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19
  至于后一时期只在分兵抵御,除了七军团之抗日先遣队(注「抗日光遣队即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国共产党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牵制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而派出的一支先遣部队。它最初由寻淮洲领导的红军第七军团担任,一九三四年七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北上。同年十一月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军第十军在闽浙赣根据地会合。随后继续北上,不断遭到国民党军的阻截和围攻,部队受到重大损失。保留下来的部队,在粟裕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开始后编入新四军。--第41页。」)北上外,其他在敌人翼侧后方的活动,完全没有。
  至于以赤色堡垒来对抗敌人的堡垒主义,这种“拚消耗”的战斗,谁都明白在今天我们所处的地位,运用了的时候是极端不利的。
  分兵抵御的办法,不仅使我们完全居于被动地位,常被某一战线上的敌人佯攻吸引红军力量,而在其他战线上进行强攻,不仅使红军部队疲于奔跑,而受到不应有的损失,而且不合目前国内战争红军处于内线作战,必须集中主力--集中优势兵力去打击敌人的弱点--来各个击破敌人的分进合击的原则的。因为分兵抵御而不能集中主力,所以许多战役不能得到应有的胜利。就是温坊战斗以后,敌人的两个师迅速的增援--继续冒险前进--因为我们的其他军团没有集中,不曾取得继续的可能的胜利。
  这种错误的军事上的指挥,是经过了一个很长时期的。在这一时期中,党内军委内部不是没有争论的,毛张王(注「毛指毛泽东(一八九三--一九七六),湖南湘潭人。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张指张闻天。王指王稼祥(一九○六一一九七四),安徽泾县人。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第42页。」)曾经提出过许多意见,就是恩来(注「恩来即周恩来(一八九八--一九七六),江苏淮安人。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第42页。」)同志也曾有些个别战役上的不同意见,但是没有胜利的克服这种错误。至于各军团--尤其是一、三军团的首长不知有多少次的建议和电报,以及每个战役的“战斗详报”,提出他们的作战意见,可惜完全没有被采纳。
  扩大会议指出军事上领导错误的是A、博、周(注「指李德(一九○○--一九七四),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一九三二年受共产国际派遣来中国。一九三三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顾问,实际上掌握红军的最高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及长征初期,同当时党内“左”倾错误领导者一起,在军事指挥上实行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战术,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遵义会议后,他被取消了红军的最高指挥权。一九三九年离开中国。博指博古,周指周恩来。--第42页。」)三同志,而A、博两同志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扩大会议指出党内对于军事领导上错误的纠正,不是党内的分歧,相反的更加团结,使军事领导走上正确的道路,使党与军委的威信更加提高。一切动摇、悲观、失望的分子,与前进的布尔什维克(注「布尔什维克是似文Боπьшевик的音译,意即多数派。一九○三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党纲、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展开激烈的争论。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时,拥护列宁的人获得多数票,称为布尔什维克。此后,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曾自称为布尔什维克。--第42页。」)没有丝毫相同的地方。扩大会议指出反对军事领导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时,必须坚决的反对一切右倾机会主义的倾向。
  (D)扩大会最后作了下列的决定:
  (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四)取消三人团(注「三人团是博古、李德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由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组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军事指挥的决策机构。--第43页。」),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注「朱指朱德(一八八六--一九七六)四川仪陇人。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军总司令。周指周恩来。一第43页。」)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扩大会中恩来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博古同志没有完全彻底的承认自己的错误(注「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博古(即秦邦宪)所犯的“左”倾错误作了结论。博古拥护这个决议,并在行动上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第43页。」),凯丰(注「凯丰即何克全(一九○六--一九五五),江西萍乡人。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共青团中央书记、红军第九军团中央代表。--第43页。」)同志不同意毛张王的意见,A同志完全坚决的不同意对于他的批评。
  扩大会完毕后中常委即分工,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并决定决议到支部讨论时,指出华夫同志的名字(华夫即A名,常用此名在军委刊物《革命与战争》上发表许多文章,特别是“短促突击”的文章)。在团以上的干部会中才能宣布博古同志的名字。
  决议发出以后常委各同志--毛张陈(注「毛指毛泽东,张指张闻天,陈指陈云。--第43页。」)--均到各军团干部会中传布决议。在一切会议中对于政治局扩大会决议是积极的拥护的。
  在由遵义出发到威信的行军中,常委分工上,决定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
  *注「这是陈云同志为传达遵义会议情况而写的提纲。提纲形成于遵义会议后不久从云南省威信县到贵州省仁怀县鸭溪镇的行军途中,时间在二月中旬至三月上旬,具体日期尚难确定。长征时期,陈云同志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治委员、遵义卫戍司令部政治委员渡河(指金沙江)司令部政治委员等职。」
  游击队如何去组织群众运动(一九三五年六月五日)
  游击队如何去组织群众运动*
  (一九三五年六月五日)
  党中央正确规定,目前野战军的战略方针是,以大规模的游击战争来创造新的苏区(注「苏维埃是俄文Совет的音译,意即会议或代表会议。它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家权力机关的名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建立的革命政权也称苏维埃政权或苏维埃政府,它所管辖的地区称苏维埃区域,简称苏区。这个历史时期也称苏维埃时期。--第8、14、23、25、30、36、92、98、156、188、362页。」)根据地。同时着重指出,要完成这个任务,除了必须在战略战术上正确指挥红军去争取胜利的战斗以外,还必须有广泛发动群众的游击战争因此,我们对于发展四川的游击战争的问题,应该提到创造苏区的高度上来。
  我们着重说明游击战争必须有广大群众参加而成为群众的游击战争,因为这是游击战争胜败的关键。过去中央苏区(注「本书中的中央苏区、中心苏区、中区、江西苏区都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即中央革命根据地。它位于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范围最大时辖有二十一个县,约二百五十万人口。--第13、32、37、92、112、158、160、163、192页。」)周围的游击战争不能开展,甚至部分游击队遭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游击队与群众联系的薄弱。由于游击队常常仅注意到军事行动,轻视了发动群众的工作,因而不能取得群众的热烈拥护与参加,而使游击战争不能开展,甚至挫折。
  目前在川西北和全省如何发动群众的游击战争?
  四川的客观环境是,群众为反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而开展着各种形式的斗争。四方面军(注「四方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合编组成。一第37、93、295页。」)几年来的胜利与中央红军(注「中央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它是在江西、福建区域发展起来的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红军。--第38、93页。」)入川的影响,更加动摇了反动统治,更加振奋与扩大了群众反对反动统治的斗争,更加推动着群众斗争走向为自己的武装、政权和土地而斗争。
  在这一有利的环境之下,游击队的任务是要去组织和发动群众的斗争,并且把斗争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发展到更高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