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19
  」)在东北就地收编伪军、汉奸、特务、土匪、伪警,扩大武装,把地下军一个军扩大为三个军。美国在青岛给蒋储存大量军火,依靠这些来武装东北新兵。
  在东北,由于日寇统治十四年,一般群众对国民党存有相当的幻想,认为他们是正统,牌子正,有美国援助,力量大。我们虽然亦工作了几个月,但在群众中影响仍比国民党小。目前在东北还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打人民战争还谈不到。
  我军现有三十万,数目不小,其中正规野战军十万,干部二万。但是,新成分、新部队比重很大,尚不十分巩固。如没有老百姓配合,军队作战不能取得相当胜利。
  从以上三方面估计,敌强我弱的状况在今后一个时期还会存在。敌之所以强,主要是因为有美国人帮助;我之所以弱,主要是老百姓没有发动起来,同时一部分部队和干部思想上混乱。当然,对敌之强既不应夸大,亦不应看轻。我应不放松有利条件,也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应在思想上作最坏的打算。
  二、总方针是发动群众,改变敌我力量对比。
  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主要的办法是发动群众,增加我们的力量。从关里再调主力部队是不可能的,因为关里也在打。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在关里和关外全面打,这样更有利。调主力到东北也不是好办法,没有群众支援,单纯拼骨头,打来打去,是会打光的。
  要站住脚,就得有群众。没有群众,地方虽大,离敌很远,也站不住;有了群众,地方虽小,离敌很近,可以站住。长征走了很多地方,都没站住脚,到了陕北才站住了,主要是那里群众发动起来了。我们现在是“租房”,尚未造屋。群众不起来,干部恐怕要当“华侨”,十万主力也要打完的。有了群众,一切好办,可以有军队,清除土匪,经费供给也有来源。没有群众,一定失败,死无葬身之地。
  群众能不能起来?可以起来,一定起来。阶级斗争客观上可以展开。
  发动农民起来斗争,得要掌握武装,因为地主普遍有枪。从经济斗争到武装斗争,再深入经济斗争,再进一步转入武装斗争。这样农民不仅敢同地主斗,也敢同国民党斗了。
  争取每个村建立人民武装,建立党组织。在六个月到八个月内,必须集中一切力量,把东北群众工作搞起来。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干部下乡。不分男女、新老及哪一级干部,都要下去。军队每个团都要抽三分之一指战员下乡。要当参谋,参群众之谋。城市、机关、学校工作都可放松一点,受些损失都可以。乡村工作的比重应占全部工作的百分之八十。
  三、目前的六项任务。
  (一)纠正干部中的混乱思想,建立长期战争观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抱和平的幻想。和平只能是力量较量的结果,是打出来的。美帝国主义的政策不是公平调处,而是以扶蒋反共为目的。马歇尔(注「马歇尔(一八八○--一九五九),曾任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驻中国特使,以“调处”为名,参与国共谈判,支持国民党政府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一九四六年八月十日宣布“调处”失败。一九四七年一月八日离华国国。--第316页。」)的调处,实质上是主张能够今天消灭就今天消灭,否则,待蒋介石的力量养大了再干掉我们。魏德迈(注「魏德迈,一八九七年生,美国职业军人。一九四四年十月来华,任中国战区美军司令和蒋介石的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持国民党政府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一九四七年七月以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的身份到中国“调查”,寻求扶植和控制蒋介石集团的办法。--第316页。」)则主张今天就消灭我们。总之,美国准备尽一切办法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美国采取假仁假义的两面手法,我也需要准备两手,慎重对待之。不能寄希望于国际条件的变化。
