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20
  简单地说,就是把明年的财经工作方针放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基础之上,与今年放在和平的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完全不同,表现在财政上就是要增加军费及与军事有关的支出,同时各种收入也必然要减少。这就是应付第二种局势对策的主要点。
  财政工作的部署应该分别先后
  战争第一,这是无疑问的。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没有战争的胜利,其他就无从说起。现在争执之点,在于何者是第二,何者是第三。这种争执,在过去各个时期未曾发生过,也不会发生。我以为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大乱;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的支出。
  为什么要把市场列在第二,而且宁可削减经济和文化的支出以就市场呢?从政治上、经济上来说,我们现在已非过去的时代,既非延安、太行山、阜平时代,也非哈尔滨、张家口时代(注「这里所说的延安、太行山、阜平时代,意指抗日战争时代,哈尔滨、张家口时代,意指解放战争时代。——第113页。」)。延安时代我们绝大部分是在农村中,只占有一部分小城市,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公粮(注「公粮——即农业税。由于农业税以征收粮食为主,故称公粮。公粮按夏秋两季征收,全年统一结算。在革命战争时期,公粮是人民政权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公粮仍然是人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由于这个原因,本书一些地方谈到财政收入时,往往把公粮、税收并列提出。这时所说的税收,指关税、盐税、工商税等,不包括农业税。——第7、18、30、40、48、53、63、70、76、85、90、96、99、113、127、144、179、205页。」),支出主要是军队及供给制(注「供给制——是革命俄争时期和全国解放初期,对党政工作人员和军队指战员,按照大体平均的原则,直接供给最基本生活资料的一种分配制度。一九五○年以后,大部分供给制改为包干制,即把服装、伙食等一些基本的供给项目折成货币,连同津贴一起,作为生活费,以现全支付。同时,还保留了一部分供给制的项目。到一九五五年,供给制和包干制一律改为工资制。——第113页。」)干部的生活。当时的经济,主要是分散的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经济,大部分系自给自足,所以市场物价问题对生产和人民生活影响不大。即使城市物价波动,对农村也无大关系。在哈尔滨时代,虽占有大城市了,但当时还谈不上恢复经济,全部财政收入,支持战争还不足,也就无力支持市场,稳定物价。而且,城市工资劳动者数目不多,市场物价不稳,关系并不很大。在经济支出中最多能保证铁路通车,维持交通,还无法做其他的事。现在不同了,我们已占有全国大、中、小城市,全国交通已经恢复,财经已经基本上统一,而且城市经济已有了一些基础。半年来物价稳定,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起了好的作用。因此,凡是对于市场物价稳定有影响的,我们应该慎重地来考虑。
  其次,我们的经济还无巩固的基础,还很脆弱,物资储存也很少。如果敌机来轰炸,可以随时引起物价风潮。我们手中无物资,平抑不了涨风,政治上很不利,而且会影响军事。这个弱点,如果被敌人看到、抓住,就会用此法欺侮我们。物价波动以后,税收便要减少,公营企业(注「这里所说的公营企业,意同国营企业,都是指各级政府经营的企业。一九五二年九月以后,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规定,不再使用“公营企业”这一名词。——第4、67、70、79、86、93、102、113、152页。」)收入也要降低,逼着财政增加发行。发行一千亿元(注「这里指当时流通的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自一九五五年三月一日起发行新的人民币,代替原来流通的人民币。新币一元等于旧市一万元。——第1、29、32、38、51、54、84、94、113、147、158、166、168、190、193、200、212、228、238、260、269页。」)。抵不上一亿斤小米(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分别发行币值不同的货币,加上物价不稳,所以预决算和供给标准,均以小米计算。一九四九年开始改用折实计算(参见本书注23),但一般仍保留了用小米计算的习惯。一九五○年物价稳定以后,逐渐取消小米制,改用人民币计算。——第40、46、53、89、113页。」),结果还要不断追加。去年的物价波动(注「从一九四九年四月到一九五○年二月,全国物价先后发生过四次大的波动。第一次,发生在一九四九年四月间,以同年三月份平均物价为基期,物价上涨一点八倍。第二次,发生在七八月间,以同年六月份平均物价为基期,七月份物价上涨一点八倍。十月十五日到十一月二十五日的全国物价大波动,是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以同年九月份平均物价为基期,十一月份物价上涨三点五倍。