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19
  现在把所有后备力量统统集中也不可能,但主要的后备力量,必须有步骤地合理地统一使用。有人提出,两广、西南可以另发票子,说这是为了照顾后方,对后方有好处。但是,如果这样做,前方是否受得了呢?这种票子与人民币的比价假如不变,等于是一种票子;假如常常变动,则对前方的物资供应会发生很大问题。现在决定一切的是部队打胜仗,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必须是为了战争的胜利。现在是大兵团作战,需要发的票子很多,不是抗战时期的那种小局面了。所以,像抗战时期那样,发几种票子,既可照顾后方,又可照顾前方的办法,已经不再适用。
  下面我再讲讲在全国范围内如何克服今年秋季的财经困难,力争明年财经状况好转的问题。
  为了保证今年秋季的支出,八至十月每月需发行一千六百三十三亿元人民币,以七月底二千八百亿元为基数,每月发行指数增加百分之五十八。假定其他情况不变(注「这里所说的假定其他情况不变,指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不变。——第6页。」),则物价也将上涨百分之五十八。这些发行,主要是解决军费开支及修复现有铁路的费用,还没有考虑到工业的投资和农产品的收购。十一、十二月除军费外,要收购棉花和出口物资,两项合计每月需发行一千六百九十二亿元,还须另外筹划。物价上涨指数是否可能降低、到冬季,由于解放地区扩大,农产品上市,工业生产的恢复和纱布的推销等等因素,物价上涨率有可能降低。按保守的估计,可能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这样,物价上涨可能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开支能否少一些呢?不能。首先,军费不能减,减少了就不能保证部队的需要。其次,为收购棉花和出口物资而发行的票子也不能减,减少了农工业生产都会有困难。当然,提倡节约,可以省一些,但数目不会大。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无非是两条:一是继续发票子,二是发行公债。在北平时,曾有此议,中央让我们开会商量决定。华中已提出发公债,而且数目还很大(注「上海财经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华中局(后改为中南局)曾提出华中地区分两期发行一千六百亿至二千亿元人民币(旧币,参见本书注2)公债的建议。——第6页。」)。现在各大区(注「大区——指当时在全国划分的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各大区设有中共中央的代表机关中央局。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除华北外,其他五个大区都设有大区一级行政机构,东北称人民政府,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称军政委员会。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各大区行政机构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不再是一级地方政府。华北也成立行政委员会。一九五四年四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构。——第6、16、25、30、32、39、43、48、58、63、133、152、158、191、201、206、221页。」)负责同志已赞成发一点公债,请到会同志再考虑考虑。假如只走前一条路,继续多发票子,通货膨胀,什么人都要吃亏。实际上有钱的人,并不保存很多的现钞,吃亏最大的首先是城市里靠薪资为生的人,其次是军队,以及党政机关的人员。少发票子就得发公债。
  公债发多少呢?预计一亿二千万银元(注「银元——也称银洋、白洋、光洋、大洋等,是一种银币。一九三五年,国民党政府推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抗日战争以后,由于国民党统治区通货恶性膨胀,银元又在市场流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银元由中国人民银行按规定的比价收兑,严禁流通。本书一些地方提到的银元,是借用来说明一定数量的人民币或其他物资的实际价值的。——第6、57、94、116、141、180页。」)或二千亿元人民币。有的同志主张多发些,我倾向于发二千四百亿元人民币(注「这个数字,不包括东北地区发行的公债。——第7页」)(包括收购一部分黄金外汇)。发行公债主要是在城市,新区的农村市镇也发一些,以便帮助推行人民币。中国地方如此之广,发一亿二千万银元的公债,数目并不算多。蒋介石剩下那么一点地方,还要发行二亿银元的公债。他在历史上每逢到了没有办法时,就搞这么一下。东北四千万人口,私营经济所占比例较关内低得多,两期发一千二百万银元的公债(注「指一九四九年三月六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在当年发行的上下两期生产建设实物有奖公债。这次公债发行总额原定一千二百万分(每分值以沈阳市高粱米五市斤、五福布一尺、粒盐五市斤、原煤三十四市斤的市价总合计算),上下两期各六百万分,年息二厘,另给奖金二厘,分三年还清。上期超额百分之二十五完成,下期没有发行。——第7页。」),第一期已经按期完成了。关内私营经济占的比重比东北要大得多,公债数目可以定大一些。
