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作者:黑ye中漫舞    更新:2021-12-06 21:16
  张彩现在名义上可是刘谨一边的,所以他样子也做的十足,刘谨说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绝无违背,但哪些官员腐败哪些清廉他自己却是心里有数的,只等刘谨一倒,他就要秋后算帐了。
  外省官员考核,弄的京城的酒楼生意好了不少,这些官员间很多不是同年进士就是同年入朝的,拉拉关系,吃吃饭那是免不了的了,就是赵勇贞也常拉着秦淮玉去下馆子,两个老兄弟常常是喝的二麻二麻的被扶回来,让秦月儿和赵嫣儿哭笑不得。
  朝廷的事,进行的顺利,李月轩可不敢大意,要说现在只不过是在准备阶段,年关一到,北边鞑子扣关,数万灾民过冬都是马虎不得的大事,而且李月轩马上又要试种红薯、土豆、玉米等物也是面临着百姓和朝廷的置疑,这些事一个不慎就可能胎死腹中了。
  只是,还没等他消停两日,刘谨又上折子了,第二日,满朝震动。
  PS:本书上传日子也不少了,虽然成绩不好,不过黑夜还是会坚持会将其写完的,十分感谢一直以来关注本书的朋友们,你们的支持让黑夜坚持了下来,即便这书最终不能签约,也会是完本,请大家放心!
  八十九章 先下一成
  十一月初,刘谨上折子奏请朝廷效仿王越、秦纮等,仍以文职大臣总制三达,镇边将领和巡抚皆受其节制。
  要说起这王越和秦纮可都是宪宗、孝宗时的名臣了,两人都是曾经以督御使身份总镇过三边的,回朝后又都做过六部天官,现在朝中有很多官员和将军还都是他们带出来的呢。
  王越这人打仗倒还是有一套的,可名声却是臭了点,原因无他,也就是依附宦官的原因,当年,王越先后依附大太监汪直、李广而臭名远播。刘谨用王越这人来做说词,动机就显而易见了。而秦纮这人虽然能力强,会打仗,可是一辈子得罪了不少人,一生也是波折不断,但比起名声来,却是比王越好多了。
  而且王越在弘治十一年就挂了,可是这秦纮却是今年夏天才刚死的,正德当初还亲自去吊唁,现在刘谨把他两搬出来,显然是打起了感情牌了。
  只是这封折子一送到内阁去,李东阳立马就跳出来反对了,一段时间以来,杨一清以兵部尚书总镇三边已有数年,对边疆事宜处理的妥妥当当,也没有出现过什么不利的局面,可是如今刘谨突然要以文职大臣节制三镇,这就让那些边疆将领在面临战事时失去了临机独断的权利,而且更严重的是这所谓文职大臣其实就是督察院那一伙御使们,刘谨上这封折子的用意就不言而谕了。
  李东阳和杨廷和对此事立时就发表了反对的意见,而且当天就上折子给正德,表明了内阁的态度。
  可是这分折子却是让朝中的一帮大臣们出现了分歧了。大明自朱元璋开朝以来,向来是重文轻武,就是当年跟着老朱打天下那些个战功卓著的兄弟也让他杀了个干干净净,一个不剩,现今,读书人的身份比起武人来说可是高了不止一点点,边疆重地,由一个文职大臣节制,这让朝中一些酸腐又好大喜功的大臣们可是心中暗乐了。
  而那些反对以文职大臣节制三边的大臣们的意见却是与李东阳差不多的,刘谨这份折子一呈上去,大殿上百官们唾沫又开始翻飞了。
  正德懒洋洋的坐在龙椅上,眼睛垂得低低的,这几日他跟李月轩没日没夜的筹划着,也是累的够呛,可是累归累,这朝廷里有事,当皇帝的还是得来呀。
  “刘谨那份折子,大伙都说说吧,说完赶快散了,天都这么冷了,叫各位大人站着受冻,朕可心疼的紧”正德打了个哈欠,缓缓说道,这话虽然说的让人听了窝心,可是百官中哪个看不出,这分明是皇帝自己想早点散朝,哪是真心替自个担心。于是一个两个心里暗乐着,也不急着说话,反正这事也轮不到他们来说,就让李阁老和刘谨去唱对手戏吧。
  刘谨今日穿着一身加了棉絮的蟒袍,这身蟒袍还是上次他见正德赐给了李月轩后,找着人去跟正德旁敲侧击讨来的,不过甭说是讨的还是赏的,这蟒袍穿在身上的感觉---就是好。
  刘谨今日精神比起玉阶上的正德来,可就好了不少了,他那一双三角眼微微眯着,精光闪闪,看着殿上的百官,面上露出似有似无的笑意,像极了后世电视里那专门使坏的太监样。
  李月轩今日倒穿的挺干净的,一身雪白的夹棉道袍,外加一件宽大舒适的白色褙子,显得极是俊逸又不显臃肿。
  他这一身装扮,既不是朝服又不是礼服,按理说应该要被御使弹劾的,可是刘宇想着这李月轩穿这身上朝,皇帝都没说什么,万一自个去弹劾他,皇帝又为他圆场,最后丢人的还不是自己?