第四次,发生在一九五○年一二月间,以同年一月上旬平均物价为基期,二月份物价上涨零点九倍。每次物价上涨风,都是从大城市开始,然后波及各地。带头波动的是粮食和纱布。中央财经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使物价在一定幅度内波动,避免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一九五○年三月以后,全国财政收支接近平衡,市场物价趋于稳定。参见本书《制止物价猛涨》(第29—31页)和《控制市场物价的几点意见》(第32一33页)两文。——第51、55、77、113页。」),使城市居民受到损失,城乡交流受到阻碍,财政、金融、贸易的周转失去正常,为害很大。今年三月,统一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金融稳定,工商业得到调整,加以秋后农业丰收,农民购买力提高,到今年九十月,各城市都热闹起来,工商业开始活跃,税收增加,一个钱顶一个钱用,市场物价稳定,工人不需要救济了,工商业家又喊“毛主席万岁”了。这说明,广大人民,大多数的工商业者,愿意市场物价稳定下来。从今年初财经统一(注「参见本书《统一财政经济工作》一文(第63一68页)。——第99、114、122、130、138、194页。」)到调整工商业(注「参见本书《目前经济形势和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的措施》一文(第99一110页)。——第79、114、138、267、283页。」),由调整到现在的初步好转,证明了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力争市场物价稳定,非常重要。这是财政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我们所用的方法是求得收支平衡,削减以至消灭赤字,而不是用多发钞票弥补赤字。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物价的稳定。
  在战争中是否能够保持市场物价平稳呢?我们还没有把握。因为即使财政上求得平衡,金融稳定了,而物资的供应发生问题,运输发生问题,市场物价还要波动。这是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时间迟早之间的矛盾,在战争时期是很容易发生的。但是,财政金融平稳了,市场物价的平稳便有了基础。如果金融与物资都发生问题,物价波动程度将更大,更难以控制。所以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物价波动中的金融因素,也就是力求在财政概算上,尽量多收,尽量少用,使其没有赤字。如果赤字削减不了,也只能是因为军事上的紧急需要。除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不应该允许有赤字。没有钱可以不办,可以缓办。在财政收支不平衡时,虽然可以向外借款,但数量少而且困难。发行公债,根据上半年经验,也搞不了多少,而且工商业家意见很大。因此,只有靠发行钞票。在战争中大量发钞票是很危险的事,其后果在物价上立刻可见。因此,我们这种对支出用“削罗卜”的办法,对收入用“挤牛奶”的办法,在财政和经济上都会有利。
  带投资性的支出列在第三,就是说,要在照顾第一、第二之后,剩有多少钱,便办多少事。总之,以没有赤字为原则。如果为了战争,为了军事,维持不了市场物价稳定怎么办?那也无办法,因为战争是第一。做了第一才可以做第二,做了第一和第二才可以做第三,而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财政上的各项支出,必须分清主次,不能面面俱到。如果面面俱到,便会一事无成。我们要集中力量,把财力使用在主要方面,解决主要问题,这和作战是一样的道理。今年二月财政会议(注「一九五○年二月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全国财政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财政经济工作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会前,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所管各部举行过一系列专业会议,摸清了基本情况,作了充分准备。会议经过详细讨论,决定节约支出,整顿收入,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以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和金融物价稳定。三月三日,政务院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作出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随后,出现了全国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金融物价趋于稳定的新局面。——第43、54、70、115页。」)时提出的财政预算,赤字很大,以后决心缩减,困难克服了,也没有饿死人。最近决定冻结国营企业存款,大家决心去做,困难虽多,结果也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