骇人的,究竟叫什么可以考虑,但性质是这么一个性质。为什么提出征购呢?基本理由是,我们的需要量一天一天地增加,但是粮食来源不足,需要与来源之间有矛盾。前几年,我们搞城乡交流,收购土产,农民增加了收入,生活改善了,没有粮食的要多买一点粮食,有粮食的要多吃一点,少卖一点。结果我们越是需要粮食,他们越不卖。有的同志提出,去掉商人,我们可以多买一点粮食。我看去掉商人并不等于农民的粮食一定可以多卖给国家。鉴于粮食供应紧张的状况,必须采取征购的办法。如果继续采取自由购买的办法,我看中央人民政府就要天天做“叫化子”,天天过“年三十”。这个办法是不是太激烈了一些?可不可以采取自由购买的办法把粮食买齐呢?如果能够买到的话,那当然是求之不得。我这个人不属于“激烈派”,总是希望抵抗少一点。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现在的问题是要确实把粮食买到,如果办法不可行,落空了,我可以肯定地讲,粮食市场一定要混乱。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不实行征购,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我想过很多,从“改良主义”想起,最后还是想到了这个彻底的办法。现在把我想过的所有的办法都提出来,请同志们考虑。
  又征又配。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硬性办法。实行这种办法,我有点担心,因为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问题太大。如果在这件事上出了毛病,比新税制(注「本书中的修正税制、新税制都是指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发的《关于税制若干修正及实行日期的通告》。——第197、199、209页。」)的后果要严重得多。新税制只是我们跟资产阶级的关系,而这是我们跟广大农民的关系。
  只配不征。就是只在城市配给,农村不征购。在农村工作的同志一听到“征”字就害怕,说是不是可以慢一点征;至于城市配给,他是赞成的。实行这个办法,那只是关了一道门,就是说,我们在城市里面只准一个人买多少,不准囤积,也不准拿到乡下去。但是农民也有眼睛,也有耳朵,看到城市在配给,他就会不卖粮食。所以,只在城市配给,不在乡村中征购,我们就会买不到粮食。
  只征不配。在城市工作的同志欢迎这种办法,他们说,农村征购是要的,城市配给可以慢一些。日本帝国主义在它侵占的地方搞过配给,国民党也搞得天翻地覆,现在人们一听到配给就头痛。我说,如果只在农村征购,在城市里面不配给,结果一定会边征边漏。你在农村中征购,换给他钞票,他拿到钞票以后,转一个身就可以再跑到城市的粮食公司里去买,结果,你征购到的粮食便会统统漏掉。所以,只征不配不行。
  原封不动。所谓原封不动,就是照现在这样做下去,自由卖出,自由买进。结果必乱无疑。有的同志说,就准备乱它一年,看一看再说。但是,如果在乱了一年以后再来征购,那就要比今年就开始征购困难得多。
  “临渴掘井”。就是说,先自由购买,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再来抓大头,到占农村人口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主要产粮区去征购。要这样做,必须考虑到两点:一是自由购买能不能完成收购计划?如果完不成,那就要多加小心。二是到明年二、三月或三、四月间粮食已经不够的时候,再搞征购,是否比现在就征购好一些?我说,那时候临渴掘井,还不如现在搞好。
  动员认购。东北在一九五一年实行过认购,就是上面有一个控制数字,交到省,省到县,县到区,区到支部,支部开一个会,号召大家认购,认购不足就不散会。这个办法,可以称为强迫而不命令。不达目的不散会,还不是强迫?征购是要下命令的。我说,强迫而没有命令,还不如有命令而不强迫好。不强迫就要对农民做说服工作。
  合同预购。就是订预购合同,按合同购粮。这个办法也好,但是今年来不及了。有人说,棉花订了预购合同,就买到了。我看,棉花之所以买到,主要原因是去年收获了两千多万担。如果棉花收成不好,订了预购合同,他也不会卖。现在粮食产量恰好不是多,而是不足。我们并不完全放弃预购,预购还是一个办法,但是有一个数量的问题。
  各行其是。就是说,这个地方可以实行这个办法,那个地方可以实行那个办法。只要不妨害旁的地方而且能够完成任务,这种做法也可以试一试,但是要考虑到互相之间的影响。
  上面这些办法,看来只能实行第一种,又征又配,就是农村征购,城市配给。其他的办法都不可行。如果大家都同意这样做的话,就要认真考虑一下会有什么毛病,会出什么乱子。全国有二十六万个乡,一百万个自然村。如果十个自然村中有一个出毛病,那就是十万个自然村。逼死人或者打扁担以至暴动的事,都可能发生。农民的粮食不能自由支配了,虽然我们出钱,但他们不能待价而沽,很可能会影响生产情绪。为了不影响他们的生产情绪,不仅要给他们钞票,还要供应他们物资。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农民要的东西百分之三十是日用工业品,百分之七十是牲口、农具这些东西,而我们一下子搞不到这样多的东西。毛病还可以举出好多,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定会有。
  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不这样做又怎么办?只有把外汇都用于进口粮食。那么办,就没有钱买机器设备,我们就不要建设了,工业也不要搞了。
  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实行征购,一个是不实行征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