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作者:醉罢君山    更新:2021-12-07 07:40
  宦官们绝地反击,杀死何进,但他们覆亡的日子也不远了。
  袁绍在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后,立即率军杀入宫中,遇到宦官便杀,这一路杀下来,都杀疯掉,有时看到没长胡子的男人,也一刀结果其性命。宫中大大小小的宦官二千余人,无一生免。
  宦官集团覆灭了。
  但是东汉帝国的国运也到了尽头。
  董卓见洛阳发生政变,便马不停蹄,率其大军进入洛阳城中。董卓的凉州兵团身经百战,极为骁勇强悍,到达洛阳之后,又吞并了何进的部队,并且收买吕布刺杀执金吾丁原,吞并其部队,其实力迅速膨胀,继而逼走袁绍,洛阳城便在他的掌控之下了。
  董卓真是春风得意。此时的洛阳,不是刘姓的天下,乃是他董卓的天下。
  他废除刘辩,改立九岁的刘协为皇帝,是为汉献帝,紧接着又毒死何太后,自己充当相国,为所欲为,成为太上皇了。
  到此时,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虽然在名义上又苟延残喘了三十年。
  接下去的历史,对于熟悉三国演义的国人来说,都十分的了解了,这里我们只是提纲挈领地说一下。
  董卓在朝廷一手遮天,胡作非为,关东群雄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190年,董卓以关东兵盛,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192年,董卓为王允、吕布等人刺杀,但是紧接着,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率军攻陷长安城,杀死王允,劫持汉献帝。196年,汉献帝终于逃出长安,返回洛阳城。
  汉献帝返回长安之后,曹操不失时宜地入朝觐见天子,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之后迁帝于许,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之后汉天子退出政治舞台,曹操在台上独舞大旗,一个新的王朝呼之欲出。
  然而在曹操有生之年,并没有将皇冠带在自己的头上,虽然他也有这种欲望与冲动,不过他仍然是无冕之王。刘备与孙权的崛起,使得三国时代初现雏形。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终于捅破了薄薄的窗户纸,自立为帝,国号为魏,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至此,曾经伟大而辉煌一时的汉帝国终于曲终谢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帝国的大厦轰然崩塌,只有从历史的瓦砾中,寻找那曾经的辉煌……
  伟大的时代终于成为历史。
  历史给我们留下故事,留下回忆与思考,也留下信念与对未来的憧憬。
  当我们仰望大汉的伟人时,他们那种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勇往无前的冒险意识,迎难而上的进取雄心,正是一个伟大民族成长的见证。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
  李广、卫青、霍去病、张骞、苏武、陈汤、马援、耿恭、班超……
  一长串的伟大的名字,筑起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座丰碑,这是文明之古国,这也是勇者之乡。在我们的国家曾经遭到侵辱与蔑视之后,当我们正奋起再迈向强国的途中,这是何等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坚强铸就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在大汉伟人中,留下了许多在今天听起来仍然慷慨雄壮的豪言壮语。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这是帝国最年轻的军事天才霍去病的名言,舍身忘家,一心为国正是时代之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如何在反对侵略的战争中屡奏凯歌呢?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请告诉我,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话比这句更掷地有声,更有英雄气概?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马革裹尸啊,裹住英雄的尸身,裹不住英雄的万古恒在的精神,生命乃是一种信念,因为信念,所以向死而生!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什么叫孤胆英雄,什么叫大无畏的精神,班超以非凡的人生与伟大的事业,诠释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概念。
  没有永恒的帝国。
  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汉帝国最后也崩塌,就如同之后伟大的大唐帝国,也如同欧洲的罗马帝国。但是也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遗产。