  当然,发行公债也是有困难的。目前工商业还不能正常生产和经营,公债派下去会“叫”的。发了公债,城市工商业是否会垮?我看不会,因为每月发出的钞票超过公债收回的钞票。现在我们每月发行现钞一千六百三十三亿元,而发公债收回的只有六百亿到七百亿元,这是有限度的收缩,不要顾虑筹码(注「筹码——指手头可以调度的资金数量。——第7、59、212页。」)会少。我们到时候看情况,如果紧得不行,就后退一点。现在拟了一个发行办法(注「指华东地区发行人民公债条例(草案)。这个条例(草案)共十三条,主要内容是:公债之募集及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发行总额为三千万分,年息四厘,分三年还清;公债之发行及还本付息事宜,指定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及其所属机关办理。——第7页。」),请大家研究一下。发公债各地区动作要一致,否则此宽彼紧,有人会钻空子。公债要折实(注「折实计算——即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实物为单位,按其价格折算为货币支付的方法,折实单位的价格,由各地人民银行按日或按旬用当地市场平均批发价格计算,并挂牌公布,称为折实牌价。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减轻通货膨胀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采取的一项临时性措施。——第7、36、39、68、73页。」),以牌价为准,有借有还。偿还期限,初发公债时短些,三年分期还清,每年还三分之一。能不能今年不发,明年再发?看来不行(注「这是当时的意见。后来中共中央考虑到资产阶级对购买公债的消极态度,决定将公债推迟到一九五○年分期发行。——第7页。」)等明年发,目前的困难不好解决。当然发公债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还要努力搞好整顿税收、精简节约、调剂物资等方面的工作。
  关于明年的收支计划,按解放区人口将增加到四亿四千五百万计算,初步的设想是:
  收入方面。公粮(注「公粮——即农业税。由于农业税以征收粮食为主,故称公粮。公粮按夏秋两季征收,全年统一结算。在革命战争时期,公粮是人民政权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公粮仍然是人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由于这个原因,本书一些地方谈到财政收入时,往往把公粮、税收并列提出。这时所说的税收,指关税、盐税、工商税等,不包括农业税。——第7、18、30、40、48、53、63、70、76、85、90、96、99、113、127、144、179、205页。」)共一百九十三亿斤(大米一百零五亿斤,小米八十八亿斤)。各区分配数字如下:华东六十五亿斤(大米四十五亿斤,小米二十亿斤),华北小米三十亿斤,华中四十五亿斤(大米三十亿斤,小米十五亿斤),两广大米十亿斤,西南三十亿斤(大米二十亿斤,小米十亿斤),西北小米十三亿斤。
  税收按七月底物价计算,共收一万七千五百零二亿元。几个地区的情况如下:华东七千一百亿元(其中上海三千五百亿元,一个上海顶五个天津),华北一千八百亿元,华中二千二百亿元,西南一千八百亿元,西北四百八十亿元,两广一千八百亿元。
  这一计算,是根据天津的税收及各地人口的比例而拟定的。东北因为实行另一种货币(注「指一九四六年三月起东北解放区东北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简称东北币。东北解放战争结束以后,为使东北及早恢复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减少全国战时财政对东北的影响,中央决定,东北市制暂不与全国统一。一九五一年三月二十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收回东北银行的地方流通券,井责成中国人民银行自四月一日起,按东北币九元五角折合人民币一元的比价收兑。东北银行同时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下级机构,——第8、46、72页。」),不好统一计算。计划明年从东北调进关内的物资,计有二十万吨大米,十万吨大豆,五十万吨杂粮,二十万吨钢,一百五十万立方米枕木。
  支出方面,按九百万脱产人员每人每年的需要折合三千斤米计算,其中三分之一用粮食供给,共需九十亿斤;三分之二用货币支付(大米按每斤一百五十元,小米每斤六十元),共合二万三千一百六十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