  想到这他便作罢了,然后,脑子一转,想着一会怎么帮着刘谨把文职大臣总制三边的事给落实了,要知道这文职大臣里,经常在外监军的几乎全是御使们,要是刘谨的折子通过了,自己这个大明的左督御使说不得还能去建功立业呢。
  一想到这,刘宇就开心的笑了,直让他一旁的杨南金看的一脸的狐疑,心道:这人平日不学无术就罢了,怎么这脑子也出毛病了?
  **************************
  正德的话说完,瞅着殿上百官们一个个闭口不言,目光却都看着李东阳。便也明白了大臣们的心思。
  正德直接向李东阳道:“李阁老,你是怎么看的,刘谨上折子说要文职大臣总制三边,宪宗时王越、秦纮倒也是这么做的,朕看边疆九镇倒也安宁,不知李阁老是什么个意思?”
  李东阳见正德问话,微一沉吟,出列道:“陛下,此法倒无不妥,只是眼下马上就要进入年关了,到时小王子犯边,边疆战事将起,若是此时以文职大臣总制三边,那岂不是要临阵换帅,此乃兵家之大忌啊,何况,如今朝廷也只有杨大人之能,才能保三边不失,换做他人,恐怕也难以让人放心”
  李东阳这么一说,杨廷和立即就出来附议了:“李阁老所言甚是,刘太监提出仿前朝王越、秦纮倒无可后非,只是眼下却是不合时宜,陛下想,若是在朝中找个从来没有领过兵的大臣去总制三边,那岂不是儿戏吗?”
  正德听到两位大学士都是反对,眼睛微微一眯,目光不由向眼观鼻、鼻观心的焦芳看了去,笑咪咪道:“焦大学士,你怎么看呢?”
  最近焦芳和刘谨的关系很是尴尬,人家三天两头的来骂他,他心里纵然不爽,却又说不得什么,而且他现在名义上仍是刘谨一边的,至少在大臣们眼中就是如此。现在听正德问起,尽管他心里不想替那个“损”自己的大太监说话,可是又怕众臣看出自己的心思,只好模棱两可道:“这个,刘公公有刘公公的道理,李阁老有李阁老的担心,臣听凭陛下圣裁”
  焦芳一句话就把这问题推回给了正德,直让正德心里愤愤的暗骂了句“老狐狸”。
  刘谨见着大臣们都以李东阳为首,心知只有和李东阳辩上一辩了,他眼中闪过一丝狡诈之色,出列道:“陛下,让文职大臣总制三边,前朝有之,而且效果也是不错的,为了防止那些领兵将领拥兵自重,擅用职权,有位大臣节制是必要的,何况自太祖以来,文官节制武官乃是不成文的规定,奴才请陛下圣裁”
  刘谨这话说的倒是有水平,正德太爹、他爷爷、他太爷爷倒都这么干过,文官节制武官,从正德太爷爷的太爷爷朱元璋起倒就是这么做的,可是那时和现在情况却是不大一样,那时刚建朝不久,军功层太强大了,不削减压制对皇权将形成莫大的威胁,所以老朱才会把那些“硬刺”一个一个拔掉,可是现在的情况,却是武官被打压的地位比文官差的太多了。
  “狗拿耗子---多官闲事”刘谨话刚说完,殿上忽然响起这么一句嗤笑的话,顿时,满朝文武顿时倒吸了口凉气,心道:谁这么不要命了,竟然敢在刘大太监面前说这个话。
  果然,刘谨听得脸色一变,嗓门瞬间就提高了几十个分贝“是谁,站出来,在陛下面前竟然敢诋毁本公”
  刘谨一双满是皱纹的三角眼,满是怒气的扫视着殿上,只见杨南金傲然出列,正气凛然道:“下官杨南金”
  刘谨见着又是这个杨南金,心道上次打你扳子,你不知道长记性是吧?行,那我非打到你知道疼为止。
  刘谨脑中念头一转,喝道:“好你个杨南金,你三翻五次诋毁本公,本公一再忍让,你却是死不回改”说到这,刘谨面向正德,脸上一苦,哀求道:“陛下,你可得为奴才做主啊”
  对于这个杨南金,正德倒说不上喜恶。御使们嘛,说话就是刁钻刻薄点,见怪不见了,只是见着眼前刘谨那副可怜巴巴,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的模样,还是忍不住道:“杨御使,朝堂上大家谈论国事就谈论国事,你怎么能出言不逊呢,下次注意啊”
  这话一出,让那些看好戏的大臣心里不由一乐,杨南金这话要是放在从前肯定又是一顿板子了,没想到今日却是就口头批评了一下,刘谨看来是大不如前了。一时,百官们都露出一个忍俊不禁的模样,想笑又不敢笑。
  李月轩却是没这么多顾及,自个掩嘴笑了起来。
  刘谨见着正德竟然就说了这么一句无关痛痒的话,现在又见李月轩及大臣们偷着乐,脸上早就挂不住了,怒道:“陛下,杨南金恣意诋毁朝廷重臣,按大明律应廷杖五十,以敬效尤”
  正德这下可为难了,人家不就是说了句你不爱听的话吗,有必要打人家板子?