  自汉武帝开疆拓土,国土面积大大增大,这些土地大部分成为今天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拓土的同时,也是文明传播的过程,中原的先进文明随之远传,成为在世界史中最有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汉王朝历时四百余年,是中国古代历时最长的朝代之一,这是在这个时期,国家与民族意识大大增强,这既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成长期,也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的时期,由于封建专制政权的局限性,使得民族间的矛盾与战争不断,但同时少数民族也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特别在东汉时代,帝国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力量便是少数民族的骑兵,正是在这样相互碰撞中与交融中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
  历史,不仅是过往的史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载体。英雄会死,王朝会衰亡,但是奋斗的精神永远不灭。这种精神是一道光,是一簇火,是一柄剑,是翻滚的热血,大气磅礴,浩然冲天,赋予人信念、勇气与决心,是民族之魂,是国魂,是力量之泉,是进取之源。
  大汉帝国烟消云散。
  但是那激动人心的往事,永远激励后人不断地进取与开拓……
  (全文完)
  后记
  当这本将近四十万字的书终于完稿时,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在八个月的写作时间里,我象是一个在历史中漫步的旅游者,穿越了伟大的大汉帝国的四百年时空,如同亲眼目睹了一个伟大国家在其少年时代的奋斗历程,这是一个朝气蓬勃、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
  为什么是汉代?汉代是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朝代之一,如果考虑到两汉的延续性,汉代存在的时间长达四百余年,远远超过唐代、明代与清代,是自秦始皇一统中国以来最长寿的王朝,汉代奠定中国疆域的基础,奠定儒家为主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是国家民族观念大发展的时代,形成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融合国家。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最为人称道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记载了汉代的历史,但是这种以记传体为主的文本,难以让人有一条明晰的时间主线;而编年史的《资治通鉴》,在解决时间主线的同时,连贯的事件又被分解为支离破碎;所以以今人的阅读习惯来重述历史,已经成为迫切之急。
  近几十年来,当历史研究日益成为一门科学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失去了一些鲜活的色彩,强化了政治经济上的分析,却丧失了人物的个性化差异与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是激动人心、令人流连忘返,细微之处往往彰显大时代的精神。
  写作使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开写之前,虽然我已经熟悉这些英雄人物的生平与事迹,但是他们都只是一些符号,只是一些扁平的人物,只是存在于书中的人物;随着写作的深入,我仿佛沉浸于在历史之中,感觉象是近距离的接触,又象是进入其灵魂深处,感受着其思想与精神,渐渐地这些符号变成跳动的脉膊,扁平的人物变成立体,他们有着凡人的一面,有着不平凡的另一面,书中的人物变得鲜活,有血有肉。
  我象是一个人生活在两个时空之中,一会儿脚踏着今日中国的大地,一会儿漫步在两千年前的历史天空。但是两千年相距太遥远,时间车轮的滚动,使人的观念与思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千年前天经地义的观念,到今天也许早被扔到思想的垃圾堆里了,所以对于古代的人与事,不能全用今天的视角来评判,这也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抱以“理解之同情”的立场。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剽悍的时代,近代以来,我们遭遇到太多的挫折与屈辱,从自大跌落到自卑,但是坚强的中国人很快走出了自卑的阴影,走上自强之路。大国的崛起需要刚健雄强的精神,需要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得来,一方面来自现实的国力,一方面来自文化与历史。
  历史是精神的传承,书籍在纪录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记录下时代的精神。有一种精神要要发扬,就是刚健雄强的精神,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国魂”,就是陈汤所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毅元帅曾经引用过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一个国家要傲然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要有这种勇气与魄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必须谨记的明训。
  在本书完成之时,中国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中国早已告别“东亚病夫”的时代,强国之梦,乃是一百多年来所有中国人之梦想。中国正迈向强大,也必须要强大,追溯历史,我们寻找强大的精神之源,奋起开拓万古、推倒一世之雄心,力排今日之险阻,唤起永世之英灵。
  笔者非良史才,语多有漏,际笔来会,急不暇择,所幸得天涯煮酒论史诸多网友之大力支持与鼓励,并指正文中部分谬误之处,感激之心,难以言表,借此再表谢意。
  更多精彩好书,更多原创手机电子书,请登陆奇书网--www.Qisu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