  东北的斗争是很尖锐的,是长期战争的形势,是停停打打的长期战争局面,但停的局面不会很长。国民党的力量只要一准备好就会再打。我党中央的方针是,如果他们打哈尔滨时,关里就配合,最近打山东(注「这里所说的打山东,指一九四六年六月山东人民解放军对胶济线和津浦线上的国民党军发动攻击战,先后解放胶县、张店、周村、德州、泰安、枣庄等十余城镇。--第316页。」)就是一个信号。国共谈判问题很无头绪,国民党准备的是“囚笼”政策(注「“囚笼”政策原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消灭我敌后人民武装和摧毁抗日根据地的一种残酷政策。它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辅以封锁沟、墙,对抗日根据地军民实行网状压缩包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也用此政策,妄图摧毁解放区。--第316页。」),无非想一网打尽我们。因此,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二)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根据地主要是广大乡村,加上二三等城市和次要铁路线,这是占第一位的。第二位才可能搞下大城市。不依靠大城市亦能掌握二三等城市和广大乡村。从建立游击区发展到根据地,主要是发动农民问题,轻视农村工作是不对的。
  目前东北的群众组织,最重要的是建立武装组织,要以武装为中心,建立政权和党支部。要重视农会组织,县可成立县农会,县委可设立农委。
  群众工作的主要要求:一是提高农民的觉悟,开展斗争,与地主扯破脸;二是培养起本地干部。
  党员发展的条件:三敢,即敢于要土地,敢于斗争,敢于武装;三不怕,即不怕离家,不怕地主,不怕国民党。新党员发展到足够数量时,要做巩固工作,争取每个乡村都有我们的堡垒(注「这里所说的堡垒,指共产党支部。--第317页。」),避免大量发展又大量清洗。坚持积极发展、个别吸收的办法。
  (三)提出正确的斗争口号,发动群众为此而斗争。现阶段为和平民主而斗争,关键是实现经济、政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解决农民经济生活问题:政治民主,解决农民的政治地位问题;军事民主,解决组织农民武装问题。
  目前东北是一个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场所,和抗日战争时期不同,各个阶级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和地主阶级是第一号敌人。
  (四)实行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方针。一般地不打阵地战。战争应作持久的准备。目前部队问题较多,正气不扬,邪气发展,有些干部腐化,应该很快调整。破坏一次群众纪律等于军事上打一次败仗。要防止到地方上抓一把。当然,地方应该适当照顾部队,目前搞好部队建设,主要是抓政治工作,解决部分指战员的思想作风和群众观念的问题。
  农村分地前,县、区武装不可靠者,由主力改编;分地后,成立新的武装。
  (五)解决干部思想问题。许多干部来时没有充分的精神准备,缺乏长期战争和下乡苦干的决心,向往大城市。部分干部暴露了享乐、腐化、闹地位、争待遇和厌战情绪,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够。
  要大家懂得,东北是新解放区,斗争艰苦,困难很多,群众未发动起来。需要大喝一声,大家要丢掉那些错误的东西。要准备出现最困难的情况。
  干部是可以说通的,使其了解形势和任务。要组织工作队,许多同志要下乡,应该到斗争中去上大课。做群众工作的干部,不论是中央委员还是区委委员,都是群众一级的干部,大官要做小事。
  (六)纠正工作中的盲目自流现象。党、政、军、民各项,都要有政策,有工作计划,随时检查,总结和交流经验。
  以上六项任务有一个中心,就是发动群众。
  四、东北的斗争是艰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东北八个月的工作是有成绩的,开辟了这样一个新地区,牵制了二十一个美械师,使得关里解放区得以休整六个月,土地问题开始解决,关里解放区民兵发展至七百万人。坚持东北的斗争,对关里各根据地的斗争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国民党不会给群众好处的。只要我们把群众工作做好了,东北人民一定会跟着我们一道干。
  蒋介石露骨地给美国许多利益,如内河航行(注「内河航行--指美国船舶,包括军舰在内,可以在中国的内河自由航行。这是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向美帝国主义出卖中国主权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九四六年六月五日,国民党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所谓在复员期间准许外国轮船驶泊南京、芜湖、九江、汉口四埠装卸货物的决议。同年十一月四日,国民党政府与美国政府进一步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规定,缔约此方的船舶可以在彼方开放的任何口岸、地方及领水内自由航行,其人员和物品有经“最便捷之途径”通过彼方领土的自由。缔约此方的船舶,包括军舰在内,可以在遇到“任何危难”时,开入彼方“对外国商务或航业不开放之任何口岸、地方及领水”。条约表面上双方享有对等权利,但在当时中国根本没有远洋运输设备的情况下,这只能是美国单方面享受的权利。这个不平等条约缔结后,受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